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略论中国古代墓志铭的文化价值(张逸如 周杰)

 阅读美丽星空 2023-07-24 发布于山东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第31卷第2期

2016年4月

略论中国古代墓志铭的文化价值

张逸如   周杰 

(1.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4;2.山东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评论编辑部,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中国古代墓志铭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墓志铭的确切起源学界观点纷呈,本文认同 墓志铭起源于东汉。通过梳理墓志铭的起源和演变,阐述中国古代墓志铭的文化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 的价值观,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写照,展现了社会精英阶层 的思想精神风貌及情感心路历程,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死亡意识。

关键词:中国古代;墓志铭;起源;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735(2016)02-0122-06




墓志铭是人类文明宝库中一类独特而重要的 瑰宝,我们的古人曾用这种形式留下不朽的名作。 墓志铭往往是对逝者最精准的概述和评价,也是 前人为后人开启的一扇心灵之窗。在各种历史和 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墓志铭,反映着前人不同的个 性特征、生活状态、思想文化和思维方式等多层 次的状态,表达着人们对待自我、社会、世界的 认知。梳理古人为我们留下的丰富多样的墓志铭, 追寻墓志主人的生活轨迹以及撰写者的思绪情 思,使我们得以探寻传统的价值观和中国古代独 特的生命意识;沿着墓志铭的发展演变轨迹,追 溯和勾勒我国古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时代风 貌和思想文化变迁,从中发掘我国古代墓志铭留 给后人的丰厚的文化价值。

一、墓志铭的起源和演变

墓志铭是对逝者生平的概述和铭功赞德的文 体,学者们通常把一篇墓志铭细分为志文和铭文两部分:志文记事,即记叙生平事迹;铭文颂赞, 即颂美铭德。

墓志铭的确切起源在学界观点纷呈,一直没 有形成定论。认为墓志铭起源较早的学派有“秦 代说”“西汉说”,也有学者认为墓志铭起源“东 汉”“北魏”“魏晋以后”或“南朝”等等,多 数学者认为墓志铭起源于东汉。吕明涛甄选并注 释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具有代表性的墓志铭文 本,并在前言部分通过大量查证和引用讲述了墓 志铭的发展史[IK前言1-6);孟国栋详细论述了墓志的起源和墓志文体的成立。[2M141-147)相关研究使我们从中梳理出墓志铭的发展梗概。

在西周时期,人们“利用文字记下令德功勋” 以求不朽,然而在发展过程中渐渐地“谀墓”之 风盛行,不论生时如何平庸,死后墓志中皆叹其 惊天地泣鬼神的德行、事迹,严重浮夸,偏离事实。 到东汉末期,曹操“欲矫此弊”,墓志随即转人地下。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第二册第四章 第三节西晋文化篇中谈到:东汉时,立碑极滥, 曹操下令不得厚葬,禁立碑,至晋“武帝时下诏 废禁,自后墓志铭代碑文而兴起”。[B3](79-80)根据 范文澜先生的研究,墓志铭似起源于西晋。孟国 栋等学者认为墓志铭起源于东汉中后期[2N141-147), 本人认同墓志铭起源于东汉说,但墓志的“最终 形成和广泛使用是在魏晋六朝时期”(4I49-59)),墓 志铭真正的繁荣期是唐代。

在墓志或具有墓志功能的文体发展的漫长岁 月中,唐代无疑是其发展的巅峰时期。周绍良编 纂的《唐代墓志汇编》和《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几乎完整地收录了已出土唐代墓志铭,“凡在唐 代以前及唐代出生卒于唐代者均予收录”,不仅 为学术研究提供充分材料和论据,本身也是唐代 人民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人类认知 的绝佳写照。自唐代起,自撰类墓志铭兴起,此后, 名人名士的自撰类墓志铭一直比较兴盛,如王绩 《自撰墓志铭》、严挺之《自撰墓志》、白居易《醉 吟先生墓志铭并序》、韩昶《自为墓志铭并序》、 杜牧《自撰墓铭》、王宗元《临终口授铭》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墓志文体的发展过程中谀美颂 德、浮夸不实的弊端屡禁不止。西晋司马炎曾继 曹操后继续下禁碑令,认为“既私褒美,兴长虚伪, 伤财害人,莫大于此,一禁断之。”[2N41-147这也 是墓志铭为人诟病的一点。然而,对待墓志铭“在 行文之中充斥了溢美之词”的这一弊端,也有一 些学者给出了正面的解释,吕明涛认为看待这一问题不应该像要求史传“不溢美,不隐恶”一样 来要求墓志铭,因为“史学作品有惩恶扬善之功 能,而墓志铭只有扬善之功能”[K前言1-6),不能因 为担心墓志铭的“虚美”“溢美”而因噎废食。

