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南人坐高铁到广东,都要经过郴州这个奇幻的山岭

 湖湘地理 2023-07-23 发布于湖南


站在折岭头,湘粤古道、粤汉铁路、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和京广高铁一览无遗。

湘粤古道

在属于春天的日子里

我们坐上长沙到郴州的高铁

去寻觅一条古道

在上个世纪的初年

湖南山间的古道上

依然响彻着骡马清脆的蹄声

因古道而兴起的城镇如珠玉般串成一条脉络

但仅仅百年间

古道便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与古道一同衰败的,还有曾经的文明

从空前的繁荣到无比的萧瑟

古道经历的兴衰轮回

激起了诗人们的千古浩叹

最重的悲凉感,往往诞生于那些人们

最为常见事物的败落之中,古城古道莫不如是

 

[裕后街—良田镇]

那些古道上曾经重要的地理节点

今日繁华依旧

我们的行程,起于裕后街

通常意义上

人们把这里作为九十里大道的起点

此处自古繁华

站在街边,眼前就是郴江

远处依稀可见郴山

郴江也是整条湘粤古道运输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条干线以水路为主,沿湘江一路上溯

然后进入支流便江、再到二级支流郴江

此时的地势,已到河流上游,水路无法继续

只能在此改为陆路通行

九十里大道,就是水陆转换的连接线

货物在此卸下中转,这里因此繁荣起来

据说湘粤古道最兴盛时

这里有二三十个卸货码头

当年的繁华,今日仍依稀可见

在裕后街,我们见到了深达三米多

且清可见底的犀牛古井

井中有巨石横卧,形似犀牛

泉水自石缝中涌出,清冽异常

这是郴州城里最大的一口古井

当时郴州的豆腐、酿酒作坊都集中于此井

今天,生活在附近的人们依然喜欢饮用这里的井水

延续着几千年来的生活方式

位于裕后街老街里的李家大屋

是一座占地近三千平方米的“豪宅”

房屋依山势而建,形成少见的错层结构

经过修缮的李家大屋,已可见当年的恢弘气势

湘粤古道出裕后街后

便消失在了城市的繁华之中

我们沿着散碎的线索,在山岭间求索寻觅

大约出城十公里左右

我们到达了十八泉,这里也叫“八十八”

这是从宜章县城出发

由南往北方向的一个重要地标

这里是丘陵地带,没有很高的山势

但是对于以骡马为主的运输方式

这种山丘也不算好过

这里还属于苏仙区的地界,镇名坳上

村是田家湾村,十八泉在曾家浪组

这里的水曾被周围的乡民当作仙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时候

来这里取水的人络绎不绝,排了很长的队伍

此处不远,还有万岁桥

始建于秦嬴政三十三年

是古道上一个重要的节点

我们的下一站,是古道上的重镇良田

即使是以现代交通的格局来看

良田依然是一座交通重镇

107国道穿镇而过,京港澳高速在这里有出入口

道路依然延续着这里的繁荣,南来北往之中

很多货车司机会选择在这里歇脚

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它古老的一面

这里正是湘粤古道穿越良田镇的一段

古街的起点,是一座荒废的戏台

戏台始建于道光七年(1827年)

