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开东:好课是个鬼,我有幸见到

 铁马冰河风雨斋 2023-07-25 发布于广东

最近在江苏省名师共同体活动中听了三节初中语文课,各有特色,韵味悠长。会后我很感慨,好课是个鬼,可遇不可求。我一天之中,三次遇鬼,也真是见鬼了。但作为一名老师,何其有幸?

今天我来说说第三节课。来自东台市实验中学黄友芹老师的《亲情类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先看她的课:

课前准备:

以《我读懂了……》为题,写一篇亲情类记叙文,电子稿。批阅后,把习作编号,筛选出部分较好作品作典例,将需要用细节描写升格的部分加粗。

课堂过程:

一、优秀习作展示,聚焦细节。

灰色的墙面斑驳,各种彩色的管道纵横交错。到处全是灰,人稍一走动,就会尘土飞扬。我掩着鼻子,小心地跨过杂乱的装修材料。昏暗的灯光照着角落里的工具箱,那是父亲的,各种工具无序地堆着。边上还有双脏兮兮的鞋,鞋上满是灰尘,那也是父亲的,他每天就是穿着这双鞋在新家里装修。父亲眼中似乎又多了一些血丝,两鬓的白发让他看起来有些憔悴。看着这样的父亲,我呆住了。我鼻子一酸:“爸,我来帮你吧!”父亲很轻松似的,更肯定地答道:“没事,我能行!”——节选自《我读懂了父亲的话》

通过5号作品的鉴赏,发现父亲的一句话反复说:“没事,我能行!”老师带着学生研究这个单一细节的价值,更能突显父亲的坚韧。如果单一细节在于精准地突显,那么想要展示一个人的丰富,应该怎么办?这就由单一细节引申出叠加细节。

二、创设情境,由“单一细节”引出“叠加细节”。

出示摄影师《俺爹俺娘》中的一幅作品。

1.情境是娘生病了,爹忧心忡忡。请用一句话形象地描述爹的表情。

2.爹在给娘试体温前,可能还会做什么举动?请用“单一细节”描述。

师生探究一组细节在一起的妙处。教师明确何为叠加细节?

所谓叠加细节,是把朝着同一“方向”的一些细小的动作、细小的情节、细小的环节、细小的事件等等,一句一句地累加、堆叠起来,同时发力,集中突破,提升表达效果。

再往下走一步:

我们刚才叠加的是人物在同一个情境中的细节,可称其为“同境叠加”。娘病重了,也许会起不来了。爹此刻的心情非常复杂,可能会想到往日的什么呢?我们可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来寻找内容说一说。

播放一组爹娘的照片7张。

这时候是回忆,各种各样的回忆,叠加在一起。这种“把发生在不同时间的细节进行叠加”,可称其为“异时叠加”,叠加细节,会使我们的文字更加细腻、更具感染力!

出示老师的一段文字,这是对叠加的写法指导。

为什么父亲这么渴望回到老家呢?在故乡他是自由的,可以到田野里吼几嗓子乡村小调(细节1),可以蹲在墙角和田家老哥一起谈论农事(细节2),可以提上竹杆去村头河边钓鱼(细节3),晚上还可以呼上左邻右舍来嘬两盅小酒(细节4)。在故乡他是清净的,他的耳朵只有清风和虫吟,再也不用灌进那暴躁的摇滚和粗鲁的汽车鸣笛(细节5)。最重要的是,在故乡他是骄傲的,他精心伺候的庄稼总是长势最旺的(细节6)……对于父亲来说, 故乡的泥土, 才是他的根。

总结起来。

一是段落提引语:提引出人物性格的某个方面或是提引出本段文字的中心。

二是叠加细节:细节(1)画面一;细节(2)画面二;细节(3)画面三;细节(4)画面四……

三是要有段落小结语:用富有感情色彩且概括力强的语言作结。

再次回到5号习作,鉴赏上了一个层次,这是知其然之后知其所以然。

三、打磨课前习作中的细节,适当叠加。

四、现场写段训练,展示点评。

出示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母亲陪孩子踢毽子片段。

五、结课,布置作业,全面升格自己的习作《深深的情,细细地说》。

很多年前,张家港高级中学的李元洪老师,曾经说过几句话,一直回响在我的耳边:

语文老师要有点学术素养;语文课堂要有点研究元素;公开课要有点新东西。黄友芹老师这节课,这三句话体现得特别明显。

先说,公开课要有点新东西。这节课的新东西不少。

很少有人敢挑战作文课,尤其是公开课挑战作文课,更何况还是借班上课?但黄老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决定记叙文品质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描写。很多人都是叙述,很少人才会描写。但知道描写重要,未必就能搞好描写。这节课黄老师就挑战描写,而且扎扎实实地给出了描写方法,一听就懂,一学就会。

再说,语文老师要有点学术素养。我在听课的时候,常常想,黄老师肯定搞过一些研究,因为这节课本身就如同一篇文章,起承转合,伏笔照应,针脚绵密,行当于所行,止当于所止。

首先选题好。《亲情类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内容是细节描写,但聚焦于亲情类记叙文,这就确保了孩子们有话可说,有细节可写,这是第一层聚焦。

