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艺术万年史-121》哥特式艺术:建筑(下)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3-07-26 发布于上海

哥特式艺术:建筑(下)

早期哥特式的进一步发展是要追求底层连拱廊和高侧窗更高的高度,并去除楼廊。夏特尔主教堂的重建,标志着哥特式风格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盛期哥特式。

夏特尔主教堂重建于1194年的一场大火之后。教堂平面类似朝圣路教堂,但两侧横向突出的较短的耳堂与纵向交叉处接近于中部,也就是说接近正十字形,只是横向短。内部中殿两侧墙壁仅有三层,主连拱廊、拱廊、侧窗。不同寻常的高高的侧窗,始于穹窿起拱点的水平下方,顶端则在穹窿开始弯曲的上面。这样,侧窗和主连拱廊差不多同样高了。中间由压缩了的无窗拱廊分隔开。三层楼分别用细长的凸出的花连,即"束带层"区分开来。

在上、下两层高大、明亮的区域中间是无窗拱廊形成的暗黑带。但垂直方向构件支配了整个建筑物内部空间。夏特尔教堂不仅以其高大——穹窿离地36.5米,更在于窗间壁和墙柱的强烈的凸出,所造成的垂直线条占了压倒地位,给每一个进来的人以强烈的视觉刺激并引导人的心灵飞向天国,体现了成熟期哥特式风格的重要特征。教堂内部的巨大的彩色玻璃像一件透明的墙,这些彩色玻璃在中世纪欧洲也许是最为华丽的,而且直到今天仍完美无缺。夏特尔主教堂的外部显得比其内部更为厚实,西立面保存着大块平面的墙,与后来依照它建造的兰斯主教堂的立面相比显得朴素得多。

重建于1211年的兰斯主教堂改进和发展了夏特尔主教堂的设计。兰斯的设计更有规律,它采取了不同于夏特尔的比例关系,使得穹窿高度仅比夏特尔主教堂高一点的兰斯主教堂的中殿显得高得多。兰斯主教堂的设计者还更加重视了窗户在盛期哥特式建筑中的作用,首次采用了条格式窗花格,即窗户内精致的石制分隔物。

和谐和规律也是兰斯的西面正面的设计特征。与众不同的是,兰斯主教堂的三个入口大门的山墙,都是以一圆花窗代替了充满雕刻的门楣。与巴黎圣母院及夏特尔主教堂平坦的宁静的正面比较,兰斯主教堂的正面布满了华丽的、纤巧的装饰,光影变化复杂,看上去象是一座立体的、玲珑精制的大雕刻品。

亚眠大教堂是成熟期哥特式建筑的最后一座伟大的杰作。它的巨大中厅高约43米,宽约15米,长约145米,系典型的法国哥特式。同时,由于起伏交错的尖形肋骨交叉拱与把柱墩造成束柱的样子,使它看上去比真实的还要高。而亚眠大教堂的西立面,由于装饰雕刻堆砌过多,垂直线条被冲淡,向上的冲力被减弱了。

由路易九世于12431246年间建造的巴黎圣夏佩尔小礼拜堂,是辐射式风格的典型例子。这座小礼拜堂位于皇宫内,用以保存基督遗物荆棘冠。

这座礼拜堂虽然面积不大,但却向人们展示了哥特式建筑趋向轻盈与垂直性的发展,展示了窗花格的装饰效果。小礼拜堂内部是一个被彩色玻璃所包围的空间,窗花格图样浮雕般地沿着低矮墙壁重复排列着。这种将窗花格图样扩展到建筑内外墙表面的方法,是哥特式艺术发展过程中"辐射式"阶段的特征。该术语导源于这个时期大圆花窗中杆状窗花格的成辐射状的条纹,它是13世纪主教堂中最具特色的构件之一。

持续的英法战争,使法国的建筑业受到很大打击。14世纪,几乎没有出现什么可以与13世纪建筑相媲美的大型建筑。到了15世纪,在法国出现了哥特式的最后形式——"火焰式"。这种风格的名称得自于火焰的闪烁摇曳,它取决于加在墙面、尖塔,尤其是门廊上的波动的建筑形状。火焰式哥特式风格主要靠繁琐的变化取胜,与13世纪理性的、朴素的哥特式已大相径庭。