被称作文昌宫古戏台

系土木结构,青砖小瓦,格局严谨

如今只剩下一片断壁残垣

离开戏台沿着湘粤古道的省保碑方向向南前行

进入良田的下、中、上三街

青石板还在

见证着这条道路曾经辉煌的过去

路边林立的房屋,过去是商铺和驿站

一栋房屋门前的平台前就是商铺曾经的柜台

货物就摆在这里售卖

走进这些老房子的内部才知道

门面看起来很小的房屋,里面却是出奇的长

估计应该有接近三四十米的长度

中间有天井,上方有阁楼

每个房间在走廊边依次排列

来往的客商就住在里面

走到尽头,有后院,可拴骡马

后院之后,是小河和水井

这种奇特的布局,正是为了古道商旅所设计

进入中街时,我们看到了一座牌楼

圆形的拱门,上面的字迹已模糊不清

这里就是良田镇三楼之一的福德楼

良田作为湘粤古道上的重镇

不仅仅是来往的驿站

近代以来,更是成为了重要的商品加工地

各地商户纷纷来此投资办厂

然后再通过湘粤古道外销到各地

修筑此楼,本意就是为了祈求财富

良田发达的手工业,似乎并未消亡

在中街路口,三四家售卖铁器的摊子依然在经营

来往的人们时常驻足下来,与店家讨价还价

他们售卖的锄头、三齿耙等诸多铁器

都是来自于街上的一个加工厂

我们顺着中街传出的打铁声走进一个大院

里面正热火朝天地打铁、淬火

这些古老的工艺,依然在老街上顽强地存活


 

[枧石塘—迎风亭]