其次标题好,《我读懂了……》,这个半命题文章,确保老师的聚焦通过审题传递给学生。这个省略号,既是读懂的对象,也是文章的重心所在,学生当然会对此进行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总是在最关键处,最需要我们读懂处,这是老师的匠心,也是第二次聚焦。

第三次聚焦是选择了学生的5号文,这个文章的妙处是既有单一细节,又有叠加细节。但老师第一次只关注单一细节,聚焦单一细节。单一细节核心在于精准,精准最需要聚焦。

下面就是对单一细节的练习。老师设置了一个脚手架,提供了某摄影师一幅作品,有了画面,学生自然一人一句展开了对画面的细节描写。

最巧妙的是,对每个学生而言是单一细节,但老师一组合起来,这个细节一下子就丰富了,整个画面栩栩如生,如在眼前。老师就此顺势提出叠加细节,简直水到渠成。

但更巧妙的是,老师让学生展开联想,除了画面,应该会回想起过去的一些场景。学生又说了很多,这些细节并非眼前所见,但也是细节,那么,这些叠加的细节与前面的叠加细节有何不同呢?前面都是眼前真实可见的,所以可取名“同境细节”,后面是不同时期真实发生过的,可以取名“异时细节”。前者在于丰富,后者在于虚实,都是为了人物性格多面和复杂而写。

到了这个时候,学生都明白了叠加细节的好,但如何能够写出来,学生没有方法,那就只能赞叹一声而已。于是老师顺势给出了自己用“叠加细节”写的一个段落,合格段落与亲情有关。

为什么父亲这么渴望回到老家呢?在故乡他是自由的,可以到田野里吼几嗓子乡村小调(细节1),可以蹲在墙角和田家老哥一起谈论农事(细节2),可以提上竹杆去村头河边钓鱼(细节3),晚上还可以呼上左邻右舍来嘬两盅小酒(细节4)。在故乡他是清净的,他的耳朵只有清风和虫鸣,再也不用灌进那暴躁的摇滚和粗鲁的汽车鸣笛(细节5)。最重要的是,在故乡他是骄傲的,他精心伺候的庄稼总是长势最旺的(细节6)……对于父亲来说,故乡的泥土,才是他的根。

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学方法,这是又一个脚手架。细节前有提引语,提引出人物性格的某个方面或是提引出本段文字的中心。然后是叠加细节。叠加细节后,要有段落小结语,用富有感情色彩且概括力强的语言来收束。

学生感觉有了方向,但未必敢尝试,于是老师再次聚焦,回到了学生的5号文。先前看的是他的单一细节,这次重点剖析他的叠加细节,竟然也非常漂亮。来自身边的榜样力量,让同学感觉到跃跃欲试。

既然跃跃欲试,那么,老师再次提供机会。选择了《哪吒之魔童降生》中的一个片段,母亲陪哪吒踢毽子。

这个环节简直是神来之笔。

首先是大热影片,学生喜爱。其次是母亲爱孩子,适合亲情,最后是有很多叠加细节,值得描写。哪吒母亲过去忽视孩子,现在弥补孩子,这其中不仅有同境叠加,也有异时叠加,很值得孩子们描写。

结尾是返还学生的习作,在原有基础上,每个同学对自己作文进行升格,用单一细节使得人物性格鲜明,用叠加细节使得人物性格丰满。

最后是语文课堂要有点研究元素。我听完之后,我告诉黄老师,这些名称肯定都是你自己取的,她点头说是的。能够命名,这就是研究。

语文课堂要有点研究元素。大家都在说细节,都讲过细节,呈现出来的文章细节确实好,但那是人家的细节,怎么写出来的?有什么路径可以到达?很多老师很多学生都是一笔糊涂账,特别是在学生习作的基础之上如何升格到达?很少有人这样去研究。

黄老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她把细节分成单一细节和叠加细节,又把叠加细节分为同境细节和异时细节,并且用自己的下水作文搭出脚手架,用学生的文章给出范例,在课堂练笔中,使得学生不仅学到了本领,而且拥有这个武器。从此细节不难,记叙文大有可为了,一个优秀的老师就该如此。

最好的课从来不在于它的完美,而在于它的真实有效。这节课也有两点瑕疵。

一是老师开头的激将法,“老师怀疑你们文章写得这么好,感觉有点不真实,是不是你们老师或你们家长帮你们加工的?这节课上你们要证明给我看。”这个激将非常不好,本来亲情最大的特点就是浓浓的信任和爱,这个氛围的营造非常重要,老师偏偏用不信任学生来激将,破坏了这个氛围,实在没有必要。

二是在老师给出异时叠加的方法之后,又用5号文给与了佐证。这里有两处可以提升,一是对5号文进行升格,可以师生合作,写出老师所说的提引语和总结语,使得这一段成为标准段。然后直接过渡到《哪吒之魔童降生》的踢毽子,把同学们的作文升格放到课后作业里。

放在《哪吒之魔童降生》之前,一是不好聚焦和检测,二是破坏了课堂结构,三是浪费了后面时间,四是与结尾学生的升格重复。尽管稍有瑕疵,但瑕不掩瑜。

我评黄老师的作文课,短尺不能量长物,一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