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沙九分钱一碗的绿豆沙,你吃过吗

 湖湘地理 2023-07-23 发布于湖南

现在的年轻人对饮食店陌生了,但三十年前却是与人们关系最密切的店铺。无它,饮食店售卖的是维系生命的一日三餐。早晨的一碗肉丝粉,中午的一份辣椒炒肉配小白菜,寒夜里一碗滚烫的甜酒冲蛋,都来自饮食店。饮食店店名一般以所处位置的地名冠名,譬如丝茅冲饮食店就是位于丝茅冲的饮食店。

从前的饮食店遍布全国各地的城镇乡村,它的选址跟今天的便利店一个逻辑,方便人们消费。所以城市里的居民点、工厂宿舍、学校、工厂附近都有饮食店。

长沙饮食店是包子铺、面粉店、冷饮店、饭铺、油货铺(销售油炸食品的店铺)的合体。稍微有点规模的饮食店冬春秋三季售卖包子、油条、面条、饭菜等饮食,夏季就辟出部分营业场所售卖冷饮。

随着时代变迁,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大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长沙饮食店退出了历史舞台。

当时去饮食店消费是一种奢侈

记忆中,我人生第一次进饮食店是1972年。那是刚进小学不久的一天,同学唐飞舟请我去离家不远的伍家岭冷饮(饮食店)店吃冰绿豆沙和油条。我俩一人一碗绿豆沙,一根油条。绿豆沙九分钱一碗,油条三分钱一根、一两粮票。之所以时间已经过去五十年了,我还记得一清二楚,是因为那次在伍家岭冷饮店的消费,不但是我第一次进饮食店,还是第一次接受朋友的请吃。

我童年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日子清苦,一般城市家庭每月的收入刚刚够一日三餐的开销,去饮食店消费对于人们来说是种奢侈。偶尔外婆妈妈给我几个钱,让我在伍家岭饮食店买两个包子当早饭。我递给营业员竹筹后,营业员用荷叶包好两个肉包子递给我。买到包子后,我会先把包子皮吃了,把肉馅留在饭碗里,然后用舌头舔舐肉馅的鲜味,再用调羹一点点把肉末送到口里细细品尝。每次吃完包子,都会让我开心一整天。

在饮食店买包子的顾客,除了我这类打包回家的食客,包子还是茶客的茶点。那时每天清晨四五点,就有中老年茶客聚集在饮食店喝茶吃包子。茶客一般花一毛钱、二两粮票买一个糖包子、一个肉包子。他们把糖肉包子底部先咬一口,然后把两个孔洞对准,再把糖肉包子合在一起压瘪,美其名曰“糖垛肉(垛,长沙方言,叠,堆放的意思),吃不足”。茶客还会再花一毛钱买一杯茶。饮食店事先把茶叶分装在酒杯大小的、圆筒形白铁皮容器里,所以案板上摆满了几十上百只盛满茶叶的白铁皮小桶和白瓷茶杯。茶客交钱后,自己把案板上的小桶茶叶倒进茶杯,然后递给茶炉前的大师傅,大师傅将坐在熊熊燃烧的炉火上的热气升腾的特制白铁茶壶提起来,用壶嘴对准茶杯,为你冲泡。之所以称之为特制茶壶,是因为它们比家用茶壶大好几倍,长得下大上小的锥形样子。饮食店的茶叶极劣,长沙人管它叫老末叶。茶客或三五一群,或七八位一伙,围坐在四方木桌边上,身下是长条形板凳。他们既聊国际国内形势,也聊一些张家长、李家短的家常,用长沙话说就是在茶馆扯粟(长沙方言读xiu)壳。茶客可以无限续杯。快八点钟的时候,有工作的茶客就赶紧去上班,退休和无业者就会喝到半上午才散场回家。去饮食店喝茶,是那个年代中老年男人不多的消遣活动。

把冰淇淋盛放在高脚玻璃杯里

四十多年前的夏天,那时电冰箱还没有在长沙普及,人们吃冷饮只能去冷饮店,或者在流动冰贩手里购买。流动冰贩,背着土制保温木箱子,沿街叫卖白糖、绿豆、雪糕、牛奶冰棒和过得敲的绿豆冰棒。那时候长沙专门的冷饮店不多,最有名的是五一广场边上的红梅冷饮店,一般都是饮食店和冷饮店合体的店铺,它们春秋冬三季售卖米粉面条和饭菜,夏季就卖冷饮,记得有冰淇淋、可可、果露、牛奶和酸梅汤、冰绿豆沙。在果绿色的冰室,吹着家里没有的电风扇,来一杯冷饮,那感觉真爽。

