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握固法:人体脏腑、阴阳、气血循环图

 图书 馆员 2023-07-24 发布于内蒙古

昨天,诊所来了一位中年男子,一进来就直接对老师说:"这握固功法真好。练了之后,晚上不盗汗也不遗精了。"老师说,吃药后觉得怎么样?他说,刚来时,大汗淋漓,现在汗少了很多,刚来时阴囊冷冰冰的,现在温暖了。
老师把脉后说,不错!就是肝脾还差些。思虑太多,伤了脾的运化,谋虑太过,伤了肝的疏泄。你这阳痿好治,就是以后不要想太多了。老师继续给他守方治疗,加上脾三药,即炒薏苡仁、芡实、山药。加强脾土的运化,以助肝的疏泄。
方药为:巴戟天15克,仙茅15克,黄狗肾一条,柴胡10克,蜈蚣2条,红参20克,酸枣仁20克,浮小麦30克,枇杷叶20克,火麻仁20克,猪甲20克,鸡矢藤30克,炒薏苡仁20克,芡实20克,怀山药25克。3剂。
老师看完药方后,便跟我们说,这个病人要抓住这几点。第一点是右手命门尺不足,故阳痿。第二点是肝不疏泄,肝经下络阴器。第三点是心脉不强,心主欲,治阳痿一般要考虑到强心。
这样在扶阳、疏肝、强心的基础上,还要适当加些降阳明胃肠的药,这个轮子才转得起来,不能只升清而不降浊。《黄帝内经》说“阳明主宗筋”,阳明是胃肠主降的,降浊好了,宗筋才有劲。
最后加用脾三药,防其思虑过度,思虑过度,气血会从下焦调到心脾上中二焦,阳气下不去,也会加重阳痿。
原来,老师治病既有宏观的脉势指导用药,也有分步的脏腑郁脉指导用药,两套体系结合在一起,再加上疾病的特性。为了让思路再理顺些,我们就把这个“人体脏腑阴阳气血脉药图”画了出来。
病人再次服完药后,跟老师说,早上晨勃比以前多了。老师笑着说,这就要你养精蓄锐了,你只要把握固功练好,一握它就回去了。他说,不是说精满则溢吗?这精会不会坏死掉?老师说,精满则藏,藏得越好,骨髓就越坚固,耳目越聪明,肌肤越润泽,这是一个精化气、气化神的过程,完全不用担心这精会不会坏死。西方认为这精是败浊之物,但我们中医却认为这精是精华,留在体内,可保命延年,它自己会转化会气化。
rd;">中医养生基础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指出,人要“尽终天年,度百岁乃去”。就是说一个人的自然寿命,如果不发生意外调养好了,应该活到120多左右。人要健康活到这个年龄是可能的。重要的是要学会养生。要学会中医养生。首先要对中医的一些基本知识有一个概括的了解,这是不可缺少的一课。
一、中医对人体和自然的独特认识

(一)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是整个自然界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是分析和归纳自然万物的纲领,是一切事物千变万化,深奥莫测的内在动力。我国古代的这一哲学理论,是古人对自然界一切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是朴素的唯物辩证方法。把这一方法与医学实践相结合,便出现了“阴阳五行”学说。
祖国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是用来观察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解释人体脏腑、气血、经络的生理、病理变化;是指导养生、防病、诊病、治疗的一种理论方法。只有了解和掌握了这一理论方法,才能懂得中医是怎样认识自然,怎样认识人体内部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健康的道理。从调节阴阳平衡的原理出发,进行养生、防病和治病。
调节阴阳平衡,主要是人体的阴阳与自然的阴阳平衡;人体脏腑、气血、经络之间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天人合一”尽终天年,健康长寿的目的。阴和阳是运动变化的,阴阳是互生,相互依存的。如夜与昼、水与火、寒与热、女与男、脏与腑、内与外等。其中缺了哪一方面,相对立的一方面就不存在了。这也叫“阴阳互根”。
