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年多陆陆续续的整理,我把太原府城明清建筑遗存的特征给大家简单分析一下: ![]() ![]() ![]() ![]() ![]() ![]() ![]() 万柏林区 华严古寺 正殿 1 檐面山面皆出廊(宋代的副阶周匝)的建筑单体,木构做法成熟。 面阔3+2 廊柱直径小于殿身柱子直径 外廊装饰性构件较多 ![]() ![]() ![]() ![]() ![]() ![]() ![]() ![]() ![]() ![]() ![]() ![]() ![]() ![]() 阳曲县 大王庙 2 抹角梁的使用情况,如上图所示,比较明显。 3 屋顶样式方面 庑殿顶建筑,没有。 (仿古建筑有庑殿顶的。) ![]() 皇庙(明代晋王祭祀时建筑群) ![]() ![]() 普光寺 仿唐建筑 大雄宝殿 下图 单檐歇山 ![]() 文殊寺大殿 ![]() 重檐歇山顶 (城隍庙东配殿) 下图 ![]() 单檐悬山(圆通寺正殿) ![]() 奶奶庙 单檐悬山 下图 ![]() 单檐卷棚歇山(普光寺献殿) ![]() ![]() 十字歇山(唱经楼)下图 ![]() ![]() ![]() ![]() ![]() ![]() 晋祠 圣母殿 重檐歇山顶 宋代的木构特征 屋面明代修缮过 3 殿身面阔三间的居多。 (文殊寺大雄宝殿和普光寺圆通殿面阔如果按照副阶周匝和殿身为一整体来判断,面阔一共五间。 府文庙大成殿和崇善寺大悲殿体量较大,级别较高,暂不提。) 4 元代以后,悬山和歇山顶梁架做法已经成熟,二者相互转化的改建现象已出现。个人判断,普光寺圆通殿为悬山改歇山。 ![]() ![]() ![]() ![]() 5 唐宋铺作层以斗栱为核心的做法在明清伴随砖石技术成熟和梁枋用材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建筑对斗拱在力学上的依赖越来越小。 6 殿内主尊直接反映地方信仰,比方说关帝庙的主尊。 7 举架做法较为明显。 (屋面较陡,伴随步架沿进深逐渐变小,举高相应地增高。) ![]() ![]() 以上特征中,第二点需要注意一下,即转角处里转的前后檐面和山面的交界面斜45°垂直方向设搭抹斜梁的做法比较多见。 (它可以承托大角梁,大角梁尾端承托由顺栿串和顺身串构成的圈梁,以达到梁架层榀与榀之间的稳固。) ![]() ![]() 太原文殊寺大雄宝殿 以上文字,基础是描述,在此水平上,略加分析与概括。 (明风清韵,点滴处发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