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文里品冷饮

 我的书海601 2019-08-04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水浒传》里这首诗,恰如其分地描述出盛夏骄阳似火的天气。持续出现高温,让人感到闷热难当,实在有点吃不消,所幸除了空调,还有消暑“利器”——冷饮。作为夏日解暑佳品,冷饮为居家所必备之物,绿豆汤、酸梅汁、冰棒、冰淇淋及各种果汁饮料等,种类繁多、口味各异。冷饮消暑之余,不由得好奇心起——古人又是如何消暑的呢?

据史书记载,早期的冷饮主要以冰镇饮料、食物为主。而冰镇自然离不开“冰”了,在没有制冰技术的古代,又是如何获取冰源的呢?此时,“窖冰”就隆重登场了。窖冰是古代的传统之一,亦称“藏冰”。《周礼》有云:“冬季取冰,藏之凌阴,为消暑之用。”凌阴就是冰窖,有专设掌管冰的官吏——凌人,这种深挖窖广藏冰的习俗一直延续到明清。冰块既可以置于屋内降温,也可用于饮食。宴饮时盛放冰的器具叫“冰鉴”,用铜制成,使用时,将盛满饮料或食物的器皿放进去,四周围满冰块,合上盖子,不多时“冷饮”就可制成,其作用如同今日之冰箱。

到了唐代,开始出现一种全新的冷饮,它有一个文雅的名字——“酥山”,要说起来算得上是“冰淇淋”的前身了。所谓的“酥”,与现代的奶油大致接近,是一种乳制品,由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原。在当时,“酥”被认为不仅滋味美妙,而且营养价值极高。诗人杨万里就曾写《咏酥》一诗来盛赞这种冷饮:“似腻还成爽,如凝又似飘。玉来盘底碎,雪向日冰消。”《饮膳正要》有记载“酥山”的做法:将“酥”加热至液态,然后往盘子一类的器皿上滴淋,淋的过程中依势做出山峦等造型来,再放至冰窖中冷冻即成。在当时能有一份“酥山”出现在宴会上可谓是极其体面的事,相当于现今在饭店请人吃饭,以法国大厨制作的精致甜点来做收尾。

而在宋代,一种叫做“蜜沙冰”的冰饮开始大行其道,和现今流行的“刨冰”可谓是异曲同工。据《宋史·礼志》记载,在四时八节,皇帝都要赏赐些特别的宝贝给大臣们。其中,入伏这一天,赏赐的是“蜜沙冰”。沙,当指“豆沙”,《东京梦华录》等宋代笔记曾提到市面上有叫卖“沙团”,由此可见豆沙在宋代很是普遍。推测起来,“蜜沙冰”,就是浇上蜜、放上豆沙的冰,这不是与“红豆刨冰”很接近吗?如此看来,古人的审美和口味,和今人也差不多呢!

到了元代,世界上最早的冰淇淋诞生了。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当时有位御厨突发奇想,尝试着在冰末中添加蜜糖、奶油和珍珠粉等,经精心调配,结果制成了最早期的冰淇淋——“冰酪”。“冰酪”在宫廷中曾大受欢迎,私下里还流传到民间。据传为了保守制作工艺的秘密,元世祖忽必烈还颁布了一条除皇室外禁止制作“冰酪”的敕令。马可·波罗在中国时,受元世祖赏赐,有幸品尝到这种“冰酪”,后来,“冰酪”的制作工艺被马可·波罗带回了意大利。经过几个世纪的辗转,冰淇淋传入美洲大陆,美国的一位名叫南希·约翰逊的女士对复杂的工艺进行了改进,制造了一种手动曲柄式冷冻机,使冰淇淋的制作工艺更加简单容易,于是现代意义上的“冰淇淋”诞生了。

夏日炎炎,在书海里尽情徜徉,于诗文中品味“冷饮”,暑气慢慢消散,燥热的心也逐渐安定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