人在发育过程中,幼小的时候气血都不充实,也就是阴阳都不足,所以中医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由于阳气的作用,不断促进阴血的生成,阴血反过来又滋养阳气,气血互生,逐渐充实,人体就成长壮实,中医叫作“阳生阴长”和“阴生阳长”。
例如:有人患“贫血”病,服补血药效果不满意。根据中医辨证属于“气虚”的,经用补气的人参,黄芪以后,贫血很快治愈。这就是血病(阴病)治气(治阳),“阳生阴长”的道理。对于热病,治疗用寒凉药,这就是阳病治阴。阴阳的相互消退与增长(又叫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如同一架天平,一头是阴,一头是阳。当阳少了,阴就增多了;阴少了,阳就增多了。这就是“阴阳消长”,阴阳相互转化的关系。比如:太阳刚出来,阳气由少渐渐增多,而阴气就会逐渐减少,直到中午阳气最旺盛,阴气变得最少。
中午以后,阳气逐渐减少,阴气随着逐渐增长,直到日落,阳气衰少,阴气随着转盛。前半夜阳气减少到最低,阴气增加到最高;后半夜阳气微增,阴气稍退,这是一天24小时阴阳相互消退和增长的情况。一年四季的阴阳消长也是这样的规律。春季逐渐变暖,就是阳气逐渐增长,阴气逐渐消退。也就是“阳长阴消”的过程。
当夏季到来,天气热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就是阳气到了最旺盛的时候,秋季就将来临,阴气就会逐渐增长,阳气逐渐消退,天气由热逐渐转凉。这就是古人常说的“物极必反”。热到极点,就会转寒,这就叫“阳消阴长”。
在生病过程中,例如高烧的病人,有时手脚反而发凉,这就是“阳极似阴。在治病时,如果是实热高烧,就属于阳气亢盛,根据阴阳互根的道理,阳病治阴,就可以使用寒凉的药物治疗。
阴阳中各自还包含着阴阳。就一天来说白天为阳,夜间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夜为阴中之阴,后夜为阴中之阳。就人体来说,脏为阴,腑为阳。脏中又包含着阴阳。例如:肝又可分为肝阴肝阳;心又可分为心阴心阳;肾又可分为肾阴、肾阳;脾也可分为脾阴脾阳;肺也可分为肺阴、肺阳(习惯叫肺气)。总的说根据阴阳的道理进行养生,防病、诊病、治病已被数千年的中医医疗实践所验证。中医的阴阳学说是中医药学的指导思想。
“五行”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是阴阳学说的进一步衍化,是对物质的属性和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进一步认识。“五”是指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五种物质,就是金、木、水、火、土。“行”[读xing],是运动的意思。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之间有着相互资生(就是相生)的关系,同时还有相互制约(即:相克)的关系。
相生就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就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这五类物质之间,在相生和相克的关系中保持着正常的动态平衡。在特殊的情况下,也会出现阴阳的异常运动。一种情况是超过限度的克制,也可称为“过克”,在五行学说中称为“相乘”,如金乘木等;另一种情况是本来被克制的一方,反过来去欺凌原来克它的一方,也可称为“反克”,在五行学说称为“相侮”。如:木侮金等。这就是“五行”的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五行生克。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本来是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五种东西,它们有着自身的特性。火性灼热而向上燃烧;水能滋润而向下流;木能曲伸舒展变直;金有砍伐和变革的作用;土能种植和生产粮食。根据这五种物质的特性,引伸、推理、归纳分类,分别代表了自然界的五类物质的属性。同时也说明这五类物质之间的运动关系。
