分享

医生提醒:2020年全球超过74万例癌症和饮酒有关!尽量不要喝酒

 奇妙本草 2023-07-23 发布于湖南

“医生,喝酒真的会致癌吗?”

今天去查房的时候,有个大叔跟我说他最近在浏览网页的时候,看到有医学科普提到医学杂志《柳叶刀》公布了一项研究。这个研究指出,在2020年全世界有超过74万例的癌症和喝酒有关。这个大叔由于之前也不知道喝酒会增加癌症的风险,所以听了《柳叶刀》公布的研究结果后就比较惊讶,因此才发出了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

大家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毕竟这句话被要求印在了烟盒上了。尽管很多人戒烟都存在比较大的困难,但是最起码不少人都有了戒烟的意识和想法。但是现在有很多人都不相信喝酒会“伤身”,并且还认为适当喝酒有益健康。真相到底如何呢?且听医者良言细细道来。

1.《柳叶刀》是如何得出全球有超过74万例的癌症和饮酒有关的结论的?

《柳叶刀》的这个结论主要来源于一个全球的大型研究,研究者对饮酒导致的全球癌症负担进行了最新的评估,发现在2020年有74万例新发的癌症可以把原因归咎于喝酒,即便是适量饮酒,一年下来也导致超过10万例的新发病例。

研究人员考虑到喝酒引发癌症需要经过很久的一段时间,于是就统计了2010年每个国家的平均喝酒量,然后再结合2020年的新发癌症病例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的主要是已经证明和饮酒有因果关系的癌症,比如口腔癌、咽喉癌、食管癌、结肠癌、直肠癌、肝癌等恶性肿瘤。随后对那些癌症患者每天的喝酒量进行了统计,根据每天的饮酒量评估患癌风险。经过了一系列复杂的统计以后,最终才得出了上述的结论。

2.喝酒真的致癌吗?

其实酒早在1988年的时候就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了一级致癌物,既然酒都被列为了致癌物,那长期喝酒肯定就会增加癌症的风险。

另外,在2018年的时候,顶尖医学杂志《自然》公布了一个论文,里面提到了剑桥大学科学家通过动物模型,发现酒和它的代谢产物乙醛会对造血干细胞造成比较大的影响。随着人类对酒的研究的加深,发现很多恶性肿瘤都和喝酒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比如口腔癌、喉癌、食管癌、肝癌、肠癌等。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还是不知道为何酒精具有致癌能力。其实这个和酒精的代谢产物乙醛有比较大的关系,乙醛可以直接和DNA结合并且损伤DNA,从而诱发基因突变。

与此同时,乙醛还会诱导大量的造血干细胞发生突变,使得造血干细胞失去原有的正常功能,而这本身就比较危险。

可能大家不知道为何造血干细胞失去正常的功能为何比较危险,这里我来解释一下。正常情况下,造血干细胞主要负责更新血细胞。我们每天都在进行新陈代谢,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有一些血细胞衰老、死亡,为了维持人体正常的运转,造血干细胞就需要制造出来很多的血细胞,比如红细胞、免疫细胞和血小板等。

脑出血

如果造血干细胞失去了正常的功能,人体的红细胞、免疫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就会减少。红细胞数量减少,会引起贫血;免疫细胞减少,会增加感染和恶性肿瘤的风险;血小板数量减少,就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如果出血的部位发生在脑部,那就会引起脑出血。

对于那些携带乙醛脱氢酶基因缺陷的人来说,他们喝酒比较容易出现脸红的情况,而且这些人和一般人相比,更容易受到乙醛的伤害,因此喝酒得癌症的风险也更高。曾经有人用携带乙醛脱氢酶基因缺陷的小鼠做过实验,发现给它们喝酒以后,发生DNA突变的数量是正常小鼠的4倍。

其实,在2018年的时候《柳叶刀》也公布了一个研究,里面提到说最安全的酒精摄入量是零,没有适量饮酒这一说。这就是说只要你喝酒,那就对身体有害。

综合以上,能不喝酒还是尽量不要喝酒!

3.虽然酒精是一级致癌物,但是抛开剂量谈致癌都是耍流氓:

打肉毒素针

其实在一定的剂量下,几乎每一种物质都是安全的。就拿肉毒素来说吧,它属于地球上毒性最强的物质,把50g的肉毒素均匀地分布在全球,那就足以杀死所有人。但是如果它的剂量很小很小,那它对人体的伤害也就会很小很小。如果肉毒素在微量的情况下,那就可以用于美容。

酒也是符合这一特点的,如果不控制饮酒量,每天都喝得烂醉,那肯定会对身体造成不利的影响,时间久了就会增加疾病的风险。

肥胖

还有一点,引发癌症的因素是比较多的,比如遗传因素、环境污染、辐射、运动量不足、吸烟、肥胖、喝酒、滥用药物等。癌症的病因有很多,或许喝酒也是重要的一环,但是这并不能认为喝酒就会得癌症。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喝酒致癌更像是一种概率问题,长期、大量喝酒得癌症的风险肯定也是增加的。#健康明星计划#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人经常吸烟、喝酒,但是寿命却好像并不短,而有些人虽然不吸烟、不喝酒,但是寿命却不长。其实这个主要是因为人在生活中会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这样的话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个体差异。我们并不能拿一些特殊的案例去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实际上从整个群体来看,吸烟、喝酒者更多的还是会增加某些疾病的风险。

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找出和疾病相关的高危因素,而这些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持健康,能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规避患病的风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