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这样思维(八)

 学习单元 2023-07-26 发布于山东

创造性思维

政策文本里面讲创造不是特别多,更多的是讲创新,比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白学军老师是天津师范大学的心理学部的部长,主要是研究心理学。在这篇文献综述里面,他对创造性思维是从三个维度上去界定的,一个是过程,一个是结果,一个是状态。第一个定义的主干就是创造性思维是一个过程。第一个特点,创造性思维不是某一个节点,是一个过程;第二个特点,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心智活动。第三个特点,创造性思维的上位概念是一个认知活动,跟一般的认知活动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它带有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是高阶的认知。

第二个定义是讲创造性思维在灵感、直觉、创造想象的情况下容易产生。直觉和灵感可能意味着新但不一定是独创性。和第一个定义的共性是创造性思维要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每一种思维的状态都非常良好,各种思维之间有相互的作用,最后会让我们产生新的想法。

创建性思维一定产生一个新的想法、思想、行为、产品。这种新是原创性的

关于创新性思维总结了五点。

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区别。创新的要求会更低一些,而创造的要求会更高一些。

有学者认为创造性思维里面包含两种思维,一种是发散思维,一种是聚敛思维。发散思维指的是能够天马行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角来思考。能够产生。聚敛思维就是当你产生了很多的想法之后,你要对各种想法进行对比、比较,运用逻辑思维的力量让发散性思维经得起考量。

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有关联但不尽相同。

人出生之后,首先是物理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生物学的物理意义上的差异。人与人更大的差异产生于发动我们身体资源与周围的环境不断的互动中产生的想法。这种新的思想有助于我们去形成主体性、个体的独特性。这种个性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珍贵的,都是我们每一个人非常宝贵的财富。

想法会在私人空间里面存在,也有可能会在公共的空间里面存在。当我们产生一种新的产品的时候,这种产品它就可能跟别人去发生交互作用,跟别人去产生一种价值关系,这会让我们跟这个世界去产生更为紧密的一种联系。

我们通过自己创造的产品跟别人发生交换,获得了报酬。我们有了收入之后,我们拿着这个收入交换别人创造的产品。我们需要创造出新的品类的产品,跟这个世界去发生一种交互,这种交互对于个体在这个地球上面去生存在是非常重要的。

在不确定的时代,要想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生存,我们需要有一种原创性的想法,需要有一种原创性的产品交付。

我们有一天突然产生了新的想法,我们就去追溯,这个新的想法到底怎么产生的?我们产生了一个新的行动,这种新的行动到底怎么产生的?我们突然做出来一个新的东西,这种新的东西到底是怎么去产生的?这种思考会增强创造性思维。

(以上均有靳伟提供)

关于“创造与创新”、“创造性思维如何培养”的讨论

靳伟:

1、第一步,我们会有一个想法。反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会让我们的思维慢下来,去看一看有没有依据,合不合理。不断的去想,最后我们会想出一个跟以往不一样的想法。第二步,试一下。每试一步,就形成了一个小作品,就不断的迭代。U型理论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快速行动”,当你有一个想法的时候,你第一时间一定要去实践一下。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就会得到反馈,想法就会不断的迭代。第三步,综合。我们把这个不同的想法放到一起去酝酿,不断打磨,让这种想法经得起推敲。

2、创造需要思想的自由、言论的自由、行为的自由,当然自由也是有边界的。

3、创造性思维是有领域的。一个人,他可能有一个天然的创造领域。

4、放与不放有一个平衡度的问题,先放后收、收放交替的这种方式可能比较好。

5、学生阅历当中的原型、语文课的文本、学生的思维状态,这三者相互作用让学生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

孙希:

1、我们要运用科学思维,包括反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来产生新的想法。批判性的审视思维过程,或者反思一下思维过程,往往会发现一些新的想法。有了新的想法再有新的行动。

2、每个孩子包括我们自己都是有创造性的。知识都是一样的,因为有标准的教材,但是想法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把自由放在孩子的想法上,我们允许孩子在标准答案之外给出他们的想法,因为这种想法,才是未来他们创造新产品的一个理论基础,固然这种理论可能很不成熟。但是没关系,我们可以帮他补充,帮他完善,多一个拓展可能就会激发孩子创新创造性的兴趣。

李才强:

1、创造性取决于知识、好奇心、价值取向的三者之间联动,如何培养?控制条件创造性容易发生?还是自然自由更有利于创造性的发生?