五行对事物的归属关系。自然万物与人体的关系,通过“五行”而实现了“天人合一",把自然界的事物和变化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紧密结合在一起。如:五行中的“木”,在自然界的四季中属于“春”,在气候变化中属''风”,在五色中属“青”,在五味中属“酸”,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属''生”,在人体五脏中属“肝”,六腑中属“胆”,在肢体中属“筋”,在五官中属“目”,在五志中属“怒”。
五行在防治疾病中的应用举例。
在起居方面:木主生长发育,故春季应早起、散步、须避免风邪所伤,心情要保持舒畅,忌怒,不要生气。这就是适应春季的养生方式。
在饮食方面:酸味食物入于肝脏,善走筋,多食酸则容易拘急,所以筋有病不易多食酸。甘味食物入脾,善走肌肉,多食甘则肌肉壅满(肥胖),所以肌肉病不宜多食甘。辛味食物人于肺,善走气分,性主发散,多食辛则能耗气,所以气病不宜多食辛……。
在防病方面:肝属木,木旺容易乘土,土为脾,为防止肝病传脾,可以用充实脾土的办法。我们在治疗“肝气郁结”的两肋胀痛不思饮食时,常用健脾(实土)舒肝的办法,这就是五行中“培土抑木”的方法。
在治病方面:患有肺气虚弱久咳不止的人,用补脾的办法治疗,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脾属“土”,肺属“金”,这就属于五行中“培土生金”的方法。
“五行”学说在中药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很好的全面而持久的指导中医运用中药防病治病的实践,这也正是中医独特之处。
(二)中医的脏腑学说

1.以五脏为核心的生理、病理体系。
人体内有五脏、六腑,是人体的核心脏器,主宰着人体的生命活动。人有五官,耳、眼、鼻、舌、口,内通五脏,分别属于五脏的外窍。肾与耳相通,肝与目相通,肺与鼻相通,心与舌相通,脾与口相通。人的躯体有皮、肉、脉、筋、骨,也分属五脏所主管,肺主管皮毛,脾主管肌肉,心主管脉,肝主管筋,肾主管骨。
五脏与六腑相配合,中医学中称为“相合”,又叫“互为表里”,脏为阴属里,腑为阳属表。脏与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配合,保持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生病后也可通过这种关系调节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心与小肠相配合;肺与大肠相配合;肝与胆相配合;脾与胃相配合;肾与膀胱相配合。这样以五脏为核心,配合六腑,主管五体,开窍五官,相互联系,内外沟通,形成了人的生命整体现象。
例如:当患眼病时,可以根据肝脏通于目的关系,在治疗上选用治肝脏的药物;当患鼻病时,可以根据肺脏通于鼻的关系,在治疗上可选用人肺经的药物。又如:肺主管皮毛,当皮肤有病时,可以从肺上治;肾主管骨,当骨有病时,可以从肾上治。
全身上下、左右、内外、脏腑、四肢、五官各器官之间的联系通路,主要是通过“经络”来实现的。大的纵向干路叫“经”;小的横向网状支路叫“络”。两者合在一起称为“经络”。人本还有气血、津液,在五脏的主管下运行在经络之中,传递运输着各种生命信息和生命所需的物质,从而维持了一个健全的生命整体。 2.五脏的功能是什么?
五脏的“脏”,有“藏”的意思,就是贮藏人体的各种精气,用来维持人的生命活动。例如: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五脏各有职能。心脏如同国家的最高领导者,主宰全身,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心脏发出。肺脏如同国家的总理官职,帮助(辅佐)着君主(最高领导者),主管一身之气并调节着全身的活动。肝脏如同国家的最高军事领导者(将军),勇武能出谋划策。脾胃如同国家主管后勤粮草的最高官员,饮食五味靠它进行消化吸收,并运送到全身。肾脏有发挥强力的作用,能产生技巧。
