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眶上外侧入路

 神经外科胡永珍 2023-07-23 发布于广东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医院神经外科的Juha Hernesniemi教授在2005年首次报道了眶上外侧手术入路(lateral supraorbital approach, LSO),在此之前的十余年时间里,Juha教授已经开展了2000余台该种方式入路手术。

该种手术入路方式的优点在于:减少面神经损伤、不咬除蝶骨嵴、不切断脑膜中动脉,对颞肌损伤小,减少术中颞叶无效暴露,同时保证了充分的术野暴露,易于术中意外情况控制。
眶上外侧手术入路开关颅简单、快速、创伤小,可替代Yasargil教授开创并推广的经典翼点入路处理前颅窝底、鞍区及鞍上肿瘤,前循环的血管性病变等病变。 需要使用传统翼点入路手术的病灶,Juha教授大多采用眶上外侧入路。

眶上外侧入路最早由Hernesniemi 等提出,是对翼点入路的改良方案,其较传统翼点入路更靠前,对鞍区、鞍上、前交通动脉区域的暴露较好,对脚间池暴露较差,通过第二间隙为鞍区提供了较为良好的手术视野。因此,眶上外侧入路不仅适用于鞍区和鞍上区的颅内病变,也适用于鞍后区如基底动脉上部和椎间窝的颅内病变。
眶上外侧入路比翼点入路更偏额侧,其实质是利用了侧裂前方、额下外侧的颅底间隙。眶上外侧入路适用于 除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以外的所有前循环动脉瘤,并可用于高位的基底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甚至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瘤。还可用在位于 鞍区、鞍上、前颅窝底及蝶骨嵴的绝大多数病变。
该入路可以很好地暴露外侧裂前部,通过向后部和颞部扩大骨窗,还可以暴露外侧裂的远端。另外,通过调整骨窗位置,术者可以使暴露范围更偏向于额部或颞部,配合手术头位的精细调节,可以很方便地暴露几乎所有上述病变。

(1)切口设计:切口一般设计在发际线后,长度约 7~10 cm(少数患者发际线过高,切口前上部分在发际外)。

(2)手术体位:患者取仰卧位,上半身抬高30度,头部以Mayfield头架固定,头部下垂15-20度,并根据病变位置,向对侧旋转30度。

(3)术前准备:常规消毒铺单,固定无菌单,利多卡因+罗哌卡因+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局麻浸润切口。

(4)无头皮夹开颅:皮刀沿切口切至颅骨,切开头皮并将皮瓣翻向前下,以头皮拉钩勾起皮瓣,暴露额颞角,双极电凝处理刀口下缘出血点。单极游离颞肌颞线附着缘,切开颞肌前上部约0.5~1.0 cm后翻向颅底并以弹簧钩固定。以骨膜剥离器配合单极电凝游离其余颞肌,头皮拉钩牵开使肌皮瓣游离至眶上缘及额颧突。颞线后下方切削磨钻钻孔一个,椎板咬骨钳咬除骨孔内板,铣刀成形3 cm×3 cm ~4 cm ×4 cm大小的骨瓣。切削磨钻磨除蝶骨嵴外侧及蝶骨嵴前方的额底骨质,使蝶骨嵴前方的前颅窝底尽可能平坦,以减少对脑组织的牵拉。额部及颞部骨缘以2mm金刚砂钻头钻孔3-4个,以悬吊硬脑膜。弧形剪开硬脑膜,并用3-0线将硬脑膜牵开。理想的暴露是骨窗的颞侧缘为外侧裂的额侧,所有操作均在外侧裂的额侧进行。

蓝色为眶上外侧入路,红色为翼点入路

图  眶上外侧入路和翼点入路手术的骨窗和切口位置

眶上外侧入路主要优点在于损伤小、速度快,这也是目前大部分学者公认的。具体总结如下:

部切口止于耳上颧弓上方2~3 cm,术中将皮肌瓣整块一起翻开,颞肌只需要切开其前部一小块,不必像翼点入路那样切口止于颧弓水平耳屏前方,从而最大程度减少了颞肌剥离及损伤。可以更好地保留颞肌功能和避免颞肌萎缩;

②切口的下部远高于颧弓水平,面神经颞支无需暴露、分离或切断,因而可以很好地保留,有利于术后面部容貌的保持;

术中不会损伤颞浅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避免了术后出现颞下颌关节运动障碍、咀嚼和张口功能破坏及迟发性肌肉萎缩

④骨窗位于蝶骨嵴上方不需要磨除蝶骨嵴,并且可以保留脑膜中动脉;

⑤因为不需要太多分离颞肌和处理蝶骨嵴,所以开颅时间较翼点入路快。眶上外侧入路更有利于解剖侧裂,这可能与侧裂走形和手术视角有关,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时,手术视角和侧裂走形更加平行,所以解剖侧裂更顺手。特别是侧裂近段,抬起额叶后很容易暴露和解剖。

翼点开颅的主要缺点:切口长、骨瓣较大,需要广泛地磨除蝶骨嵴等颅底骨质及颞骨,无效开颅较多;且该入路步骤繁琐,开关颅时间长,出血多。该入路会造成颞浅动脉主干或分支的损伤及颞肌过度剥离,容易造成颞肌萎缩,术后影响美观及咀嚼功能。硬膜外血肿及面神经颞支损伤的发生率高。

眶上外侧入路无头皮夹快速开关颅技术简单,快速,创伤小,可替代双额冠状开颅经前纵裂或单侧额下入路、经典翼点入路及经眉弓锁孔入路切除前颅窝底肿瘤及其脑血管疾病。提高手术质量的同时,缩短手术时间,缩短病人全麻时间及术野的暴露时间,减少术中风险,降低神经外科手术并发症,从而更好的落实现代神经外科微创理念,节省医疗资源,提高手术室效率,降低医务人员工作强度,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Hernesniemi J, Ishii K, Niemela M, et al. Lateral supraorbital approach as an alternative to the classical pterional approach. Acta Neurochir Suppl, 2005, 94: 17-21.

[2]Lawton M. Seven Aneurysms: Tenets and Techniques for Clipping.New York: Thieme Medical Publishers, 2011.

[3]Mg Y, Jl F. The microsurgical approach to intracranial aneurysms.[J]. Surgical Neurology, 1975, 3(1).

[4]Rhoton, Albert L. Jr: Aneurysms. Neurosurgery 51(4)S1-121-158,October 2002.

[5]秦冰, 应广宇, 胡华, 陈高, 张建民, 王林. 经眶上外侧入路夹闭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应用[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44(4): 383-388

[6] Hernesniemi J , Andrade-Barazarte H , Duarte R ,et al.Lateral Supraorbital Approach: Surgical Approaches for Neurovascular Diseases[M]. 201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