温暖的理想国

出良田镇后,镇外的古道在田野间曲折迂回

商铺、驿站渐渐稀少,古道的两边

是湘南美好的春日田园

田间的油菜花、萝卜菜正在结籽

包菜和香葱长势正好

此处的古道,因为少有人修缮

青石板尽显,留存了很好的状态

靠近京港澳高速入口一段古道

清幽异常,林密草深,路边田园之中

有一口古井,井台宽阔,井口分为两格

靠近泉眼的一格多用来饮用

另外一格用来饮马或洗漱

想当年,应该有许多的过路客商,在此取水

如今只有路边种菜的农妇

偶尔才来打上几桶浇灌田园

这里被称作枧石塘,靠近路口有沿街的老街

同样是作为商铺和驿站设立

老街很清静,少有人经过

街边房屋上的一株石莲

因为年岁太久,长势极为壮美

古道早已沉寂

生命的蓬勃却以更多的形式呈现于世界

此处极为静谧,却不荒凉

出枧石塘,古道再次隐没在公路中

前行只有山坡,很难通行

于是我们只能绕行另一条乡道

然而这并不是普通的乡道

我们在初次进入这条道路时

就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与众不同

这条道路极为笔直

路边的石壁几乎也是直立的

壁上有泉水渗出,铁钎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

路边有成堆的枕木

很明显这里曾经是铁路,著名的粤汉铁路

作为一条在艰难时代修建的南北主干线

粤汉铁路的历史令人慨叹

而当它完成了历史使命时

它所留下的遗迹已成为一种美学的存在

在粤汉铁路遗迹的路边

我们遇见了一座叫九树下的小站

朴素简约的造型,反映着那个时代的审美

即使以现代的眼光来观察,它依然很好看

九树下车站的两侧,都是古道

这段古道就是因为粤汉铁路的修建而被切断的

如今粤汉铁路也已成为遗迹

从九树下车站对面的小路下去

又可以见到古道的踪迹

路边农田里的省保碑,记录着古道的历史

这里地势非常开阔

是我们所走的路段中最为舒畅的一段

古道边有小桥流水,以及成片的农田

在不远处我们看到了

一座被围墙围起来的巨大的池塘

那里竟然是一个井群

巨量的泉水喷涌而出形成百十平方米的池塘

然后又通过灌溉渠道流向农田

若是这泉水在城市中

不知道会吸引多少人来这里流连

如今它独自静默于荒野之中

浸润着古道、古村边的生灵

成为一方土地的生命源泉

这应该也就是洪水井这个村名的由来吧

从洪水井出发,继续向两路司前行

因为地处偏远,这条古道基本保持了原貌

随着古道的延伸

我们也渐渐深入了湘南的乡村之境

路边的竹林,深邃不见阳光

村落中偶见老人与小孩

柴犬慵懒地躺在路边有阳光的台阶上

并不理会我们这些陌生人的经过

路边一棵250年的椤木石楠在春光中依然绰约

这样的古树,在湘粤古道上时常可见

村中老街的房屋,多是旧时模样

土坯房多已败落

青砖房与红砖房陈旧却还依然稳固

一切古老且自然

这应该就是我们梦想中的原乡吧

经过了一片又一片不忍走完的美好乡野

前方出现了一座只有一条街道的村落

这里就到两路司了

村落的路口

有一位老人与家人正坐在路边剥细笋

见到我们的到来

老人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歇息喝茶

她的女儿帮我们搬来板凳

老人今年已有97岁高龄

身体依然健朗,她不停地念叨着

要我们平时多注意身体健康

祝福我们一路平安

那一刻,这偏远的乡村

成为我心中充满温暖的理想国

两路司,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分岔口

湘粤古道在此分为两条路线

一条继续向南,过迎风亭、折岭头,直达宜章

另外一条则偏向东南方向

“四十里路岔平和”这条路最终翻山越岭,到达平和

也就是现在的汝郴高速赤石特大桥附近

再由此折向韶关境内

告别两路司,继续沿着九十里大道前行

此时,已隐约可见远方京港澳高速的身影

此段为明显山路,路上行人不多

路边一座古朴的亭子,是迎风亭

位于古道边的两湾洞古村

山间有风吹来

据说此亭的命名也正是因为地处风口的缘故

迎风亭是由一块块厚重的长条青石垒砌而成

木石结构,小青瓦盖顶,东西牌石垛堞分明

坊石首尾相顾,亭顶有葫芦状雕刻

石拱门呈对开状,造型古朴

迎风亭是一个公益设施,类似于高速公路上的“服务区”

修建它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古道边的人得以短暂休憩

像迎风亭这样的古亭,沿路还有很多

 

[折岭头—樟桥]

一部人类的交通发展史,在此可尽览无余

过迎风亭,下腊园里,前面就是折岭头

古道至此,算是一个高点

当年牵着骡马的人们艰难地行走在这山岭之间

对于有些体力不济的骡马,这里简直就是天堑

“三十折岭高万丈”说的自然不是地理事实

它说的其实是一种疲乏困苦的心境

站在折岭头的高地之上

一部交通发展史尽收眼底

雨后的云雾从远山涌来,虚无缥缈间

京广高铁上一列高速列车

从大山中的隧道中呼啸而出

这是我们所拥有的最为快速先进的交通方式

在高铁线路的不远处

京港澳高速上车流滚滚

这是纵贯中国南北的主干线之一

国道107线则处于高铁线路的另一端

它从群山中穿过,随山势起伏

曾经是中国第一条南北干线铁路的粤汉铁路

就在我们下方,因为技术的限制,它曲折迂回

建造时尽量避开了那些过高的山岭

如今它已成为一段值得纪念的历史

当年的折岭站,也早已被荒草覆盖

而我们的脚下,是湘粤古道的青石板路

这条最古老的道路,完全受制于它所经过的地貌

在折岭头这种无平路可走的地方

就只能艰难地越过山岭

技术的发展

让人类一次次地超越自然地理的局限

而那些已经被淘汰的道路

并不应被我们抛弃

因为每一条道路

都承载过人类开拓进取的梦想

当我们走下山头,来到一条深长的坑道时

以前的粤汉铁路

山崖上钢钎的凿痕历历在目

山间的泉水从崖壁上流出

前方巨大的隧道仿佛还有蒸汽机车隆隆驶过

如今它竟如此荒凉冷幽

冷清得恍若会进入另一个异度空间

百年时光中,它已苍老

折岭头下的古道

虽已被湮没在铺满黑色石子的村路中

然而却依然有迹可循

路边的省保碑旁,一人多高的灌木中

一块“重修折岭记碑”就立在路边

这是清嘉庆二十三年所立之碑

由此也可以证明折岭是一个重要的地理坐标

折岭下曾经叫做“界牌”