心脏的功能正常,则其它脏腑就会正常的发挥各自的作用。如果心脏的功能失常,则其它脏腑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形体就会受到严重损害。五脏各有主管。心脏主管血和脉,血液的运行和脉络的通畅与心脏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常说的“心情舒畅”、“操心”等都是心主管人的精神思维的表现。
肝脏主管藏血,能使人耐受疲劳。人在睡觉时血就回归肝脏,人在活动时血就向最需要的地方流动。肝还主管疏泄和畅达,使人的气血舒畅,有助脾胃的消化,腑气的通利。脾脏是人的后天根本,主管对食物和水液的运输和吸收转化,并把精微物质输布到全身。中医叫做“脾主运化”。
脾脏还有提升中焦之气的作用。凡是内脏脱出(子宫脱出、直肠脱出、疝气)多与脾气下陷不能升举有关。脾脏主管人体的肌肉四肢的正常发育成长和正常活动。脾脏还主管统摄血液在血管中正常运行而不外溢,这就是“脾统血”的功能。
肺脏主管着一身的气,全身的各种生理活动都依靠着肺气的作用。人有没有气力,也要依靠肺的作用。肺脏还主管呼吸,进行吐故纳新。肺脏还与心脏紧紧配合,推动着全身的血脉运行。肺还能调节全身的水液,使水液下行。肺还主管发出声音,凡发声的问题都与肺有关系。
肾脏是人的先天根本,贮藏着五脏六腑化生出来的精和繁衍后代的精气,是人的真水,真火(即:元阴、元阳)的所在地,决定人的生老病衰亡的全过程。还主管着生殖机能和全身水液代谢及大小便的排泄。肾还主管着脑、髓和骨骼及牙齿的发育生长,决定着人的精力、智慧与才干。所以古人总结出了保养肾精是健康长寿的理论与实践。
六腑的“腑”,有“府合”的意思,是空腔的器官,好像房屋一样,有出入和暂时停留的意思。它的主要作用是输送营养和排泄糟粕,参与水液代谢等。总的说六腑是起输泻作用,与五脏的“藏”的作用正好相反。比如:胆主管输泻胆汁。胃主管接受和容纳食物。小肠是承受胃里下传的食物与“浊”的食物渣滓分开。大肠是管传导的,接受小肠中传下的东西,再回吸收水分,变成大便排出体外。
例如:胃的正常功能发生了改变,就会出现胃胀、恶心、呕吐、呃逆等症状。如果大肠的功能失常就会出现泄泻、痢疾、便秘、便血等病症。
(三)什么是中医的气、血、津、液?
人的生命活动主要靠脏腑的机能来实现,而脏腑的活动又是以气、血、津、液、精为物质基础的。就如同汽车的汽油、润滑剂、水和电路打火一样,没有这些物质基础,汽车就发动不起来,就不能正常的运转。当然,人要比汽车复杂的多。精是指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包括已知的和未知的)以及人类繁殖后代所需要的一切物质。血有营养全身和运送营养到全身的作用,也是产生气的物质基础。
我们常说:目(眼)得到血液的濡养可以看东西,手得到血的供给而能握,女子血足可以养胞胎而生育等。总的说,血液充足旺盛,身体就会健康。津液是指体内其它液体,津指质稀而清,液指较稠浊为液体。津液可润泽全身,充养内外。例如:汗为心液,唾为肾液,泪为肝液,涎为脾液,涕为肺液。
(四)中医的经络
经络是沟通全身上下,表里,联络脏腑,运行气血的独特系统。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两个部分,经是直行的道路,络是网络状的经脉的分支。全身有正经十二条,手臂的内侧有三条,叫手三阴经;手臂的外侧有三条,叫手三阳经。下肢的经脉与手臂的情况相似。下肢的内侧有三条阴经,下肢的外侧有三条阳经。这就是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
