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磅:城中村改造,是又一次棚改?

 UP成都向上 2023-07-24 发布于四川

7月21日(上周五),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审议通过《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会议指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是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截自央视网7月21日新闻联播(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指导意见》,有人说是“下半年救市终极大招”“棚改2.0”,还有人说是“史诗级救市”“对稳定房价起到决定性作用”。

问题来了:城中村改造,到底跟棚改有啥区别?又跟楼市有啥关系?

虽然目前《指导意见》没有明确具体措施,但抽丝剥茧还是能寻到答案。


众所周知,2015~2017年全国各城都开始货币化棚改,并诞生了一批“拆二代”。

本次提出的“超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与之有四点不同:

No.1

范围更小

仅限于城区人口超500万的19个超特大城市。

相较于三四线城市,这些城市人口、资源更集中,核心区域土地资源更稀缺,有增量人口与持续的居住需求。因此城中村这种“地段较好但城市发展薄弱、短板多、界面差”的区域,有极高的改造需求。

19个超特大城市名单如下↓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21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

No.2

是改造,而非拆迁

相较于早年的“大拆大建”,近年国家对「城市更新」给予了极高的重视,政府工作报告明确2023年继续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而国家对城市更新的底线要求就是:“留改拆”并举,防止大拆大建。

截自中国政府官网

No.3

公共基础设施更完善

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7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积极稳步推进超大特大城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

*“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集隔离、应急医疗和物资保障为一体的重要应急保障设施,“平时”可用作旅游、康养、休闲等,“急时”可转换为隔离场所,满足应急隔离、临时安置、物资保障等需求。

相较于棚改只针对住房的拆改,城中村改造规模更大,配套设施更现代、多元

No.4

不会直接拉动房价

上一轮货币化棚改,是央行通过国开行PSL(抵押补充贷款)注入基础货币,因此那几年,全国几乎所有城市房价都迎来暴涨,甚至翻倍。

但本轮城中村改造要求“多渠道筹措改造资金”“把城中村改造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结合好”,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预计不会有专门的货币政策予以配合

换句话来说:就算有补贴也不会是巨额补贴,不会大批量生产出“拆二代”,也难以直接拉动房价暴涨——但,可以达到「稳定房价」的效果,我们后面会说到。

既然不会直接拉动房价,那么为何业内不少人认为《指导意见》是一次“史诗级救市”?

这涉及到2个“救”和1个“坚持”。

No.1

「救」:上下游企业

《指导意见》“救”的是:房地产上下游关联行业

7月14日,国新办举行2023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情况新闻发布会,房地产被四度提及。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从(房地产)负债来源结构看,近7成是个人预收房款和上下游企业垫款

而城中村改造所辐射的行业,正是房地产上下游行业,尤其是建筑、装修等行业。

城市更新三大措施——留改拆,皆与建筑、装修等行业相关,保守估计19城至少能创造上千万个岗位

No.2

「救」:国内投资环境

在7月6日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扩大内需”“扩大投资”“扩大消费”都是被反复提及的词语。而城中村改造,正是举措之一。

比如广州今年便计划推进127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力争完成2000亿元城市更新固定资产投资目标;青岛今年则计划推进城中村改造项目85个,计划完成投资175亿元

此外,国泰君安的研报测算显示,一二线城市地产更新投资规模至少2万亿,上限接近13万亿,并间接带动最多7000亿的家电消费;若分10年实施,每年有望带动1万亿以上的投资和消费需求

在国家层面的支持下,各城必将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拉动固定资产投资、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从而改善国内投资环境。

No.3

「实现」:房住不炒

7月6日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经济学博士刘尚希指出:

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公租房、长租房等租赁市场,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需求。另一方面取消限制性措施,高端的商品房完全交给市场去调节……既发挥政府的作用,也发挥市场的作用,两者作用结合起来,“房住不炒”才能实现。

这与《指导意见》提出的“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努力发展各种新业态”等要求不谋而合。

同时,从目前多座城市已经发布的城中村改造细则要求或支持性政策来看,未来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将诞生一批保障住房,从而实现“房住不炒”。
截自广州市政府官网

同时,城中村改造还能让新市民逐步升级住房消费,助力构建先租后买的消费新格局新模式,从而为商品房市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诚然,城中村改造不会像棚改那样直接带动房价上涨,但落后片区的改造、城市界面的提升、居住环境的改善、保障性住房的批量诞生,都能实现“房住不炒”,有效抑制泡沫产生,从而实现各城房价维持稳定或小幅慢涨。

大家都知道,近几年成都的「城市更新」如火如荼,我们也曾走进多个城市更新项目,去分析它们的亮点与缺点。

详情请戳:


城市更新:望平街、枣子巷、华兴街、大学路,谁是老大?
城市更新,如何避免 “ 金玉其外 ” 的弯路?

