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疗打嗝、胁肋胀满,呃逆吞酸,口苦纳呆,脘满痞硬(自己用过的处方)

 中山堂 2023-07-24 发布于广西

辨证:气郁化火,痰浊内阻,胃失和降。治法:疏肝降逆,化浊除痞,佐辛开苦降法。

例:患者,女,41岁。患胃病多年,羸瘦气短,嗳气胀满,屡有发作,稍有触怒即发。症见:胁肋胀满,呃逆吞酸,口苦纳呆,脘满痞硬,便干不爽,苔腻微黄,脉象弦滑,左盛于右。

    方药:旋覆代赭汤加味。组成:旋覆花15g(包煎),代赭石30g(先煎),党参12g,半夏12g,生姜15g,黄连10g,吴茱萸2g,香附15g,川楝子15g,厚朴15g,甘草10g。

    1剂/日,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复诊:药服3剂,胃脘舒服,痞塞顿开,排气痛快,口苦吞酸消除,食量见增,继服5剂,诸症悉除。

    按语 笔者宗仲景法,以旋覆代赭汤加抑肝泻热之品,佐辛开苦降法。疏肝泄热则气机条达而除胁胀;辛开苦降引胃气下行而散痞满,和胃降逆而止呕吐。该案属肝郁,忌投伐肝之品,恐其伤阴助热;过分理气亦伤中气,故于上方加左金抑肝之品,口苦呕逆止,脘胀痞满消,泛酸嗳气随之而解。

肝胃气滞型:症见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纳减嗳气,肠鸣矢气,苔薄白,脉弦。治宜顺气解郁、降逆止呃,方用五磨饮子加减。药用木香、乌药、枳壳、沉香、槟榔、丁香、代赭石、郁金等。

   治膈肌痉挛(呃逆)秘方-止嗳汤
【来源】戴丽三,《戴丽三医疗经验选》
【组成】旋覆花、竹茹各6克,生代赭石、潞党参各15克,法半夏9克,炒黄连5克,炒吴茱萸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泄肝胆郁热、和胃降逆。
【方解】方用旋覆代赭汤(旋覆花、半夏、党参、代赭石、甘草、生姜、大枣)为主药降气化痰、益气和胃;以左金丸(黄连、吴茱萸)清泻肝火。肝气犯胃、胃气上逆而致嗳气频频不止,用此方疗效颇佳。
【主治】嗳气不止、兼见胃脘微痛、头昏、口臭、口苦、欲呕、心烦,舌降、脉弦。可用于膈肌痉挛。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佳。

治膈肌痉挛(呃逆)秘方-降逆止呃汤
【来源】经验方,《中医治法与方剂》
【组成】代赭石24克,陈皮15克,旋覆花、竹茹、太子参各12克,丁香、柿蒂、天冬、麦冬、甘草、枇杷叶 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功用】降逆止呃。
【方解】本方由旋覆代赭石汤、橘皮竹茹汤、丁香柿蒂汤加减化裁而成。增加了降逆止呕之效。加入滋阴
的天冬、麦冬,减去了半夏、生姜等温热之品,有助于胃阴之复、胃气之降。故用之多效。
【主治】寒热错杂之胃气上逆、呃逆、声音低怯、下肢欠温、口干舌红、苔薄、脉细。可用于膈肌痉挛。
【加减】若加白芍15克,效果更佳。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颇佳。

治膈肌痉挛(呃逆)秘方-治噫气声声不绝方
【来源】沈仲圭,《新编经验方》
【组成】旋覆花(包煎)、代赭石、姜半夏各9克,橘红5克,茯苓9克,西洋参3克,麦冬9克,沉香末1.5克, 砂仁5克,枇杷叶9克(去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和胃降气、镇逆止呃。
【方解】方用西洋参、麦冬补胃;旋覆花、代赭石镇逆;二陈合枇杷叶和胃降气,用治胃虚客气上升之呃 逆,殊为合宜。
【主治】噫气声高、频频不绝。可用于膈肌痉挛。
【疗效】效果甚捷。

