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山走水】岁月如钟

 行者老鱼 2023-07-23 发布于山东

行山的时候,迷路了,最想听到的是清新高远的钟声,清扬的声音不啻为醍醐灌顶的棒喝,让迷途的行者有了方向。崂山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每年行山迷路的人也有不少,但鲜有通过钟磬之音引导而出的。崂山的道,多了一些尘世的浮躁,少了些许的清音。

崂山也是有钟声的,最有名且保留至今的是太平宫的“太平晓钟”。太平宫位于上苑山,其东院有一钟亭,内悬铁钟一口,钟侧石碑有诗曰:“闻说仙方蛇化龙,昔人曾此得相逢。丹砂也是痴人梦,好听太平半夜钟”,清代进士韩梦周所作。

韩梦周是潍县人,幼时家贫好学,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曾微服夜出,偶过茅屋闻其读书声,赞许之余,便经常用自己的薪俸资助他,后来,韩梦周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考中进士,任安徽来安县知县。

钟亭石柱上刻有小字一行:“大清康熙五十五年三月吉立”,但铁钟上的铸字却为:“光绪十八年谷旦韩同茂号庙捐敬献,无锡南门许和记造”。其因是原钟已失,现悬之钟是由今即墨市金口镇金口村天后宫移来,重343公斤。

清晨撞钟,声闻数里,名为“太平晓钟”,但不知此钟是否每天晨晓会按时响起,附近晓望村是否也有闻钟起舞的少年?我知道的是每逢新年总有善男信女,络绎不绝,进宫撞向沉重的大钟,以为祈福。

我想,既然有了这钟,还是让它常常的响起才好,给居者、行者、隐者、显者一些指引。

有晓钟还有晚钟,晚钟原在仙古洞,仙古洞在太和观西的凌云山上,洞口向东,野花异草,风蔽洞口,洞外有石刻“明周鲁书仙古洞”,洞侧废墟中长有合抱不过来的粗大松树,可见历史之久远。周鲁有七绝《题仙古洞》云:“云烟霭霭映青山,山藏古洞洞藏仙。仙人缥缈乘云去,遗留古洞后世传”。

仙古洞前原有三清殿,曾经三清殿常年有道长修行并建有钟亭,目前仅余约8平方左右的建筑遗址,钟也无存。游九水的行者多有在此留宿者,钟亭的钟声也按照一定的规律响起------

杨还吉有《宿仙古洞》,描述了夜晚仙古洞钟声响起的古洞夜色:“一溪九折逶迤处,水绕山回古洞存。谢客不知穷雁宕,渔人何事问桃源。涛声入夜连孤岛,清磬流云失暮村。自有登临来我辈,遥惊羽士下昆仑”。

明末清初,张允抡曾约好友黄宗崇、王僧虔游九水,三人行至深夜“日暮迷道”,只见“峡益深,滩益峻、弦月倚山”,只好“映光取路,咫尺之间前后相失,以呼为导”,正在束手无措的时候,张允抡听到“钟声寥寥出半山”,黄宗岳也有发现:“隐隐磬声发石岚间”,三人遂向着钟声而去,终于引路而出,这钟声就是仙古洞的钟磬之声。

可惜,如今游人进山,再无人可听到仙古洞的磬声了,当然,这与三清殿是否复建,钟声是否重新响起无关!

晓钟仍在,晚钟已去,但钟磬之声最多的地方却是十里的华阴山谷。“十里华阴十里寺,多少故事楼台中”,华阴是一条迤逦的山谷,长十里,东到乌衣巷,西至夏庄。曾多有道庵、宫观、楼堂、祭祀、佛院散落期间,吸引无数羽流禅师在此修行,文人隐士留恋山水之间,留下了十里钟磬音。

谷口原有迎仙庵,为道庵;西莲台村有洪门寺,为佛寺;楼里北山有黄石宫,为道观;凤凰山下有慧炬院,为佛寺;又有太古堂,为文人别墅;太古堂东为康公祠,为祭祀之所;白鹤峪有镜岩楼,为文人隐居之地;到了华楼,又有灵峰道庵,为道庵;到了福堆岸,华阳书院曾经建有文峰塔,为十里华阴画了一个句号。

十里华阴寺观相邻,钟声互闻,吕君升《华阴夜宿诗》曰:“满林月色含山路,数里钟声渡石桥。犬吠花村茅店近,酒气影里一灯挑。”行山的行者,在月色中走进华阴山谷,从黄石宫的渡口渡过小石桥,白沙河两岸星火点点,钟磬之声不绝于耳……

岁月如河,逝者如斯,华阴道犹在,钟磬声再无。风再起,只剩下响石的呜咽声若钟后余韵,连绵不绝.....莫非此为这堆会唱歌的石头对当年十里台寺钟磬之音的最后录唱吧!

更多发现请点击标签关注行者老鱼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