童年时,我们家的财力决定了我每个夏天只能去饮食店的冰室一两次。每次吃到冰淇淋时,就跟大多数孩子一样幻想,长大了要去冷饮店工作,这样就可以躺在冰淇淋里,想怎么吃就怎么吃。长沙冷饮店的冰淇淋,大小和长相都像乒乓球,有三种颜色:粉红色、果绿色和奶黄色。在收银台交钱买筹后,把竹筹递给营业员,营业员就用球形器皿把冰淇淋盛放在高脚玻璃杯里,记忆中是两毛钱一个,这个价格相当我妈妈日工资的五分之一。

在我童年吃冷饮的记忆中,有两个场景非常深刻。一次是某年夏天和邻居小姑娘刘丽如偷吃白辣椒,被辣到差点小命丢了,外婆知道后,带我去伍家岭冷饮店喝了一杯冰可可降火、解辣。那是我第一次喝冰可可,味蕾立马被征服。还有就是每年夏天妈妈会带我在伍家岭冷饮店喝一杯冰牛奶,或者一份冰淇淋。我开心地喝着冰牛奶,妈妈不喝,双肘杵在桌上看我喝。长大后我才知道,其实妈妈也十分想喝冷饮,但她像很多妈妈一样,宁愿亏待自己,也要满足自己的孩子。

在丝茅冲饮食店

第一次吃到带迅干双油碱面

四十年前的长沙饭店数量,跟今天长沙饭店数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那时长沙专门的饭店可能顶多十根指头的数量,譬如到今天还是长沙著名饭店的玉楼东(那时叫实验餐厅),还有就是已经消失的银苑餐厅、又一村饭店、大庆饭店等。为什么饭店这么少?道理很简单,普通人自己家里一日三餐,一年四季都是吃青菜萝卜,哪来的余钱下馆子?

我爸爸喜欢交际,所以他的朋友特多,有时他朋友正好赶在饭点来我们家,这时爸爸就打发我去饮食店端两个菜应急。从饮食店端回家的菜品,加上家里已经有的菜品,四五道菜摆在桌上,有荤有素,这样待客就足够礼貌,也不“扮式样”。

爸爸常常把两只白瓷菜碗放在竹篮子里,盖好碗盖后再交给我,让我去饮食店端菜。那时饮食店大约有上十道菜,记得有宫保鸡丁、杂烩、爆炒肚丝、辣椒炒肉、云耳炒肉、香干炒回锅肉、扣肉、糖醋鱼等。我端回家最多的菜品是杂烩和宫保鸡丁,因为这两道菜品分量足,价格公道。杂烩五块钱,宫保鸡丁三块钱。近些年我在长沙很多餐馆寻找湘味宫保鸡丁,都没有找到。今天饭馆都是川味宫保鸡丁,与我童年的味蕾记忆南辕北辙。

我从记事起,无论是在饮食店吃面,还是在杨裕兴、和记、甘长顺这些老字号专业的面粉铺吃面,都是吃的汤面。大约是1985年的一天,看到有人在丝茅冲饮食店吃没有汤的碱面,还听见顾客跟大师傅交代“带迅干”(长沙面条专业术语)双油。原来把碱面放进滚水里,迅速捞出来,并且面碗不放面汤就叫带迅干,而双油则是在正常的猪油量上面再加一倍的猪油。那个时候,长沙人走出饥馑不久,肚子里没有多少油水,所以吃面时格外青睐猪油。也难怪,一般人谁能抵挡猪油特殊的香气诱惑?我们家今天炒素菜还是用猪油。

+

与自然时序同呼吸

文字|陈波

插画|怀化市宏宇中学2111班 许家玮(14 岁)

微信编辑|王荷醒(实习生)

往∣期∣回∣顾

时序丨一缕清香,致生活

北大教授赵长征:研究战争,不是因为我们嗜血

人很少,花很美,这里是长株潭唯一的“自然国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