十二经脉,直接与五脏六腑相联通。经脉之间还有网络相沟通。十二经脉,按照一定的路线在身体里面循行。上面布满了穴位。人体发生疾病,往往可以从穴位和经脉上反映出来。针炙治病就是通过这些穴位用针或炙(艾火熏烤)来调节脏腑的阴阳变化来完成的。除十二正经之外还有奇经八条。这八条经脉如同水库一样,调节着十二经脉的有余和不足。其中督脉、任脉二条经脉是气功锻炼中首先要用气贯通的经脉。五音入五脏 调理气血和脏腑阴阳平衡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把人的体质分为九种,分别是:平和、阳虚、阴虚、痰湿、湿热、气郁、气虚、血瘀、特禀。其中比较健康的平和体质仅占32.75%,其他8种偏颇体质占到了67.25%。     古琴五音入五脏,可调理气血和脏腑阴阳平衡,明白自己的体质有针对性的多听相应的调理琴曲,对改善偏颇体质很有帮助。下面为您介绍几种体质特性及调理曲目。平和质的人身体基本健康,暂不论述。     气虚体质     气虚是指由于元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证候。所谓气,是人体最基本的物质,由肾中的精气、脾胃吸收运化水谷之气和肺吸入的清气共同结合而成。气虚,泛指身体虚弱、面色苍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头晕、动则汗出、语声低微等。包括元气、宗气、卫气的虚损,以及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的减退,从而导致机体的某些功能活动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现象。     音乐调理:适合多收听宫音、商音、徵音。因为宫音入脾、商音入肺、徵音入心。肺主气、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需要心脉的推动。可多收听古琴曲中的《流水》《阳春》《长清》《鹤鸣九皋》《文王操》等。

                            气郁体质     人体之气是人的生命运动的根本和动力。生命活动的维持,必须依靠气。人体的气,除与先天禀赋、后天环境以及饮食营养相关以外,且与肾、脾、胃、肺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所以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实质上都是气在人体内运动的具体体现。当气不能外达而结聚于内时,便形成气郁。中医认为,气郁多由忧郁烦闷、心情不舒畅所致。长期气郁会导致血循环不畅,严重影响健康。     音乐调理:多听角音和徵音。角音入肝,能疏肝理气;徵音入心,振奋心阳。古琴曲有《渔歌》《高山》等。     阳虚体质     阳虚指阳气虚衰的病理现象。阳气有温暖肢体、脏腑的作用,如阳虚则机体功能减退。阳虚体质特征和寒性体质接近,为阳气不足,有寒象,表现为疲倦怕冷,四肢冰冷、唇色苍白,少气懒言,嗜睡乏力,男性遗精,女性白带清稀,易腹泻,排尿次数频繁,尤其夜尿多,性欲衰退等。     音乐调理:听角音、徵音,振奋阳气,增加人体活力。古琴曲《流水》《酒狂》《欸乃》等。     阴虚体质     阴虚体质是指当脏腑功能失调时,易出现体内阴液不足,阴虚生内热的症候,常表现为形体消瘦,两颧潮红,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心烦易怒,口干,头发、皮肤干枯,舌干红、少苔,甚至光滑无苔,多因燥热之邪外侵、过食温燥之品、忧思过度、房事不节、久病之后而发病。     音乐调理:多听羽音、商音。羽音入肾,为水之下源,商音入肺为水之上源。羽调古琴曲有《乌夜啼》《稚朝飞》。商调式古琴曲有《长清》《鹤鸣九皋》《白雪》《潇湘水云》等。     湿热体质     湿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脾就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困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湿热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很常见。     