到了16世纪初,在法国,哥特式建筑已完全绝迹了。

在英国,第一座完全哥特式的建筑是1174年开始重建的坎特伯雷主教堂的内堂。工程是由一位法国建筑师,桑斯的和他的继任者英格兰人威廉的主持下进行的。这一工程体现出了早期英国风格与12世纪法国哥特式大教堂的不同。内部比法国建筑要低矮些,不强调垂直性,在英国中世纪教堂中,水平的因素比垂直因素更为突出地贯穿于整个设计。还有一点不同的是英国人喜爱运用复合的装饰线脚为拱券的垂直支柱作装饰,以及用黑色的珀贝克大理石装饰柱身。

建筑在英国西南部平原上的索尔兹伯里主教堂也是英国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教堂的主体建筑工程是在12201260年间进行的。索尔兹伯里主教堂的平面与法国主教堂不同,它有两个交叉通道和一个方形东端,两个交叉通道仅在它们的东面一边有耳房。其内部具有同坎特伯雷主教堂一样的英国特征。强调水平因素,运用多重线脚环绕拱,特别是在主连拱廊和拱廊周围。

哥特式的英格兰变体在正立面处理上与法国建筑的区别也很显著。索尔兹伯里主教堂的西立面沿水平方向伸展出中殿边墙之外,遮挡住了后边建筑物内部的结构形式。左右两侧有一对小塔楼,很不突出,失去了它们在法国教堂建筑中的礼堂作用。没有圆形玫瑰窗,代之以三个高高的锐尖窗以照亮中殿的西端。三个大门,中央的一个比它两侧的要高。水平的壁龛带将立面分成几层,入口处没有用人像雕刻作装饰。

同索尔兹伯里大教堂相比,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设计更接近法国风格。

教堂平面与法国教堂建筑相同,有巨拱,立视图上有条纹窗花格,袖廊圆花窗上有图案。

当法国哥特式建筑在14世纪停滞不前的时候,英国却创造了"装饰式"风格,并直接影响了法国和德国的晚期哥特式建筑的"火焰式"。在埃克塞特主教堂以及韦尔斯主教堂,大量的豪华的装饰用于建筑,甚至扩及到拱顶,这样的结构有了脱离尖顶拱形的倾向。在内部结构处理上,"装饰式"哥特式风格也作了大胆尝试。在韦尔斯主教堂,于1338年将4个所谓的加强拱插入教堂十字交叉处的每一个跨距中的两个墩柱之间。每一个加强拱都是由一个高大的尖顶发券和一个倒放在它顶上的另一个发券(尖顶对尖顶),以及两个镶嵌在上下发券曲线间隙中的大石环组成。这本是出于稳固性的要求,但这些巨大发券曲线构成了丰富的弹性旋律,交织成富于变化的优美花纹,具有高度的装饰效果。整个结构是技术与艺术的大胆结合。

"垂直式"风格是英国晚期哥特式建筑的典型风格,其最显著的特点是直线在窗花格中占压倒优势,窗面的幅度增加,而墙壁的厚度则相应地减少,教堂内部空间变得更加明亮与宽畅。这种风格盛行于14世纪后期到16世纪中期。

格罗斯特主教堂内部是垂直式的杰作。垂直式这个名称就源于它那些最为突出的垂直或水平的窗花格杆。这种风格的其它特征还包括使用细长的、垂直地细分的支柱和巨大的窗子;窗花格尽量避免离奇的图案或新鲜花样;还有嵌板的装饰,它在整个窗花格图案中按行和层重复。格罗斯特主教堂的拱顶采用了一种新型制,称为网状穹窿,是由短短的有着豪华装饰的枝肋或称从属肋所构成的。它们在主肋之间构成许许多多小间隔,并在肋拱连接点处安上雕刻的浮凸饰,进一步加强了装饰效果。在建于1377年的格罗斯特主教堂的回廊中,采用了另一种新式的穹窿,称为扇形穹窿。"扇形"是漏斗形的一半,整个纵断面呈凹形而整个水平断面呈凸形,间架近似正方形。这种扇形穹窿拱顶在15世纪得到进一步完善,并运用在威斯敏斯特修道院的亨利七世礼拜堂、剑桥国王学院礼拜堂等建筑中。这种复杂的结构的运用,给人造成了屋面异常轻巧的幻觉。

英国的建筑师们在始终保持自身特点的同时,创造性地为哥特式建筑增添了许多新的形式。

德国哥特式建筑的发展要比法国和英国晚,13世纪初在德国还看不到哥特式的教堂建筑,直到1248年,著名的科隆大教堂开始兴建。这之前,存在着许多由罗马式向哥特式过渡的建筑物。