二、中国古代墓志铭的文化价值

中国古代墓志铭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 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资料,具有重要的史学、 文学、艺术价值。荣新江、陆扬指出:“在短短 十几年内,石刻史料从一种边缘性史料成为中古 特别是唐代研究最为丰富的信息来源之一。墓志 提供的细节之丰富是惊人的……但研究者不应满足于从中找到历史的细节,墓志本身作为一种特 殊的文体也是古人用来表达其自我认知的重要空 间。”[5](5)墓志铭可谓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一 份依然具有活的灵魂的见证文本。通过它,我们 不仅可以真切地了解那已经长眠于地下的古人的 诸多复杂的心绪,更可以形象地再现中国文化变 迁的曲折历程。(6(87-93)

中国古代墓志铭是了解我们民族不同时期、 不同地域人们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生活的 重要窗口。古代墓志铭蕴含着丰厚的文化价值, 恕笔者能力及篇幅所限,不能详尽全面表述。在 此,管中窥豹,浅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突出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 中国古代墓志铭在概述逝者生平和追思颂赞

的同时,往往具有传达道德标准及教育后人的功 能,“先祖有美而不知,不明也;知而不传,不 仁也”,墓志铭应做到“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 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 而惧”。[前言1-6)所以,作为实用文体,墓志铭 在追思哀悼的同时,还有弘扬先祖美德、惩恶扬 善的功能,而这一功能,往往突出而鲜明地体现 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价值观。

刘兰芳在《潼关墓志铭所见传统人生价值观》 一文中以“潼关碑石”中墓志铭为据,概述中国 传统的人生价值观。通过分析墓志内容,得出多 数墓志“首先叙称墓主的孝行”;“男子人生价 值体现在立业和仕宦”,“立业”在墓志中多以 “学”字体现,即主要有学习《四书》《五经》 或赞颂其“博学”之意;而“妇女之人生,价值 在于孝悌和持家”;男子行于仕途中,为彰显其“官 德”则往往体现在“安民、爱民、抚民和为民”上。 潼关墓志铭强调“孝友与妇道”“立业和仕宦与 德行”“爱民与济民”等人品和德行,都是中国 传统的人生价值观的体现。[Ms-117)当然,潼关墓 志铭也具有时代的差异性,古老些的墓志铭对这 种“中国传统的人生价值观”的描述详尽,而到唐、 明,则多以“惠施济众”带过,至清代这些描述 又极为详尽了。

张鹏认为北朝关中墓志思想源于儒学“不朽”观念,同时“重视现世德行和功业”,并以“儒 学思想框架兼容儒、释、道三家,体现出汉晋以 来儒学的兼容特性”。如他写道《杨颖墓志》体 现了“从祖先崇拜演变而来的儒学中显亲扬名, 不坠家风的孝道思想”以及“对天地山川对人品 德的影响”[8](50-53)。

