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中医论治的大黄蛰虫丸证

 自由自在中医 2023-07-26 发布于湖南
瓦岗寨第N代寨主 程庆民谈消渴 2021-11-04 08:29

      患者,女,55岁,工人,初诊日期1988年1月29日,患糖尿病三年。就诊时只觉得口干渴,多食多年不明显,大便干,伴阵发性胸背刺痛,舌紫暗,苔白腻,脉弦缓,血糖8.3mmol/L,尿糖“++++”,24h尿糖定量30克。心电图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参其脉证,考虑为瘀血所致,胸腔刺痛亦为瘀血之征。故给予大黄䗪虫丸,每日2次。服药后口渴较前减轻,大便不干。服药1周后查尿糖阴性,2周后查血糖正常,自觉胸背亦较前明显好转。嘱其出院后继续服药以巩固疗效,2月后复查心电图较前明显改善。[原按]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指出:“瘀血在里则口渴,所以然者,血与气不相离,内有瘀血,故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以发渴,名曰血渴,瘀血祛则不渴矣。”目前,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疗效已经被临床证实,实验研究方面亦硕果累累。

      中医所说的“干血证”,类似于西医的“动脉粥样硬化”,然而不可贸然将二者混为一谈。中医的“证”,与“病”“症状”等名词是有区别的,或认为中医的“证”应该是指能够反映疾病本质的临床表现,是就外在的现象而言,包括患者的主诉以及患者的外在征象。张仲景说“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可见“脉证”是可以观察而得见的。患者的脉象当然是要靠进行“脉诊”而获取的,不是靠患者告诉医生的;“病”在中医多认为是强调某种疾病的病机特点;“症状”则是主要强调疾病所有的外在表现,反映客观的内容居多,而反映患者主观的内容似乎不是重点;而中医的“证”则很重视患者的主观感受。因此,这些名词既有重叠,甚至有时可以互相替代,但又各有突出,并不完全一致。比如糖尿病或者说消渴病是厥阴病,反映出厥阴病总的特点是寒热错杂、上热下寒,而在其下还有种种不同的方证。

      大黄䗪虫丸证反映出患者的外在表现是: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结合其他的情况,我们判断患者是由于“五劳虚极”,“内有干血”,需要采取“缓中补虚”的办法,用大黄蛰虫丸来治疗。其治疗干血证的特点在于“磨化”,这一点有点像“木锉”和“锉刀”,或者更像“砂纸”,能将物体“磨”平,而不是像“铲车”那样,将地面“铲”平。通常的所谓“活血”,多少有点类似“铲”的意思,而大黄䗪虫丸对于干血之“瘀”,则是采用了“磨”的办法。“铲”的办法可能见效快,而副作用也大,一来铲下来的东西有可能体积大,会有造成人为的栓塞之患;二来铲的办法过于鲁莽,对于血管弹性差、管壁薄弱的人,可能造成某种伤害;三来活血药物常常会克伤胃黏膜,甚至会造成胃十二指肠穿孔,这些都是我们要极力避免的。大黄䗪虫丸的“磨”法,则会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而且其中还有炙甘草,既能顾护肠胃补益中气,又能使药效和缓而长久。曾经有人实验,大量吞服此药而未见胃肠道的损害,此法虽不可取,然而也说明此药对胃肠道的影响之轻。丸者缓也,轻可去实,这也是大黄䗪虫丸的特点之一。

     病至五劳虚极,只宜细笔点睛,不可肆意泼墨。再者,方中虫类药物很多,既起到了走窜力强而灵动的作用,又有很好的“熄风”作用,这是木石类药物所不及的。因此,大黄䗪虫丸很有将“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之意,这是医圣珍视生命,曲意周全的完美体现。肝藏血主疏泄而开窍于目,本方证的内有干血外有肌肤甲错、两目黯黑,莫不与肝相关,而视其方药也似以治肝为主。《内经》说肝乃“罢极之本”,疾病是一极,“五劳虚极”更是极中之极,非“肝”这一“罢极之本”不能终止其发展,以罢掉其“虚极”,转危为安。而消渴位列“厥阴为病”之首,《金匮要略》消渴病篇指出“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可见二者之间内在的联系,不言自明。所以大黄䗪虫丸在对治糖尿病的问题上,也大有用武之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