科隆大教堂是欧洲北部最大的哥特式教堂,中厅高48米,钟塔高达157米,直到19世纪才最后完工,前后跨越了6个多世纪。科隆大教堂显然受法国哥特式建筑影响很大,它的带有两条长廊的袖廊和一圈多边形小教堂的平面来源于亚眠主教堂。但其中厅被提到了惊人的高度,因此连拱廊和高侧窗做得特别的高而窄。由于其中厅的宽与高之比是13.8,是所有大教堂中最狭窄的,因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超脱尘世的效果,垂直的柱群增强了上升的趋势。西面有一对八角形塔楼,建于1842-1880年,体态硕大。教堂内外布满了雕刻与小尖塔等装饰,垂直向上的动感很强。

在德国与它附近地区,除了有双塔式的教堂外,还有一种单塔式教堂。

如建于1283年的弗赖堡主教堂,正面只耸立着一座塔楼,高116米。该塔与教堂正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好像是从正面里长出来的。

德国晚期哥特式建筑也有很多发展,大厅或教堂向上的动势逐渐减弱,结构处理上更加自由,装饰手段也极为复杂,有的透雕尖塔,其精细程度令人吃惊。

西班牙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完全采用法国哥特式,但不可避免地掺入一些伊斯兰建筑手法。莱昂大教堂接近于法国哥特式建筑风格,结构均匀完整,比例和谐。比科隆大教堂矮得多,它的墙几乎为大型彩色玻璃窗占满了,雕刻装饰也有许多出色作品。

在欧洲,始终游离在哥特式建筑发展进程之外的是意大利,她是古罗马的中心,在建筑中一直保守着许多传统因素。在中世纪,除了北部仑巴第地区外,她的建筑基本上是独立发展的,米兰主教堂是一个仅有的例外。

米兰主教堂始建于1387年,设计规模宏大,不得不从法国和德国请来建筑师参加建造。建筑全长148米,宽87米,中厅高45米,是用白色大理石建造的。整个外壁装饰的繁琐程度令人瞠目,特别令人惊叹的是竟有135个小尖塔,而且每个尖塔顶上都立着一尊雕像。远处看去,这些尖塔一束束耸立向上,直插天宇,整座建筑仿佛是一座空中森林。

意大利哥特式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的一种地区性的变体,较为保守,从属于顽固的当地传统;另一面,它也通过像乔托和杜乔这样的艺术家的革新而出现文艺复兴的曙光。

哥特式教堂建筑技术已经成为其它建筑形式的榜样,并促进了其它艺术形式的发展,诸如城堡、住房、桥梁、市政厅、商会等等。整个中世纪,砖石逐渐代替了木头成为主要建筑材料,到15世纪,它就全面取代了木头。在用砖石建造的城市公共建筑物中,常常引用哥特式教堂中的建筑形式和部件,如尖券的门窗、小尖塔、华盖,甚至彩色玻璃窗。中世纪的城市大多是高墙包围,布局不整。街道狭窄,曲折陡峭,随地形而延伸,或和其它街道之间形成小街。为了便于防卫,住宅大多建在高地上。

法国南部城市阿维农的教皇宫殿是从堡垒式的城堡向堡垒式的宫殿过渡的建筑形式,突出体现了世俗哥特式建筑的特点。从内部看,它是奢华的宫殿,而其外观则是地道的堡垒。建筑物上巨大的尖顶壁龛和四角的塔楼,以及天使塔等,都可看出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影子。

阿普利亚的德尔蒙特城堡是为国王弗里德里克二世狩猎时居住用的。城堡的平面是八角形,每个角外又建了一个突出的八角形塔楼,以加强每个方向上的防卫。八面墙每面墙上开两扇窗,可以向周围各个方向瞭望,设计周密、实用,被认为是当时军事建筑的最佳实例。

晚期市政厅建筑等世俗建筑中的著名实例还有许多,如法国的贡比埃涅市政厅、鲁昂法院、克吕尼府邸;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市政厅,布鲁日市政厅;德国的布劳恩施威克市政厅;英国威斯敏斯特皇宫等等。在意大利,最著名的世俗建筑无疑是威尼斯的总督府,它是欧洲中世纪最美丽的建筑物之一。

这个城市中稍后几年建造的著名的私人住宅——黄金府邸,同样是中世纪最漂亮的建筑。

在哥特式建筑时期,欧洲各国的世俗建筑都有了很大发展,它们为城市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