欧阳修一生共创作83篇墓志铭,都是褒奖 当代儒学之士和才能之士,以从正面树立新的士 大夫评价标准。如《徂徕石先生墓志铭》:“先 生貌厚而气完,学笃而志大,虽在畎亩,不忘天 下忧。以谓时无不可为,为之无不至,不在其位, 则行其言。吾言用,功利施于天下,不必出乎己; 吾言不用,虽获祸咎,至死而不悔。其遇事发愤, 作为文章,极陈古今治乱成败,以指切当世,贤 愚善恶,是是非非,无所讳忌。世俗颇骇其言, 由是谤议喧然,而小人尤嫉恶之,相与出力必挤 之死。先生安然,不惑不变,曰:'吾道固如是, 吾勇过孟轲矣。’”[9I7-7)这篇墓志铭是欧阳修 为北宋一代名儒石介所作,石介坚守儒家传统, 刚正不阿,被苏轼赞为“堂堂世上文章主,幽幽 地下埋今古”。欧阳修弘扬石介先生的“学笃而 志大”“不忘天下忧”“无不可为,为之无不至, 不在其位,则行其言”“极陈古今治乱成败,以 指切当世”等品格,而这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 兼济天下苍生的儒家士大夫标准的典型体现,欧 阳修在墓志铭中对这类儒学之士的儒家品格给予 了充分肯定和赞誉。

曾巩所作墓志铭往往要讲论道德,过多的儒 家说教充斥在碑文中。他的《夫人周氏墓志铭》 只用寥寥几语介绍周氏的生平,其它大量篇幅都 在大谈“先王之教”,[10)128-131)反映了宋代曾巩为代表的“有复古君子之风”的贤达们对儒家传 统的坚守,当然这在某种程度上冲淡了墓志铭情 感的表达,却是中华民族以儒学为主的传统的价 值观在墓志铭中的体现。

朱熹曾为14位女性撰写墓志铭,他笔下的女性分为四类:孝敬的儿媳、贤惠的妻子、严慈 的母亲、具有学识与信仰的女性。朱熹通过所撰 写的墓志铭表达了理想的女性应该“具备孝顺、贤惠和严慈等品格,同时还应该有一定的学识与 信仰”,他希望以此为所有女性树立榜样,这是 典型的传统儒家文化价值观的体现。[1(89-3)

我国古代墓志铭林林总总,尽管种类不同, 写作形式不一,墓主个性风格迥然有异,但绝大 多数墓志铭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

(二)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政治、 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写照

古代墓志铭是我们考察当时的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等生动的参考书,每个朝代的墓志铭 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北魏时期的元景作《临 刑自作墓志铭》:“洛阳男子,姓元名景。有道 无时,其年不永!”[6/(87-93)寥寥数语,生不逢时、 壮志难酬的悲壮之情跃然纸上。元景在北魏宣武 帝时曾担任徐州刺史,在政治上很有抱负和作为, 但残酷黑暗的政治斗争使他招致杀身之祸,他的 墓志铭中用简短的文辞悲而呼之,饱含了对人生 价值难以实现的无比悲慨。

唐代应该说是现存墓志铭保留相对完整和较 多的一个朝代,如武周时期的墓志“多含政治隐 情”,“不少墓志通过墓主人的个人遭际揭露了酷 吏政治的黑暗”,这些都体现了武周时期人们对于 酷吏政治的恐惧、反感,通过撰写墓志之人的隐晦 语言抒发了时人对于社会现状和政治手腕的抗拒, 曲折表达了人们向往光明磊落、自由生活的生命追 求和价值理想。唐代流传下来的大量墓志可以使我 们更“真切了解当时的政治语境、民族战争、历史 人物及时人对武周政权的评价”。((1)4-101)

在自撰类墓志铭中,北宋末年著名文学家周密 《弁阳老人自铭》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篇墓志铭,他评 价自己“自惟平生大节,不悖先训,不叛官常,俯仰 初终,似无谦作,庶乎可以见吾亲于地下矣”。(687-93) 这是深受儒家教条束缚的宋朝文人士大夫普遍的 思想精神写照——“不悖先训,不叛官常”,前 代恣意张扬、自由奔放的个性在这里明显受到了 压抑,在墓志铭的后面部分作者也流露出对这种 压抑的无奈和些许的矛盾困惑。