音乐调理:宫音、羽音,宫音入脾,健脾化湿;羽音入肾,滋阴清热,古琴曲有《山居秋暝》《忆故人》等。     痰湿体质     痰湿体质是指当人体脏脏功能失调,易引起气血津液运化失调,水湿停聚,聚湿成痰而成痰湿内蕴表现,常表现为体形肥胖,腹部肥满,胸闷,痰多,容易困倦,身重不爽,喜食肥甘醇酒,舌体胖大,舌苔白腻,多因寒湿侵袭、饮食不节,先天禀赋、年老久病、缺乏运动而发病,常随痰湿留滞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症状。     音乐调理:多听角音。古琴曲《阳春》《高山》等。这些曲子能提升阳气,使人情绪愉快,有益健康。     血瘀体质     血瘀是指当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时,易出现体内血液运行不畅或内出血不能消散而成瘀血内阻的体质,常表现面色晦暗,皮肤粗糙呈褐色,色素沉着,或有紫斑,口唇黯淡,舌质青紫或有瘀点,脉细涩。多因七情不畅,寒冷侵袭,年老体虚、久病未愈等病因而发病,常随瘀血阻滞脏腑经络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症状。     音乐调理:应收听角音、徵音,徵音入心,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角音入肝,肝主疏泄。古琴曲《阳春》《高山》《山居吟》等。

特禀体质     特禀体质又称特禀型生理缺陷、过敏。特殊禀赋是指由于遗传因素和先天因素所造成的特殊状态的体质,主要包括过敏体质、遗传病体质、胎传体质等。     音乐调理:多听宫音、商音。宫音入脾、商音入肺,脾主四肢肌肉,肺主皮毛,内外兼顾,提高机体的适应性,代表的古琴曲有《寒山僧侣》《关山月》等。《黄帝内经》中的语音诊疗1.乐音
现代音乐理论认为:“乐音是物体(多为乐器)震动状态规则的音;《说文解字》音字的解中说道:“丝竹金石匏革土木音也”。因此,这里的音就是指乐音。
2.《黄帝内经》中的乐器
在《黄帝内经》中提到了几种乐器,如:《素问.玉机真藏论》说:“如按琴瑟弦”;《素问.阳明脉解》说:“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
3.《黄帝内经》中的标准音和标准器
最原始的乐音标准音的确定方法是以脏腑经络的共振来确定的。在《灵枢.经别》中说:“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者也。”这里是说五音、六律这些标准音都是与人的脏腑经络相对应的,或者说是以正常人的脏腑经络感传来确定的。当然在发明乐器之初也曾用声音来做标准,如《管子.五行》说:“审核其声,修十二钟。”但是以上这些方法都有个体差异存在,特别是在病理情况下更为突出。所以当乐器发明以后人们便更推崇用乐器作为标准器,如:“竹管律”、“铜管律”、“均钟”和“编钟”等。
4.《黄帝内经》中的乐谱
《黄帝内经》中存有中国最早的乐谱形式,这就是只有五个音的“五音谱”和有二十五个音的“二十五音谱”。“二十五音谱”是五弦琴的乐谱,其中可以明确定位某音在第几弦和第几个音位;其中的指法只介绍了和弦一种,即现代的撮法。
5.五音
五音是中国正统的音乐源头,它影响了中国音乐几千年。五音是乐音,是在乐器发明以后才被发现的。因为这五个音与五声一样可以诱发出相应脏腑经络的感传,故使用了五声的具体名称。即:宫、商、角、徵、羽。《黄帝内经》中的音乐疗法使用的正是五音体系,其基本观点是五音与五脏相连系。五音是最早的标准音。
6.六律
六律是五音之外的另一组标准音,它的特征是与六腑和六阳经相连系。六律的具体名称没有流传下来,我们认为与五钟的名称相关。即《管子.五行》中的青钟、赤钟、黄钟、景钟和黑钟。五钟加上大钟即成为六律的标准器。
7.古十二律