治膈肌痉挛(呃逆)秘方-宽中降逆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莱菔子12克,焦楂、焦曲、焦麦芽、川厚朴、陈皮、大黄、枳实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宣导中焦、理气降逆。 
【方解】方用莱菔子、枳实、陈皮降气宣中;焦楂、焦曲、麦芽消导宿食。气以下逆为顺,故用大黄、川 
厚朴下气通便。俾中焦疏通、气下行而不上逆,则呃逆自止。 
【主治】呃逆(因食滞者),证见脘腹胀满、大便不利、食欲不振、得食则呃更甚。 
【疗效】屡用效佳。 

治膈肌痉挛(呃逆)秘方-治肝止呃汤

【来源】张学能,《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太子参30克,生地12克,麦冬、玉竹、鲜石斛、生石决明(先煎)、代赭石(先煎)各30克,元参、赤芍、白芍、柿蒂、竹茹、怀牛膝各9克,生甘草4.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育阴潜阳、和胃降逆。
【方解】素体阴亏、虚阳易亢、肝气横逆,引动胃气上逆、而使呃逆频频不愈。此病标在胃,而本于阴亏
阳亢。治宜育阴潜阳、和胃降逆。方中以生地、麦冬、石斛、元参养胃生津;太子参益气补中;石决明、
代赭石平肝降逆;柿蒂、竹茹降气止呃;赤白芍,牛膝活血通络兼治肝阳上亢、肢体失用。诸药配伍为
用,取效甚捷。
【主治】顽固性呃逆、呃声急促,但不连续,常伴口干咽燥、舌红而干、便秘,头痛等。
【疗效】临床屡用、均取得良好效果。

 病案1

  田某,男,72岁。

  患者于一个月前因生气后饮酒引起呃逆频作,接连不断,昼夜无休止。有一次曾因严重呃逆而致气闭晕厥,经抢救恢复,唯呃逆依然。在当地用过中西药物未见功效,后转京诊治。到某医院做了全面检查,食道以及胃肠系统均未发现异常。诊为“膈肌痉挛”。由于治疗未见好转,前来我院就医。患者现寝食俱废,精神萎糜,痛苦病容,面色少华,语声低微,呼吸气弱,疲惫无力,走路需人搀扶。呃声频频,每呃一次都要吐一口黏痰,否则胸中窒塞难耐。舌质淡、舌苔薄白,两脉沉弦。

  此为痰血互结、阻于膻中,气机不畅而致呃逆不止。治以活血化痰、平肝顺气。

  处方:旋覆花10克,生赭石10克,杏仁10克,橘红10克,瓜蒌30克,焦白术10克,藿  香10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全当归10克,香附10克,草豆蔻5克,草河车10克,木瓜10克,生瓦楞30克,钩藤10克,藕节10克,生姜3克。

  上药共服四剂,每日一剂水煎温服。白天呃逆顿减大半,夜间已安卧入睡,不再咳吐痰涎。尚感胸闷,纳少欠香,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脉沉弦。

  上方去瓜萎、生姜,加党参10克,法半夏10克、丹皮10克、柿蒂6个。又进七剂,呃逆遂止,唯感气短,精神气色转佳,体力渐恢复,饮食二便如常。取上药方五倍量加生黄芪60克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次一丸,日服三次。经一个多月调养前症未再复发。 

  病案2

  张某,男,67岁。患者素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病史,于1966年冬季赴外地出差因不慎受凉而发呃逆证,犯病时连续几天几夜不停打呃,有时睡眠中也打。甚则气往上冲,大有气憋欲死之势,痛苦不可言状。多年来经常反复发作,西医诊为“膈肌痉挛”。自1981年冬至1982年夏此病又发,几乎每月发作三四,每次持续四五天,严重影响饮食睡眠,致使精神不振,身体日渐消瘦。曾用针灸,理疗及中西药物治疗,仅病情暂缓,未能根治。遂于1982年6月19日来我院诊治。