除了因建筑形态以及商业业态的更新而诞生的望平街、华兴街等街巷之外,成都也有极为成功的城中村改造案例。


NO.1

跃进村

天府艺术公园片区

譬如过去的中心城区最大的城中村——跃进村,在改造中与紧邻的天府艺术公园实施统筹规划、同步建设,在历经4年完成超1800户、6000余人的整体拆迁任务后,城市基础配套与社会资本同时涌入,铸就城市核心价值高地。

跃进村改造前(来源:@掌上金牛)

跃进村改造中(拍摄于2020年4月)

跃进村改造后——天府艺术公园

NO.2

中央花园“自拆自建”

有望成为全国范本

我们此前关注的中央花园“自拆自建”,是另一种形式的城中村改造——由居民主导。详情:99.9%业主同意,下一步就看官方态度了!


该项目从去年3月开始重新征集业主意愿,到不久前签字同意率达99.9%,中央花园二期业委会拟定的“自拆自建”具体实施方案历经变化:

从1.0版“业主要么出钱要么放弃产权面积”,到2.0版“由社会资本垫资”,以期多元资金介入城市更新——既不违背房住不炒,还有民间资本参与,既可拉动经济发展,又能迭新城市界面,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与《指导意见》不谋而合。


如果中央花园的“自拆自建”成功,或许也将成为全国城中村改造的范本。

NO.3

「城市更新」成都模式

更注重“里子”工程

近两年来,成都将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视为:构建幸福美好生活、创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重要抓手,累计推动91个片区更新,实施改造老旧小区1202个、惠及居民10.7万户。

而这些更新,都并非单纯的“建筑立面改造”,而是统筹区域“大配套”与小区“小配套”,“见缝插针”增补公共服务,打造15分钟生活圈——社区食堂、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养老院等配套服务,休闲活动广场、楼梯间扶手、无障碍坡道、电梯等便民设施……均涵盖其中。

更多详情:拆拆拆,太古里二期真的要来了?
拍摄于2023年1月

N0.4

未来

城中村改造,将有法可依

7月7日,成都市更新办组织召开《成都市城市更新条例》立法专项讨论会,就立法初步思路中涉及到的规划、国土、不动产登记、地价标准等内容展开了研究讨论并针对部分内容达成了统一共识。

未来,成都的城中村改造,将有法可依——这一次,成都跟上了广州老大哥的步伐!

成都向上认为,《指导意见》的出台,至少对以下四种群体会产生影响。

第一类,年轻人。19个即将加快“城中村改造”的城市,将在城市核心区域建设一批保障性住房,同时又是处于快速发展期、有远大未来的人口净流入型城市。对于年轻人而言,这些城市也更值得选择。

第二类,老破小居民。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老旧院落改造必然会更现代,未来生活环境与公共资源配置,都值得期待。

第三类,民营企业主。过去几年,民营房企普遍面临流动性危机,不得已主动放弃手中的旧改项目,但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城市政策、审批流程等或将放宽、倾斜,“长期主义”也将有更好的进入机会。

第四类,低收入人群。过去,城中村因租金便宜、交通便利,而成为低收入人群的主要聚居地。但改造后,这些地处城市黄金地段的区域入驻门槛必将提高,对于低收入人群而言,立足大城市的成本也会提高。因此,未来诞生的公租房、保障房,深圳的「“统租”城中村」值得其他城市借鉴学习。

对于城中村改造,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欢迎留言讨论~
 -  END  -
 防止失联〖请设星标☆〗


编辑:Zoe Ⅰ  美编:Bobeen  Ⅰ  主编:Comet
图文来源:成都向上/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