《黄帝内经》中没有提到古十二律的名称,但有两处提到六律与十二经脉相合。如:在《灵枢.经别》中说:“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者也。”;在《灵枢.九针论》中亦说:“六者律也,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和十二经脉”。从以上可知六律与十二经脉和五脏六腑有密切的联系,这里隐含了五音和大音(或称太音)与后者的关系。这十二个能与十二经脉相连系的乐音,根据其与经脉的联系性质可分成六阳律(与六阳经相连系)和六阴律(与六阴经相连系)。从乐音的经络感传实验中可知六阳律和六阴律是两个八度的乐音组,为了区别一个八度的十二律我们称其为古十二律。
8.十二律
《黄帝内经》中也没有提到十二律的名称,但记有“律吕”、“姑洗”、“林钟”和“黄钟”等相关十二律的内容。十二律的经络感传实验发现:除与十二经有关外,尚与奇经八脉和一些大络脉相关。
9.二十五音
《黄帝内经》中有两个流派的二十五音,都是琴属乐器的乐音。其一是《灵枢》中的二十五音,其在古琴上的排列名称如下:
上徵大羽大宫右商大角
上羽左宫钛商钛角右徵
上宫左商判角判徵众羽
上商左角质徵桎羽加宫
上角少徵少羽少宫少角
其中五个上音是古琴的散音(上是散的通假字),四个少音是五弦上的音(少与小相同,指最细的弦),三个大音加一个右商(右是大的笔误)是一弦上的音(大指最粗的弦),三个左音是除上音外左侧的音,右徵,众羽(众是右的笔误)和加宫(加也是右的笔误)排在右侧,判音两个排在第三弦的第三列和第四列(判是一半的意思,指第三弦),钛音两个排在第二弦第三和第四列(钛是连颈的手铐),桎羽和质徵(质是桎的通假字)排在第四弦的第三列和第四列(桎是限制足的刑具)。整理误字后的排列如下:
上徵大羽大宫大商大角
上羽左宫钛商钛角右徵
上宫左商判角判徵右羽
上商左角桎徵桎羽右宫
上角少徵少羽少宫少角
试奏二十五音后,可以诱发出与《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基本相同的经络感传结果。
其二是《素问》中的二十五音,其在古琴上的排列名称如下:
少徵上羽判宫正商太角
少羽上宫判商正角太徵
少宫上商判角正徵太羽
少商上角判徵正羽太宫
少角上徵判羽正宫太商
其中“少”于小同义,是指古琴的尾侧的散音;“上”古篆文是两画,这里指第二列音;“判”是半的意思,指第三列音;“正”古篆文是四画,这里指第四列音;“太”与大同义,是指琴体宽大一侧的第五列音。两种流派的排法都把散音的五个乐音统一命名,因为这五个音只能使五脏及经络共振,不能分成上下左右四部分;其余的二十个音可以使五腑及经络的上下左右分开共振。
10.单音疗法
《黄帝内经》中没有提到具体的单音疗法,但是根据某音与某经的对应关系可以用某音治疗相应脏腑及经脉阳气的虚症。
11.双音疗法
《黄帝内经》中有两处记载了古琴的双音疗法。其中《灵枢.五音五味》的头三段中,以第二段为正确;而第一和第二段比较混乱。根据其基本意图是用两个同经不同位(同名经络的上下左右位置)的乐音进行和弦,进而能加强其中一条经络共振效果的分析,我们进行了和弦的排列组合,统过实验和指法优化现已基本完成了原文的复原工作。另一处的双音疗法在《素问.五常政大伦》中。实验中发现双音疗法的共振效果明显增强了
现代音乐理论认为:“乐音是物体(多为乐器)震动状态规则的音;《说文解字》音字的解中说道:“丝竹金石匏革土木音也”。因此,这里的音就是指乐音。
2.《黄帝内经》中的乐器
在《黄帝内经》中提到了几种乐器,如:《素问.玉机真藏论》说:“如按琴瑟弦”;《素问.阳明脉解》说:“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
3.《黄帝内经》中的标准音和标准器
最原始的乐音标准音的确定方法是以脏腑经络的共振来确定的。在《灵枢.经别》中说:“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者也。”这里是说五音、六律这些标准音都是与人的脏腑经络相对应的,或者说是以正常人的脏腑经络感传来确定的。当然在发明乐器之初也曾用声音来做标准,如《管子.五行》说:“审核其声,修十二钟。”但是以上这些方法都有个体差异存在,特别是在病理情况下更为突出。所以当乐器发明以后人们便更推崇用乐器作为标准器,如:“竹管律”、“铜管律”、“均钟”和“编钟”等。
4.《黄帝内经》中的乐谱
