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酷热难耐,喝一杯清凉解暑的冷饮成了人们的不二选择。尤其在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冷饮不再是物以稀为贵,人人都可享用。 其实,我国古代就已经有了制作冷饮的方法,人们不但制作出“酥山”“蜜沙冰”等冷饮,还创造出世界上最早的冰淇淋——“冰酪”。一起来看——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楼上王孙把扇摇。”《水浒传》里的这首小诗,形象地描绘了盛夏酷暑、骄阳似火的天气,让人感同身受。所幸还有消暑“利器”——冷饮。冷饮可谓是夏日居家必备,如冰棍、冰淇淋,以及冰镇过的绿豆汤、酸梅汁、烧仙草等等,种类繁多、口味各异。喝冷饮消暑之余,笔者不禁好奇:古人是如何消暑的?翻阅史书发现,原来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学会制造冷饮了。据史书记载,早期的冷饮主要以冰镇饮料为主。冰镇自然离不开“冰”了,在没有制冰技术的古代,人们是如何获取冰源的呢?原来是“窖冰”的功劳。窖冰亦称“藏冰”,《周礼》有云:“冬季取冰,藏之凌阴,为消暑之用。”凌阴就是冰窖,专设掌管冰的官吏——凌人。这种深挖窖广藏冰的习俗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冰块既可以置于屋内用于降温,也可用于冰镇饮食。宴饮时盛放冰的器具叫“冰鉴”,用铜制成,使用时,将盛满饮料的器皿放进去,四周围满冰块,合上盖子,不多时冷饮就可制成,其作用如同今日之冰箱。唐代开始出现一种全新的冷饮,它有一个文雅的名字——“酥山”,说起来算得上是冰淇淋的前身了。所谓的“酥”,与现代的奶油接近,是一种乳制品,由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原。当时,人们认为“酥”不仅滋味美妙,而且营养价值高。诗人杨万里就曾写《咏酥》一诗来盛赞这种冷饮:“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饮膳正要》记载了“酥山”的做法:将“酥”加热至液态,然后往盘子一类的器皿上滴淋,淋的过程中依势做出山峦等造型来,再放至冰窖中冷冻即成。当时如果能有一份“酥山”出现在宴会上,可谓是极其体面的事,相当于如今在饭店请人吃饭,以大厨制作的精致甜点来收尾。在宋代,一种叫作“蜜沙冰”的冰饮开始盛行,和现在流行的刨冰可谓异曲同工。据《宋史·礼志》记载,在四时八节,皇帝都要赏赐些特别的宝贝给大臣。其中入伏这一天,赏赐的就是蜜沙冰。沙,当指豆沙。《东京梦华录》等宋代笔记曾提到市面上有叫卖“沙团”的,由此可见豆沙在宋代很是普遍。推测起来,蜜沙冰就是浇上蜜、放上豆沙的冰,与红豆刨冰很接近。如此看来,古人的口味和今人差不多。到了元代,世界上最早的冰淇淋诞生了。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当时有位御厨突发奇想,尝试着在冰末中添加蜜糖、奶油和珍珠粉等,经过精心调配,制成了最早的冰淇淋——“冰酪”。冰酪在宫廷中大受欢迎,流传到民间。马可·波罗有幸品尝到这一美味,印象深刻,念念不忘,还把冰酪的制作工艺带回了欧洲。经过几个世纪的改进,现代意义上的冰淇淋诞生了。赤日炎炎,在书海里尽情徜徉,品味“冷饮”,暑气渐渐消散,燥热的心也逐渐安定下来。每当此时,便不由得感慨古人的无穷智慧与精湛技艺。他们总能充分利用各种自然条件,发挥奇思妙想,把炎炎盛夏过得清凉爽快、富有趣味。(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2年7月13日文章《趣说古代冷饮》;作者:浙江省临海市/刘昌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