  患者现精神倦怠,面色萎黄。饮食不进、时时呕吐,昼夜呃声不断,烦躁少寐,胸闷气短,气憋难耐。二便如常。舌苔薄白,脉象弦滑。 

  此为气凝痰血、客于膻中而发呃逆。治以活血化痰,平肝顺气。 

  处方:首乌藤30克,旋覆花10克,生赭石10克,杏仁10克,橘红10克,瓜蒌20克,生地10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丹参15克,川芎10克,香附10克,木瓜10克,白豆蔻5克,丹皮10克,藕节10克,生石决30克,生瓦楞30克。

  以上方为主随证加减,胸憋闷加青皮,荷梗;受寒凉则逆加重时加吴茱萸、生姜。头晕烦急、血压偏高可酌加川牛膝、钩藤。后期病情稳定出现心悸气短等正气虚弱时加党参,黄芪、当归等以助扶正。

  经过四个多月的治疗,呃逆基本控制,一直未大发作。只是有时出现几声轻微的呃声,少许则止。患者精神气色已恢复如常人,纳食增加,二便正常。已上班工作。

  按  呃逆乃系气机逆乱之证,患者虽多发于气怒之后,但治疗中若只知治气,一味地用疏气、理气甚至降气、破气的药物是难以收到满意效果的。盖此疾虽发病于气,然却受病于血。因暴怒气郁必然导致气机受阻。如若瘀血客于膻中,胃气当降而不降,逆气上冲则形成呃逆之症。若瘀血阻于心脏则可发真心痛,再者脾胃失健,津液不能按常脉络输布,凝而为痰,痰瘀互渍,遂使病情复杂,成为顽固难治之疾,所以医治此症单纯施以理气降逆还不够,需兼活血化痰方能奏效,故其治疗原则是活血化痰,平肝顺气降逆。方中用旋覆花耗有明目清头风之功效,主治胸胁痞满、呃逆、呕吐等证。生赭石平镇上冲之气逆。藿香取其芳香行气、醒脾开胃之功用以治疗呕恶、吐逆、纳呆等证。杏仁、橘红化痰、行气开胃,用瓜蒌不但可以助橘杏之化痰之力,而且还有理气宽胸之功。焦白术健脾和胃,赤芍凉血活血,白芍合当归养血柔肝。香附理气血,乃气中之血药。凡气血痰阻之疾,皆可佐之。取其香窜之性可使补药补而不滞。草河车清热凉血,解毒消肿,草豆蔻和中开胃,木瓜、生瓦楞、钩藤镇惊缓解痉挛,其中木瓜味酸入肝,可治疗右胁痛以及由于痉挛引起的各种疼痛症。生瓦楞不但止胃酸而且有扩张食道的作用,对于因气滞而引起的食道不利的呃逆症、噎膈反胃等均有一定的功效。藕节这味药,前人堤到藕者中空、行气开胃,活血凉血其节尤良。关幼波常用它来活血化瘀、行气宽中,有助于气机的通畅和痰血的消除。

  总之,治疗呃逆,当从气血着手,此症虽大多由气而得,也只能用一些理气行气的药而不可过用破气之品,如青皮、枳实、丁香等。要认清发病于气,受病于血以及痰血阻滞这样一个病理过程。 

  关于虚实问题,中医认为“精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例中患者平素体健,病后所现的一派虚象乃是由于呃逆日久,眠食受到严重影响,正气渐耗。这种虚是因病而虚,因此治疗当以治病为主,待病情平稳后再顾其虚。这样不但不致犯“闭门留寇”之戒,且有利于病后疗效的巩固。

陈宝贵多年临床治呃逆

  呃逆一证,古无是名,其在《内经》本谓之哕,因其呃呃连声,故今人以呃逆名之。观《内经》治哕之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然历考呃逆之证,其因不一。有胃中虚冷,阴凝阳滞而为呃者;有胃虚虚阳上逆,病深声哕者;有中焦脾胃虚寒,气逆为呃者;有下焦虚寒,阳气竭而为呃者,正以元阳无力,易为抑遏,不能畅达而然;有食滞而呃者;等等。此诸法不一,随证治之。