《黄帝内经》中存有中国最早的乐谱形式,这就是只有五个音的“五音谱”和有二十五个音的“二十五音谱”。“二十五音谱”是五弦琴的乐谱,其中可以明确定位某音在第几弦和第几个音位;其中的指法只介绍了和弦一种,即现代的撮法。
5.五音
五音是中国正统的音乐源头,它影响了中国音乐几千年。五音是乐音,是在乐器发明以后才被发现的。因为这五个音与五声一样可以诱发出相应脏腑经络的感传,故使用了五声的具体名称。即:宫、商、角、徵、羽。《黄帝内经》中的音乐疗法使用的正是五音体系,其基本观点是五音与五脏相连系。五音是最早的标准音。
6.六律
六律是五音之外的另一组标准音,它的特征是与六腑和六阳经相连系。六律的具体名称没有流传下来,我们认为与五钟的名称相关。即《管子.五行》中的青钟、赤钟、黄钟、景钟和黑钟。五钟加上大钟即成为六律的标准器。
7.古十二律
《黄帝内经》中没有提到古十二律的名称,但有两处提到六律与十二经脉相合。如:在《灵枢.经别》中说:“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者也。”;在《灵枢.九针论》中亦说:“六者律也,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和十二经脉”。从以上可知六律与十二经脉和五脏六腑有密切的联系,这里隐含了五音和大音(或称太音)与后者的关系。这十二个能与十二经脉相连系的乐音,根据其与经脉的联系性质可分成六阳律(与六阳经相连系)和六阴律(与六阴经相连系)。从乐音的经络感传实验中可知六阳律和六阴律是两个八度的乐音组,为了区别一个八度的十二律我们称其为古十二律。
8.十二律
《黄帝内经》中也没有提到十二律的名称,但记有“律吕”、“姑洗”、“林钟”和“黄钟”等相关十二律的内容。十二律的经络感传实验发现:除与十二经有关外,尚与奇经八脉和一些大络脉相关。
9.二十五音
《黄帝内经》中有两个流派的二十五音,都是琴属乐器的乐音。其一是《灵枢》中的二十五音,其在古琴上的排列名称如下:
上徵大羽大宫右商大角
上羽左宫钛商钛角右徵
上宫左商判角判徵众羽
上商左角质徵桎羽加宫
上角少徵少羽少宫少角
其中五个上音是古琴的散音(上是散的通假字),四个少音是五弦上的音(少与小相同,指最细的弦),三个大音加一个右商(右是大的笔误)是一弦上的音(大指最粗的弦),三个左音是除上音外左侧的音,右徵,众羽(众是右的笔误)和加宫(加也是右的笔误)排在右侧,判音两个排在第三弦的第三列和第四列(判是一半的意思,指第三弦),钛音两个排在第二弦第三和第四列(钛是连颈的手铐),桎羽和质徵(质是桎的通假字)排在第四弦的第三列和第四列(桎是限制足的刑具)。整理误字后的排列如下:
上徵大羽大宫大商大角
上羽左宫钛商钛角右徵
上宫左商判角判徵右羽
上商左角桎徵桎羽右宫
上角少徵少羽少宫少角
试奏二十五音后,可以诱发出与《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基本相同的经络感传结果。
其二是《素问》中的二十五音,其在古琴上的排列名称如下:
少徵上羽判宫正商太角
少羽上宫判商正角太徵
少宫上商判角正徵太羽
少商上角判徵正羽太宫
少角上徵判羽正宫太商
其中“少”于小同义,是指古琴的尾侧的散音;“上”古篆文是两画,这里指第二列音;“判”是半的意思,指第三列音;“正”古篆文是四画,这里指第四列音;“太”与大同义,是指琴体宽大一侧的第五列音。两种流派的排法都把散音的五个乐音统一命名,因为这五个音只能使五脏及经络共振,不能分成上下左右四部分;其余的二十个音可以使五腑及经络的上下左右分开共振。
10.单音疗法
《黄帝内经》中没有提到具体的单音疗法,但是根据某音与某经的对应关系可以用某音治疗相应脏腑及经脉阳气的虚症。
11.双音疗法
《黄帝内经》中有两处记载了古琴的双音疗法。其中《灵枢.五音五味》的头三段中,以第二段为正确;而第一和第二段比较混乱。根据其基本意图是用两个同经不同位(同名经络的上下左右位置)的乐音进行和弦,进而能加强其中一条经络共振效果的分析,我们进行了和弦的排列组合,统过实验和指法优化现已基本完成了原文的复原工作。另一处的双音疗法在《素问.五常政大伦》中。实验中发现双音疗法的共振效果明显增强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