南明文学名士钱谦益为女性撰写墓志铭45 篇,通过这些墓志铭,可以清晰地发现钱谦益的女性观和夫妻观,钱谦益“钟情于挚友性质的夫 妻关系”,欣赏“女性的阳刚之气”,甚至“鼓 吹女胜于男”的女性价值观。我们结合钱谦益所 处的时代和环境,可以发现处在“晚明”这样一 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政治环境下的人们“渴求精神 生活的舒畅”,“向往无拘无束、和谐美满、身 心自由”的生活的精神追求。钱谦益墓志铭“放 大了其对真正生命价值的追求和对现实世界的无 力反抗和无奈,同时体现了他的政治焦虑和反思 意识。”[13](59-67

墓志铭既是当时社会政治的一面镜子,也从 多方面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风貌。周晓薇、王其 祎的《隋代宫人的膺选标准与社会期许——以隋 代宫人墓志铭为基本素材》总结出隋代宫人的膺 选标准为“容貌美丽、品性柔顺、出身良家、德 才兼备等”几个方面,反映了隋代社会对宫人阶 层的理想化审视。[14](56-61)宋代苏轼曾为其乳母 任采莲做墓志铭,叙述主仆之情不但延及三世, 而且惠及全家。任氏追随苏轼宦游,共同经历贵 显与患难,始终如一,最后鞠躬尽瘁,至老不衰, 死而后已。苏轼对任氏的忠心耿耿、工巧勤俭的 美德予以赞扬,体现了苏轼对乳母一生生命价值 的认可和尊重,以及对她身上体现出的优秀品格 的追思弘扬之情,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苏轼 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尊重。

(三)展现了社会精英阶层的思想精神风貌 及情感心路历程

现在流传下来的墓志铭绝大多数是名人墓志 铭,普通黎民百姓基本没有墓志铭。所谓的名人 墓志铭,即与当时的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社会 名流、士大夫等有关的墓志铭,包括以名人为墓 主的墓志铭和名人代为撰写的墓志铭。

其中以名人为墓主的墓志铭,又分为他人为 名人所撰的墓志铭,以及名人自撰的墓志铭。名 人代为撰写的墓志铭,多数是人们仰慕这些文人 墨客、社会贤达、士大夫等的大名和“妙笔”, 请求其为自己的亲属撰写的墓志铭。而能请得起 这些名人墨客的也都是非显即贵者,也即达官贵 人、社会名流或其亲眷。譬如韩愈就为当时的很多人撰写过墓志铭,韩愈文集中有墓志铭70多篇; 前述朱熹曾为14位女性撰写墓志铭;曾巩等很 多社会名流都为人代写过墓志铭。韩愈所作的墓 志铭多为后人所推崇,认为篇篇不同,能写出人 物不同的风貌神韵。

名人名士所作的墓志铭在颂扬墓主人的同时 也体现着自己独特的认知视角,从一定的侧面展 现了社会精英阶层的思想精神风貌及情感心路历 程。如唐宋八大家之韩愈、曾巩都做过不少墓志 铭,但两个人的墓志风格却截然不同,因为两者 实质上是代表了“唐宋两代在文化背景、思维方 式、价值取向、审美态度上的不同”,曾巩也忧 虑儒学的日渐衰微,但他不像韩愈那样亢奋激昂; 曾巩与韩愈同样遭受科场失意和仕途的冷落,“但 他不会像韩愈一样显出不平的牢骚幽怨”,在唐 宋八大家中,曾巩和韩愈两人“几乎把唐宋文人的 区别演绎到了最大程度”,因而,“即使在墓志铭 这样严肃的文体中,也体现出二人的差别”[1on28-131)。 可见,墓志文体本身在体现撰写者思想情绪、精 神风貌上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座坟墓,没有墓志铭,就像人没有灵魂 一样,黯然失色。墓志铭体现墓主人不同的人性, 所以不同的人,往往有着不同的墓志铭。”(1s](20-21) 自唐以来,名人自撰墓志铭兴盛,这类墓志铭更 能体现精英阶层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及情感心路 历程。黄震认为自撰志述家世或生平较为简略, 亦少颂功铭德,“写作更加私人化,情感更加主 观化”,也即可以最直接地体现墓志作者即墓主 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思绪。[16(163-167)