苏仙区与宜章县的分界

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

都在这个看起来并不是特别雄浑的山岭之上

折岭之下,是樟桥

在相对空寂的整条湘粤古道上

樟桥算是一个热闹地方

人们在村头田间忙着农活

如今这桥依然是村中最主要的交通设施

断崖之下,是樟水河

这里有巨大的铁路桥柱孤独地矗立在河水中

铁路早已被人工拆除

曲折的粤汉铁路以及那个艰难的时代早已成为记忆

 

[斋公山—黄泥塘]

在现代交通的喧嚣中

发现一个寂静的春天

离开折岭

算是正式进入了湘粤古道的宜章县路段

这一段的行程,是从斋公山到黄泥塘

这是远离了城市和乡镇中心的一段

我们在此得以看见古道上最为清绝的景象

我们到达一个叫卖饺坪的地方

这里的老街上

厚重的青石板路保存得十分完美

很多老房子上甚至还保留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标语

然而街上却没有几个人

有些土坯房甚至已经倒塌

里面长满了一人多高的野草,气氛异常冷清

这一段地处高速公路和107国道的夹角之间

噪音很大,年轻人多不愿在这里居住

老人们又渐渐离开人世,这条小街就渐渐荒败了

同样的情形

也出现在卖饺坪的下一站——黄泥塘

这里的风貌甚至让我们想起了更遥远的年代

时值大雨,街上空无一人

街边的水井依然在流淌着清冽的水

无法想象当年这里是何等的繁华

一口分成了七个区隔池子的巨大水井

就在阶梯旁边

喷涌的泉水肆意地流淌

汇入旁边的小河

水井旁,并非崖壁,而是一座巨大的石拱

站在拱桥上看小河对岸

古道在田垄间清晰可见

黄泥塘老街背后的山坡上

京港澳高速的车流发出巨大的声响

这个叫黄泥塘的地方,因古道而繁荣

又因现代交通而荒败

让它得以保留了最为原始的风貌

 

[宜章县]

见过大世面的宜章人

有一种特别通达的气质

从荒凉回归繁华,不过十里路程

宜章是九十里大道的终点

一部分货物在此上船

还有一部分去往了更遥远的广东乐昌坪石镇

那里有载货量更大的船只

宜章因为湘粤古道,得以繁荣起来

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街上穿梭,或购物或娱乐

一如当年古道繁荣时的场景

这里的人们是见过大世面的

他们待人热情却很少会刻意地去观察你

毕竟从古至今,这里来来往往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几千年商业文明的浸润

让一个地处南岭山脉深山中的县城

有一种不同于其他小地方的气质

这里不仅有发达的商业文明

传统的宗族文化也在这里受到推崇

在南关街旁的小巷里

我们见到了被称作“三星祠”的李平章家庙

作为李唐王朝的后人的李毂

曾经当过后周平章事(宰相)

宋建隆元年,转任岭南节度使

因年老体弱加上水土不服,客死兴宁(今资兴)

他的妻子带着儿子守墓三年后

辗转来到古道边的宜章定居,被称作“南郭李氏”

李平章家庙旁,是玉溪河,河水穿宜章县城而过

老桥依旧发挥着功用

桥边的码头就是九十里大道的终点

湘粤古道的货物在此转为水路运输

县城的南关街、东关街、东长街因此繁荣

玉溪河已属珠江水系,沿着珠江水系

古道去往广东,继而走向了更广阔的海洋

END

文字 | 常立军

摄影  | 张晖 常立军

微信编辑 | 实习生张婷

直接点击关键词查看以往的精彩~

秦汉古道/湖南哪里的樱花最值得看/
 湖南最美公路/春天的小站/
别打扰大泽湖的帅候鸟/
冬日洞庭/私人相簿:路过自己/
神秘的汉王陵公园站/
湖南豆腐流派之争/
探秘谷山/长沙无人/小森林/长沙渡口/
潇贺古道(贰)/潇贺古道(壹)/
长沙深夜食堂/长沙话/新华书店/
宁乡话/衡山话/煤炭坝/
春天集市/穿山甲/四大名糕/玉臂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