2、创造性思维是思想、行动、产品的互动与迭代。

吕丹:

1、推动创新的是需求。很多产品先有一个人发现了不足的地方,觉得用另外一种方式可以更好的满足想法,这是创造、创新很重要的推动点。

2、突破是有风险的,实现创新需要非常大的勇气。我们需要给创新、创造提供一个非常自由的环境,保护人的自信,让人有勇气去做。

3、创造性思维虽然是结果导向的,要对这个世界产生作用,但是为了给人自由环境去塑造他们这种自信,评价除了结果性的还要有过程性的。

4、除了思想上的自由,还要行动上的自由。

孟祥瑞;

1、创造性思维具有很多天生的因素,创新性思维是某个人的基础上有所改变。

2、当发现我们的孩子,或者周围的孩子,或者所教育的孩子,具有某种特质的时候,我们怎么能够给予培养?我们应该让孩子这样去想:我想要干什么,哪些人会为我提供什么,这是积极的自由。如果孩子这样想:我想要干什么,但是我不能做什么,这是消极的自由。

王肖华:

1、最原始计算机好比创造性思维,计算机在更新换代的过程中,不断的出现一些新产品,就好比创新性思维。

2、接受一些知识,开始有了想法,这些想法在批判的论证过程中,不断在修正,通过行动的迭代,最后完成所谓的产品,我觉得是这样一个过程。

读到了什么

教育是知识与思维的协奏

教育应该更多聚焦在学生的思维发展而非知识掌握上,这其中的核心是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教育。这个问题不仅与培养创造性人才有直接关系,而且也是有关育人的一般性问题

一、教育不能简单的认为是知识

目前的应试教育,是一个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因为考试的基本目的就是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生的职责是学习知识,教师的职责是传授知识。

在现代科学出现之前,知识主要是人文知识和实用知识。在现代科学出现之后,知识更多体现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各类应用知识。在应试教育中,知识被浓缩为“知识点”,就是那些关键概念和公式,那些在考题中会出现,在评卷中评审人会去努力寻找的关键词或关键内容。

在当今中国,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派生出学生学习知识的特点:学生学习知识投入的时间多,校内学业负担重,课外辅导多。

在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下,学生为掌握知识点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文科题目,“死记硬背”是传统方式。而理科题目,是通过“大量做题”来识别题型,记住解题技巧,最终达到解题的目的。

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上,因材施教通常也以知识为核心,表现在对成绩好的学生给予特殊培养,主要体现在“学早一点”、“学多一点”、“学深一点”

二、教育更应该是思维

1、批判性思维

1921 年,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第一次访问美国。当他到达波士顿后,一个记者问他“声音的速度是多少”。他当然知道,但是他拒绝回答。他说你可以在任何一本物理学教科书上找到答案,没有必要记住。随后就讲了句名言“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学习很多事实,而在于训练大脑会思考。”

思维或思考通常被称为能力,能力有别于知识。思维或思考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价值取向。

博克根据对哈佛学生的观察并且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把大学本科生的思维模式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无知的确定性”。这是一个盲目相信的阶段。刚从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的新生,往往都处于这个阶段。在中学,学生认为学到的知识是千真万确的,这个确定性来源于学生知识的有限性,因此是一种无知下的确定性。

第二阶段是“有知的混乱性”。这是一个相对主义阶段。学生上了大学之后,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包括各种对立的学派。虽然学生的知识增加了,但是他们往往感到各种说法似乎都有道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无法判断出哪个说法更有道理。这就是一种相对主义。

第三阶段是“批判性思维”阶段。这是思维成熟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在各种不同说法之间,通过分析、取证、推理等方式,作出判断,论说出哪一种说法更有说服力。

批判性思维是人的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表现在,首先善于对通常被接受的结论提出疑问和挑战,其次又是用分析性和建设性的论理方式对疑问和挑战提出解释并做出判断。批判性思维以提出疑问为起点,以获取证据、分析推理为过程,以提出有说服力的解答为结果。“批判”总是否定的,而“批判性”则是指审辩式、思辨式的评判,多是建设性的。

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层次是可训练的,可测试的。

题目一: 下面是网上论坛中两人的一段对话:

