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模古村:徽州的唐朝模范村

 卷子路上 2023-07-25 发布于广东

唐模古村:徽州的唐朝模范村

卷子

唐模古村在黄山徽州区潜口镇,黄山南大门毗邻棠樾牌坊群,从徽州或歙县均可前往。

熟知西递、宏村的人们,未必知道唐模;我们当时也是误打误撞进了唐模的。

唐模古村始建于唐为唐朝越国公汪华的太曾祖父叔举所创建。后汪氏子孙不忘唐朝对祖先的恩荣,按盛唐时的模式、风范、标准盛时的规模建立起一个村庄,取名“唐模”。

唐模古村的形成、命名,深深地烙上了历史文化的印制。其起于唐,培育于宋,盛于明,历史上因经济活跃、民风淳朴,而被誉为“唐朝模范村”。

们从歙县过来,从唐模东边进入古村。

一条洒满了阳光的进村小道,感觉通向了桃花源,古树清荷,远离尘嚣。

村东小道旁清澈的小溪里,小鸭子正在漫游,给正在进村的我以无限的愉悦。它们的安详正是我所梦寐以求。

进村首先看到的是檀干园,这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园林。

看多了江南园林,倒也无多感觉。倒是关于檀干园的由来,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唐模村有一许氏巨商,事母至孝,老母心想游玩杭州西湖,但关山阻隔,,交通不便,难以成行。因此就不惜巨资,修了这样一个“小西湖”,供母亲娱乐。

原来这是一座孝园,和中山的詹园一样,孝敬老人的。

说是“小西湖”,这可从园亭布局处处摹仿西湖景观上见端倪。田园内遍植檀花,又有一泓小溪缓缓绕流,取《诗经》“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之意故而名曰“檀干园”。

檀干园的正门上书匾额,两旁也有两幅楹联。其一是“溪流无岁月,堤树有春秋”;另一是“今之圣地王官谷,中有诗人丁卯桥”。门内两厅,壁上嵌有《重修檀干园碑记》。

接着往前便是一座用青石构筑的八角亭,亭榭上下三层,四边虚阁,飞檐八角各悬铁马飞铃,微风吹动,叮当作响。亭上有两方匾额:西书“云路”,东书“沙堤”。亭左临溪,沿堤有多株数百年古樟树;亭右为一小五谷祠,下面竖有一小巧别致的青石牌坊。

由“沙堤亭”前行便是同胞翰林石牌坊,为纪念清康熙钦点许承宣、许承家兄弟俩同入翰林而建,因其工丽典雅,雕刻精美,被誉为唐模的门户和象征。
此石坊里有宋、明、清名家刻石十八块。

沿着小溪再往前行,便看到了廊桥高阳桥
建于其上的廊房当时已改建成小茶馆了,置身其中,品一壶黄山毛峰,望一眼水街景色,美哉,乐哉。
河流穿村而过,生活依河而存。
和很多古村镇完全商业化了不同,当时唐模专为游人开设的店铺很少。说水街,其两岸分布着的都是真正的民居,夹溪而建的也是供当地生活之需的街道市井。街上杂货店、百货店、油坊一应俱全,杏旗飘扬,少了游人的鼎沸之声,更接近本色生活,接近历史。

村委会招牌挂在老墙上,提醒我们这不是景点,是真实的生活。
沿街有40余米长的避雨长廊,廊下临河设有“美人靠”,供人来往歇息聊天。坐下来,没看到浣洗的村姑的倩影,以及悠悠绵绵的捣衣槌声,倒是发现好多下水冲凉的爷们。他们站在清澈的溪中央,泼洒着清凌凌的溪水,没有街市的吆喝与拥挤,生活如同溪水悠缓、素朴、恬淡,给人以无限的安定与宁静。
唐模的小溪都是村子水利工程的一部分,有蓄水的坝墚,也有分洪的沟渠,祖先的智慧流传至今,也运用至今。

檀干溪穿村而过,全村夹岸而居。我们去时,村里空无一人,我们似是唯二的游客。
我们两位游客因此胡乱地走,安静地走,我们把自己也想象成了村民。

晾晒于家门口的丰收喜悦。

铭德堂,也铭记了门前变与不变的一溪水吧。

唐模古村处于众山环抱之中,以“十桥九貌”之胜及“一村三翰林”之誉而名闻中外。
檀干园、水口、水街、镜亭、同胞翰林坊、沙堤亭、高阳桥,以及祠堂群、千年银杏、古井、明代石刻雕像和“苏黄米芾”等十八位名家真迹碑刻等古迹,让唐模在在徽派古村中独树一帜。 

山深人不觉,人在画中居。

小小的唐模,现在已是国家5A景区、安徽省唯一的全国文明村

十六年前我们奔它而去,掀开了它美丽的衣襟,得以一窥这座盛唐制式的皖南古村落。

2007年7月26日徽州唐模古村行记

2023年7月24日整理补记

   皖行   

皖南川藏线:自驾者的江南天路

宏村:长三角最美的秋日童话

塔川:秋天正在这里慢慢上色

查济:十里查村九里烟,小桥流水杏花天

绩溪上庄:在一场邂逅中寻找胡适的足迹

歙县:从徽州古城,到棠越、渔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