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代糖产业,是否还能重回高峰,最终还要看消费者需求。01 世卫组织回应已至! 无糖饮料还能喝,别过量就行! 7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对阿斯巴甜的检测结论:阿斯巴甜被确认为2B类致癌物。 可能大家对2B类致癌物是什么等级不太清楚,但实质上它和猪肉的致癌程度相似,除猪肉外,生活中我们常接触的油炸薯条、油条、酱油、65度以上的热茶已经属于2A类致癌物,比阿斯巴甜还高一等级。生活中处处可见致癌物,抛开剂量去谈毒性,就是耍流氓!一罐含有200或300毫克阿斯巴甜的无糖软饮料,需要一个体重7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摄入9-14罐以上,才能超过可接受的每日阿斯巴甜摄入量。至此,我们可以根据世卫组织的判定得知,在建议量以内的阿斯巴甜摄入是安全的。但此前风头无两的无糖饮料企业不这么认为,可能是害怕步入当年味精巨头的老路,纷纷做出回应,与阿斯巴甜撇清关系。以无糖饮料著称的元气森林,已经在瓶身上标注了“0阿斯巴甜”字样;奈雪的茶也在前几天快速做出回应,表示产品内不含阿斯巴甜;同时多家A股的代糖供应商也表示,主营天然代糖,不涉及阿斯巴甜。癌的风波让生产其他代糖的企业,尤其是拥有天然代糖产品的企业获益。此次阿斯巴甜致癌的风波,更像是对食品行业和消费者的一个警示。相信之后的食品行业会对代糖的使用更加慎重,严格把控对添加剂的使用,从研发角度来看,有利于激励相关企业加快相对更加健康的代糖的研发工作,来更好的兼顾甜味和健康需求。此外,这次事件势必会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减少对无糖产品的购买频次,可能会对消费者消费摄入该食物的行为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约束,从而有利于避免代糖的过量摄入,以免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随着食品饮料健康化趋势的深入人心,消费者愈发关注入口食物的健康程度,由此也引发不少热点事件。海天酱油在国内和国外销售的产品配料表不一样,国内销售的酱油产品含有添加剂,而国外销售的产品则不含添加剂。一时之间,海天味业陷入了酱油添加剂“双标”的争议。此外,在短视频平台,爆火的视频博主辛吉飞的“科技与狠活”热梗。辛吉飞是一个网红视频博主,自家经营的烧烤店倒闭后,便开始拍短视频,在发布边角肉合成牛排、色素无肉淀粉肠等食品添加剂视频火爆网络,口头禅是“科技与狠活”,被网友戏称为“绝命毒师”。目前来看,海天“双标门”和辛吉飞对消费者最大的价值,就是为消费者做了一次大型科普:购买食品先看配料表。实际上,食品添加剂没有高低和优劣之分,不必谈添加剂色变,正如上文所言,跳过剂量去谈毒性,没有科学可言。但是正是消费者的意识觉醒和国家对配料表及添加剂的规定,迫使食品企业对食品的安全重视程度更高,对产品要求愈加规范。而这种倒逼模式,也会促进食品更符合当代消费者的消费趋势。比如坐了十年冷板凳的东方树叶,终于在疫情前后受到热捧;比如2020年逆势爆发的元气森林。相比于食品领域,饮料行业对于阿斯巴甜的使用率更高一筹,尤其是无糖饮料行业。最近几天,由于阿斯巴甜致癌风波,也促使消费者迅速关注到新加坡的饮料分级事件。有博主在小红书上分享道:新加坡超市的饮料货架上,每个产品包装都多了一个“等级标签”。分为A、B、C、D四个等级。这是按营养成分和健康程度划分的,“D级都是不健康的,C级也要少喝”。新加坡饮料标签分级新规在2022年12月30日就已经实施。据悉,糖尿病在新加坡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50年,新加坡糖尿病居民人数预计将达到100万。因此,为进一步遏制糖尿病的发展,新加坡政府要求在新加坡零售的含较高糖分和反式脂肪的预包装饮料,必须贴上Nutri-Grade标签,显示出这款饮品的营养等级,从A到D,健康程度依次递减。从无糖饮料备受追捧、添加剂健康度备受关注、配料表是否干净、新加坡饮料分级等事件,我们会发现,随着健康观念对消费者的普及,日常生活中,大家越来越重视控糖和降低脂肪摄入量,有人甚至将“日常控糖”做成计划,每日严格执行,减肥也早已成为人们的新型日常问候语。“控糖”和“减脂”的流行,反映在饮料市场上,呈现出含糖饮料增长乏力、无糖饮料强势崛起的发展态势。目前国内无糖饮料“三分天下”:以东方树叶为主的传统老牌无糖茶饮料,以三得利为代表的日本无糖茶饮料,以元气森林为代表的无糖气泡饮料新锐品牌。伴随健康意识的普及,无糖饮料正在接替含糖饮料成为饮料市场最具潜力的品类。由此可知,作为无糖饮料的上游供应链——代糖企业,也混得风生水起。三年疫情不少行业受到影响,但头部代糖企业却逆势增长,差不多都在2021年前后吃到了红利。数据显示,2018-2021年,元气森林销售额增长率分别为300%、200%、309%和260%,其背后天然代糖供应商三元生物也在那几年一起水涨船高,其主营的天然代糖赤藓糖醇价格惊人。随着代糖原料的风波不断,再加上消费者发现代糖并不能真正达到有效控糖的目的,因此,对代糖的容忍度愈发减少,目前,代糖产业也不再像两年前那样高速增长。而这次的阿斯巴甜致癌风波更是叠加在代糖产业身上的一根稻草,下游用糖大户们需求减少,同行业玩家内卷严重,供给侧失衡,代糖企业集体陷入困境。未来代糖产业,是否还能重回高峰,最终还要看消费者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