Kate: Seti 的诗“橡树”比较了橡树周期性脱树皮与作者自己生活中的各种经历。这首诗不可能是在1960 年之前写的。在 1960 年之前,作者从来没有离开过她的故乡阿拉斯加,那里太冷,不可能有橡树生长。在 1960 年,Seti 访问了澳大利亚,那里橡树十分普遍。所以,这首诗一定是在她访问澳大利亚期间或以后写的。

M iriam: 但是 Seti 完全有可能不需要亲自观察到橡树脱树皮的过程,也能够了解橡树的这种现象。所以,她有可能在她职业生涯中的任何时间写这首诗,她的职业生涯开始于 1960 年之前。

问题: 下面的哪种情况最准确地刻画了 M iriam 对 Kate 的反驳?

( A) 它说明了 Kate 的论据假设了她要试图说明的观点。

( B) 它从 Kate 在论说时提供的证据中推出了相反的结论。

( C ) 它拒绝了 Kate 的一个没有说出的假定,从而反驳了 Kate 的说法。

( D) 它对 Kate 用以支持她的结论的一个论点提出了疑问。

正确的答案是( C ) 。这是因为支持 Kate 推理的一个没有说出的假定是一个人只有亲身访问澳大利亚后才能观察到橡树脱树皮这种现象,才能对它有所了解。当然这个假定不一定是对的。

题目二: 对 Longport 镇居民的调查发现在过去的 12 个月中,在上继续教育的人中,修文学课的人数比修艺术课的人数要多。如果是这样的话,一定是有一些人修了多门艺术课,因为课程注册的数据显示,注册艺术课的人数超过注册文学课的人数。

问题: 以上的推理取决于下面的哪一个假定?

(A) 非 Longport 镇的居民中没有很多人注册艺术课。

(B) 文学课堂数不多于艺术课堂数。

(C) 在过去的 12 个月中,很少 Longport 镇的居民既选了艺术课又选了文学课。

(D) 在过去的 12 个月中,多数 Longport 镇的居民选了至少一门艺术课。

正确的答案是(A) 。这是因为在没有太多从 Longport 镇以外来的人注册艺术课的条件下,从 Longport 镇上修文学课的人数比修艺术课的人数多这个事实出发,可以推出一些人修了多门艺术课。

题目三: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作文。“二次大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2018 年中国高考全国 II 卷中的作文题)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沃德( Abraham W ald) 是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教授,之前也是经济学教授。他是统计决策理论和序贯分析的创始人之一。上面的故事是他在“二战”期间帮助美军分析的一个例子,它说明了统计分析中的“幸存者偏差”( 问题。那就是我们只看到了那些能够飞回来的飞机,而看不到那些被击落而没能飞回来的飞机。所以,只是根据“幸存者”的数据做出的判断是不正确的。这是基于统计推断的思维,也是一种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价值取向。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能力更多地是关于“如何思考”( how to think) ,那么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心态或思维习惯更多地是关于“思考什么”( what to think) 和“问为什么”( ask the why question) 。有关“how”方面的问题,多是技术层面,包括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和统计推断的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取,也可以通过诸如 ET S 的考题来测试。而有关“what”和“why”方面的问题,则很难通过类似的方法学习。但是它也是可学习的,可以通过被感悟、被启发等方式学习

2、创造性思维

2005 年,钱学森向温家宝总理提出一个问题,后来被称为“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比“钱学森之问”更为一般、更具准确性的问题是: 相对于我们的人口规模,相对于我们的经济总量,相对于我们的教育投入,从我们的教育体制中走出来的具有创造力的人才,不是没有,为什么这么少?