王阳明为文学家好友撰写的墓志铭,用了一 半多的篇幅写了他们之间的一次对谈,“使我们 领略了思想家思想的缜密”;王绩、严挺之志皆 不述家世,“重在抒发怀才不遇之情”;白居易 之志重在自述心性,对表现志主的性情有积极作 用;“杜牧家世显赫,志中述家世却不多,而以 大量笔墨写梦境、征兆、占星等事,给全文蒙上 了一层恍惚迷离的色彩”。[16(163-167)

元明之际的墓志铭反映了名人士大夫逐渐摆 脱了宋代朱程理学的束缚,元末秦约《溧阳县学教秦约自志》:“幼而孤,壮而疏,老而迂。西 山之隅,安吾藏兮,何憾与!”[687-93)有生不逢 时的悲怆,但更有乐观达观的情绪色彩,表现了 自我意识的复苏。张岱的名作《自为墓志铭》历 来为后人所推崇,他有自己的衡量人生价值的标 准和尺度,表现出精神的独立无羁以及情感的放 纵和不受压抑,表现了明代社会精英阶层的精神 叛逆所达到的一个新高度。至明代,以往墓志铭 中的悲观意绪消失,代之的是达观不羁的思想精 神风貌,而且成为明中叶以后自撰类墓志铭的主 流倾向。到清代这一倾向又有所变化。

这些名人名士所代表的社会精英的墓志铭, 有的善以华丽的辞藻,有的以至情至理为追求, 而有的以近乎完全的理智征服读者,体现着他们 不同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反映了他们的情感 心路历程。

(四)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死亡意识 墓志铭是表达对死者哀悼追思及生平赞颂的

有独特的应用范围的文体,因而这一文体有强烈 的抒情性,体现出强烈的个体对生命的自觉认识 以及对生存与死亡的关照。[8rSo-53)尽管死亡意识 具有多样性,即每个个体都会有不同的死亡意识, 但由于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在我们民族传统的 生死观上,有普遍的共性的东西,体现了儒家文 化的价值取向,形成的鲜明独特的死亡意识,与 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死亡意识有明显的差异。具体 来说,中国传统的死亡意识主要体现在死亡具有 极大的禁忌性、严肃性和悲剧性。

一是死亡的禁忌性。在墓志铭中,人们极少 用到“死”这个词,对它讳莫如深。如谈到死亡, 用的是“辞光白日,掩驾松山”(《赵谧墓志》), “渊珠坠壑,玉碎荆山。大夜一深,白日不旋”(《杨 颖墓志》),“曙月落景,寒谷凝霜。殒兹民望,殄 彼国良。昭途既晦,幽夜何央。”(《杨播墓志》)总是用各种华丽庄严的辞藻来修饰,起到避讳的 作用,同时也寄托了哀悼的情思。总之,在墓志 铭中对死亡敬而远之,避之不及,我们常看到的 是用殁、故、卒、逝、殇、作古、殒、薨、崩、 仙逝,甚至圆寂、驾崩等很多词来加以避讳。

二是死者为大的严肃感。不论死者生前如何, 一旦死去,死者为大为尊。在墓志铭里,对死者 极尽颂扬、赞美和追思:外表无不秀美伟岸、德 行无不崇高俊逸、学问无不高深渊博、修行无不 超凡脱俗,生平业绩惊天动地。《皇甫瞵墓志》 称赞其才情“三才启曜,五气流晖。名川峻阜, 灵感特微。……绰矣高度,希世间出”。[8(S0-53)《杨 颖墓志》称赞墓主杨颖“君资性冲邈,志秀天云, 情高古列,不桡下俗”。

《江夏任君墓铭》是颂扬、赞美的墓志铭的 代表性的写法:“君讳脩,承洪苗之高胄,禀岐 嶷之上姿。质美珪樟,志邈云霄。景行足以作仪 范,柱石足以虑安危。弱冠而英名播乎遐迩,拜 江夏太守。内平五教,外运六奇,邦国人安,飘尘不作。铭曰:峨峨任君,应和秀生。如山之峙, 如海之淳。才行阐茂,文武是经。群后利德,泊 然弗营。”[2N41-147)对墓主的出身、天资禀赋、修 养学识、才能政绩全面褒奖、赞颂。

