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淫邪气中篇,那些自然界的风花雪月,怎么就成了邪气? (学辩证之:病因辩证)

 简单医行 2023-07-25 发布于云南

传播中医,人人自医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黄帝内经》: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上篇我们分析了六淫邪气中的风邪、寒邪,中篇我们来聊暑邪、湿邪。如果没有阅读上篇的,建议先读,更有利于理解今天的内容。

我们先将表格放上,大家点击放大阅读,先大致了解一下六种邪气的特点:

暑邪:

夏日炎炎,我们的感受如何?太热了(炎热);汗流浃背(伤津);胸闷气短(耗气);头晕目眩,烦躁易怒(升散);梅雨季节,黏黏糊糊(夹湿......

总结暑邪的特点:炎热升散,故为病必见热象,最易耗气伤津,且暑多挟湿,常与湿邪相混成病。

暑乃夏季的主气。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之前

暑邪致病,有伤暑和中暑之分:起病缓,病情轻者为“伤暑”;发病急,病情重者,为“中暑”。

【临床表现】

伤暑:感热,汗出,口渴,疲乏,尿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象虚数;

中暑:发热,卒然昏倒,汗出不止,口渴,气急,甚或昏迷惊厥,舌绛干燥,脉濡数。

伤暑症状分析:

暑性炎热,蒸腾津液,则恶热;

津液耗损过多,则口渴,尿黄;

暑性升,故易上扰心神,或侵犯头目,出现心胸烦闷不宁、头昏目眩、面赤等;

暑性散,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气随汗泄(汗为津液,津可载气),大量耗气而致疲乏无力、脉虚数;

暑季气候炎热,且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水气弥漫,故暑邪致病,多夹湿邪为患。其临床表现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身热不扬,汗出不畅,四肢困重,倦怠乏力,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湿滞症状。

中暑症状分析

人在夏令烈日之下劳动过久,暑热炎蒸,上扰清窍,内灼神明,因而卒然昏倒。

暑热之热,灼气伤津,汗出过多,气随汗脱,则气虚至极而气急甚至昏迷;

暑热伤津耗气,伤津致肝风内动,耗气致阳气不达四肢,则惊厥;

暑热炽甚,营阴受灼,舌质绛红、舌面干燥,脉濡数。

湿邪:

梅雨季节湿哒哒的感受如何?犹如行走于泥沼中,寸步难行(重着);被水浸泡的腿脚,肿胀而疼痛(胀痛);被雨打湿的衣服贴在身上(粘滞不爽);衣服晾不干,尤其是下半部分(趋下);阴雨绵绵,看不到尽头(缠绵难愈......

总结湿邪的特点:重着,粘滞,趋下,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故其病变常缠绵留着,不易速去。

外湿病证,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水中作业等环境中感受湿邪所致。

湿邪为患,长夏居多,但四季均可发生。长夏,又称“季夏”,时值夏秋之交,阳热尚盛,雨水且多,热蒸湿腾,潮湿充斥,为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

【临术表现】

伤湿(湿在体表):则头胀而痛,胸前作闷,口不作渴,身重而痛,发热体倦,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濡或缓;

冒湿(湿在头部):则首如裹,遍体不舒,四肢懈怠,脉来濡弱;

湿在关节,则关节酸痛重着,屈伸不利。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滞气机。湿邪常易困脾,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从而使水湿内生、停聚,发为泄泻、水肿、痰饮等。

湿邪常留滞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如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膈满闷;湿阻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纳运失司,则脘痞腹胀,食欲减退;湿停下焦,肾与膀胱气机不利,则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畅等。

湿邪致病,常出现以沉重感及附着难移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并且附着难移等。有个形象的比喻叫做“如坐水中”,有过在水中行走感受的人,会比较有体会。

湿邪阻滞经络关节,阳气不得布达,则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沉重或屈伸不利等,病位多固定且附着难移,称之为“湿痹”或“着痹”。

湿邪为患,易呈现分泌物和排泄物黏滞不爽的特征,如湿热痢疾的大便排泄不爽,淋证的小便滞涩不畅,以及汗出而黏、口黏和舌苔厚滑黏腻等。

湿邪为病,起病隐缓,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如湿温、湿疹、湿痹(着痹)等,皆因其湿邪难除而不易速愈,或反复发作。

湿邪为病,多易伤及人体下部。如水肿、湿疹、脚气等病,以下肢较为多见,《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暑天多湿,尤其是南方,多雨的气候导致地层中水份积聚,然后在炎热的气候下蒸腾出来,正好侵袭到地面上的人体。暑湿合并,空调加持,再饮食不慎,就会出现我们最常见的夏天的胃肠型感冒,这种感冒特别会表现出腹痛、困倦、上吐下泻的特征。

现代人湿邪为患者较多,除了外湿,还有内湿,而内湿的产生,跟现在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以后在气血津液辩证中,会有详细分析。也可以先参阅之前的体质辩证系列中的痰湿体质、寒湿体质、湿热体质这三篇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