  陈宝贵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呃逆之声低怯或时郑声的均少见,但见呃逆常见于呃声连连,声高响亮者,以肝郁气滞者为多。脾胃主乎通降,其所以不降而上逆者,皆由于肝气冲逆,阻胃之降而然也。故《灵枢·经脉》篇云:“足厥阴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况五行之生克,木动则必犯土,胃病治肝,不过隔一之治。”

  如治一女性,41岁。患者呃逆,呃声连连,时有恶心、反酸,嗳腐酸臭或未消化食物,纳食减少,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食滞胃脘证。治疗以疏肝理气和胃,消食导滞为主。药用半夏10克,砂仁10克,陈皮10克,川连10克,佛手10克,香橼10克,沉香10克,连翘15克,莱菔子10克,焦三仙各10克,鸡内金10克。服7剂而愈。

  又治一男性患者,30岁,呃逆腹胀,时有胃脘疼痛,手足心热,按手足心、肘、肩时即呃逆,纳可,寐差,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胃气上逆证。治以疏肝和胃,理气止呃为主。药用半夏10克,枳壳10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川连10克,砂仁10克,茯苓15克,郁金10克,沉香10克,元胡10克,佛手10克,香橼10克。服7剂而愈。

  再治一男性患者,43岁,呃逆、胃脘痞满反复发作1年,时有恶心,纳食正常,平素易急躁,舌暗红,舌苔腻,脉弦滑。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辨证为胃气上逆证。治以和胃降逆止呃为主。处方:半夏15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旋覆花(包煎)15克,代赭石15克,茯苓15克,藿香10克,赤芍10克,川连10克,荷叶15克,甘草10克。每日1剂,分3次温服,连服7天后复诊,仍有呃逆,胃痛减轻,舌淡红,苔腻。原方加沉香10克,郁金10克,莱菔子10克,继以理气降逆,继服7剂。服7剂后,仍有胃痛,呃逆稍有减轻,舌尖红,苔黄腻,脉弦滑。原方去旋覆花、代赭石,加连翘15克,延胡索10克,连服14剂而愈。

  古人治呃逆多以旋覆代赭汤为代表方,以降气为主,喜用旋覆花、代赭石、丁香等药降气止呃,以上3例有2例未用以上药物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且7剂而愈。其中1例用旋覆花及代赭石而疗效并不佳,反而去之后加用疏肝理气之药效果更好。由此可见,半夏为治呃逆之主药,其次为砂仁、陈皮等。由以上案例可以看出,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治疗肝郁为主或兼有肝郁症状之呃逆效果很好,不一定要用旋覆花、代赭石等降逆之品。

治疗呃逆西药小验方(膈肌痉挛)


中医辨证:痰饮、气郁,胃气不降。
处方:吗丁啉2片,谷维素3片,复方丹参片2片,维生素B1片3片;
用法:以上四味为一次量,温开水送服,一般一次即愈。笔者曾经用此方治3例呃逆患者,均一次治愈。
气机郁滞
:顺气降逆  五磨饮子 【组成】木香 沉香 槟榔 枳实 台乌药各等分【用法】白酒磨服。

肝郁脾虚和肝郁气滞是有区别的!
    肝郁脾虚,表现为胸闷、胁痛、心烦、抑郁、易怒或乏力、倦怠、纳呆、腹胀、便溏两组症状舌质淡(红)、脉弦。在不同的疾病中,也可伴有肝郁化火、脾虚湿盛、肝胃不和等证型。治疗时通常以疏肝健脾为主,常用四君子汤和四逆散加减调治
     肝郁气滞。表现为胸胁胀满不舒、善太息、痛势走窜,心烦、抑郁、易怒、脉弦等,常用四逆散加减调治。若是肝气犯胃,胃脘胀满、两胁窜痛、嗳气吞酸、呃逆,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调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