从以上几例中我们不难看出,为了突出死者 为大的理念,传统的墓志铭存在过于溢美、浮夸 不实的弊端。除自撰类墓志铭外,对逝者总是叹 其惊天动地的德行事迹、不同凡俗的才情学识等, 严重浮夸,偏离事实。这也是死者为大、为尊、 为死者讳这一生死观所带来的弊端。

当然,死者为大为尊还表现在中国古代的过 于繁琐、讲究形式排场的丧葬仪式和死后守孝数 年等繁文缛节的礼制中,这些隆重、庄严的仪式 和礼制体现的就是死者为大的理念。

三是对待死亡的恐惧,把死亡看成是带有悲 剧色彩的恐怖事情。墓志对死后世界的描述都带 有浓厚的悲剧内涵,在很多墓志铭中,死亡往往 被看成像世界末日般的天崩地裂的惨事。如“渊 珠坠壑,玉碎荆山”,形容斯人去世惊天动地;“曙 月落景,寒谷凝霜”喻为天地都为死者动容易色; “昭途既晦,幽夜何央”,死后世界被描述成悲 惨昏暗、阴森寂静、黑夜无尽的恐怖状态,表现 出古人对死亡的恐惧。

而对比于西方群体的死亡意识,海德格尔的 “向死而生”的生死观很有代表性,认为死亡的存在是为了提醒生者珍惜生命、赋予生命意义、 追求人生价值,所以死亡这样看来也就没有那么 阴沉和暗淡了。“西方人能够比较理智地面对死 亡、思考死亡、接受死亡”,所以西方群体具备 豁达的生死观。[17(34-36其墓志铭也是轻松活泼, 形式内容千姿百态。因而,西方墓志铭也少了中 国古代墓志铭的严肃感和凝重感,

中国古代墓志铭是一类独特的文化宝库,它 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艺术价值,是我们民 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古代墓志铭的文化价值及 中西墓志铭差异的研究,将会有非常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吕明涛.见证生命[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孟国栋.墓志的起源和墓志文体的成立[J].浙江大学 学报,2013,(09).

[3]吴炜.墓志铭起源初探[].东南文化,1999,(03).

[4]孟国栋,胡可先.论墓志文体志文和铭文的特点、功 用及相互关系[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11).

[5]陆扬.论唐五代社会与政治中的词臣与词臣家族—— 以新出石刻资料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13,(04).

[6]吕海春.长眠者的自画像——中国古代自撰类墓志铭

的历史变迁及其文化意义[J].中国典籍与文化, 1999, (03).

[7]刘兰芳.潼关墓志铭所见传统人生价值观[J].人文杂志, 2000, (04).

[8]张鹏.北朝关中墓志中的生命意识[J].山西师大学报(社 会科学版),2012,(09).

[9]张杰.欧阳修墓志铭创作中的士大夫评价标准[J].齐 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2).

[10]喻进芳.论曾巩的墓志铭——兼与韩愈墓志铭比较[J 湖北社会科学,2008,(03).

[11]胡荣明,宋三平.论朱熹笔下的官宦家族女性——以 女性墓志铭为中心[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 学版),2007,(06).

[12]马强,魏春丽.从出土唐人墓志看唐高宗、武则天时 期的政治侧影[J].社会科学战线,2014,(05).

[13]孙小力.钱谦益女性墓志铭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03).

[14]周晓薇,王其祎.隋代宫人的膺选标准与社会期许—— 以隋代宫人墓志铭为基本素材[J].陕西师范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

[15]许仙.墓志铭上见人性[J].散文百家,2007,(12).

[16]黄震.略论唐人自撰墓志[]].长江学术,2006,(01).

[17]沈秋贤.西方墓志铭文化解析[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 (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