 创造性思维由知识、好奇心和想象力、价值取向三个因素决定。

2.1我们说的知识通常指学科和领域的专业知识。但是,知识也应该包括跨学科知识、跨领域知识、跨界知识。乔布斯是科学与艺术的跨界。马斯克( Elon M usk)的本科专业是商业管理,同时修物理学第二学位,而物理学对他的创新创业有很大影响,这是科学与商业的跨界。所以对“钱学森之问”的第一个回答是: 我们的教育体制中培养的学生缺乏创造性人才的第一个原因是学生的知识结构有问题。我们的学生过多局限于专业知识,而缺乏跨学科、跨领域、跨界知识,而这些往往是具有创造力的人才的特征。

2.2创造性思维的第二个来源是好奇心和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极度地好奇。”他还说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只是局限于我们已知的一切,而想象力将包括整个世界中那些未知的一切。”知识体系都是有框架、有假定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往往会挑战这些假定,批评现有框架。当然这些批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正确,所以会被否定,但是这在客观上就产生了压制和否定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效果。难怪爱因斯坦感叹过: “好奇心能够在正规教育中幸存下来,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在应试教育下,情况会更糟。当学生学习的唯一目的是获得好成绩,当教师教书的唯一目标是传授标准答案,那么很可能的结果就是,受教育年限越长,教师和学生越努力,虽然学生的知识增长了,知识点掌握多了,但是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却被扼杀得越系统、越彻底,结果是好奇心和想象力保留得越少。我对“钱学森之问”的第二个回答是: 不是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是我们的学校在增加学生知识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减少了创造性人才的必要因素———好奇心和想象力。

2.3创造性思维的第三个来源与价值取向有关,也就是与追求创新的动机和动力有关。爱因斯坦在 100 年前的 1918 年 4 月在柏林物理学会举办的普朗克 60 岁生日庆祝会上有一篇著名的讲话。在这篇题为《探索的动机》的讲话中他说: 在科学的庙堂里有各式各样的人,他们探索科学的动机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智力上的快感,有的是为了纯粹功利的目的,他们对建设科学殿堂有过很大的甚至是主要的贡献。但是科学殿堂的根基是靠另一种人而存在。他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他们每天的努力并非来自深思熟虑的意向或计划,而是直接来自激情。爱因斯坦的信念是“简洁思维”,他相信世界是可以被简洁的理论解释,并可以用简洁的公式表述。他说过,“如果你无法简单地解释,就说明你知道得还不够多。”在他看来,科学研究不是为了智力上的快感,不是为了功利的目的,而是想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所以,他的创造性的动力并非来自深思熟虑的意向或计划,而是来自向往“简洁思维”的激情。

乔布斯的创新也是来自一种激情,他的信念是“不同思维”。面对 IBM 这样的大公司在计算机领域的霸主地位,乔布斯相信我要与你不同。长期以来,IBM 的座右铭是其创始人沃森( T homas W atson) 提出的“T hink”( 思维) ,这就是 T hinkPad 名称的来源。1997 年,当乔布斯重返苹果时,公司正处于低谷。他为苹果公司精心设计了一个划时代的广告“献给疯狂的人”( T o the Crazy Ones) 。在展示出包括爱因斯坦、爱迪生、毕加索等杰出人物( “疯狂的人”) 之后,广告推出的主题是苹果公司向这些人致意,与他们为伍,并针对 IBM 的“T hink”推出苹果公司与这些“疯狂的人”的一个共同理念,就是“T hink different”,即“不同思维”。正是这个“不同思维”,成就了苹果公司贡献给世界的一系列革命性的新产品。

一般来说,创新的动机有三个层次,分别代表了三种价值取向: 短期功利主义、长期功利主义、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每一个后者都比前者有更高的追求。具体到当前情况,对短期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是为了发论文、申请专利、公司上市,这些能够在短期带来奖励的结果。对长期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是为了填补空白、争国内一流、创世界一流,这些需要长期才能见到成效的结果。而对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是由于一种内在动力,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回报和社会的奖赏,是为了追求真理、改变世界、让人更幸福。这种内在价值是一种心态,一种永不满足于现状的渴望,一种发自内心、不可抑制的激情。

所以我对“钱学森之问”的第三个回答是我们的价值取向出了问题: 不仅是学校,而且整个社会都太急功近利、太功利。与此成为鲜明对比的另一个极端是科学的发源地古希腊。古希腊哲学和科学的产生是最为纯粹地基于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表现出来的困惑和好奇,以及感受到自己的无知。在古希腊,求知并非为了实用的目的,而是为了摆脱无知,为求知识而求知识。正是古希腊的那种对智慧的纯粹的热爱,那种完全的非功利主义,不追求任何有用的回报的价值取向,才成就了它辉煌的哲学和科学。当然现代社会的情况不同于古希腊,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历史中受到启发。

(《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教育: 理念与实践》 钱颖一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