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山历史】猪仔街的典故,还有粤语“卖猪仔”知道咩意思吗?

 中山历史 2023-07-26 发布于广东

猪仔街在太平路维新街附近的街道,好多时代地图都没显示这个街道的位置,猪仔街以前的街名可能是叫秀莲街,跟现在猪仔街道位置有点吻合,有待考究。

现在的高德地图也没显示猪仔街的位置,之前去猪仔街的时候,路牌没有了,都没有补上,不知道现在补上了没有,下面是我仅存的一次看到的路牌。



这幅由中山市民俗画家邓振铃创作《岁晚趁墟图》重现了当时太平路榕树头时期沙岗墟的盛况,描绘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石岐居民岁晚趁墟购买年货的热闹情景。沙岗墟集市的货物大致依照以上分类进行摆卖,日积月累就成为了具有特色的街巷。画中描绘的猪仔街,生动地再现了卖猪仔、抓猪仔这一情景。卖猪仔的小贩将猪仔圈赶在一起等买主挑选,选好的猪仔就会被抓住装进竹笼里,或车拉、或肩抬着带走。

猪仔街以前门口就是卖猪仔的,凡是一、三、九早上六点多,猪仔商贩就已经排满了,一般卖完猪仔最多一两点就收档,猪仔都是一出生几个月大的,用一些圆猪笼装起来卖,十几只猪仔就是一笼了,那条街经常很窄的,哪有现在宽,那时地上凹凸不平,猪仔街也叫做花生糖街。

谭婆婆说,因为小时候经常在猪仔街帮忙干杂活,所以自己也有了一个和猪有关的绰号,她叫大猪,她的妹妹叫小猪。那时商贩没东西坐,那我把几张条凳租出去,有时煲些茶给那些人,卖茶一个铜钱一碗茶,他们坐完就叫他们拿猪仔笼里的禾秆给我们晒干拿去烧,商贩说不如叫她阿猪,总是和猪打交道,哈哈哈。(来源城市零距离,谭婆婆的回忆)


猪仔街的历史,是我地当年姓黄的发起,在那里养猪卖猪,有大猪,有细猪,当时大的就拿来卖做猪肉,小的猪就拿来选着卖,我地当时两间屋都是拿来养猪的,隔壁就是“狮子巷',不是狮子街喔。(黄晖叔叔留言回忆

我爸回忆到,他的年代大概60-70年代,猪仔街卖的猪仔都是卖给公家企业收购,城市居民不能自己养殖猪仔,只可以通过猪肉票买猪肉,2毛半一个证,可以买到一旧仔猪肉,鱼票也是这个价格。我爸说,就算当时可以买,城市人都不怎么会买猪,加上都没地方养,又要养好久……

猪仔街后面有一条叫猪糠厂街的内巷,很明显是专门生产猪糠的,方便那些买猪仔时顺便买饲料的客人。




中国关于“卖猪仔”的历史:


俗语“卖猪仔”,相信好多人都听过这句,经常会对不听话的小孩子说,“信唔信捉你去卖猪仔?”

清末,西关有一行是开猪仔馆。所谓猪仔,并非集市上卖的生猪,而是活生生的人。旧广州,不少劳工被人贩子诱骗到国外去做苦力。在出海的船上,人贩子用瓦盆盛饭菜,像喂猪一样给人吃,于是,被骗的人就叫“猪仔”,骗人者则叫“猪仔头”。“猪仔头”贩卖人口,就像贩卖猪牛牲口一样,所以叫“卖猪仔”。

早在明末清初,福建,广东沿海就已经有商人自建航船,以“公凭”订立方式运送农民或手工业者去南洋垦荒开矿,这些是移民,不是卖猪仔。卖猪仔是以掠夺方式进行的,跟中国国力急剧衰弱有直接关系。

从1785年开始,中国被卖到海外的苦力激增,转运中心在澳门,有的去了马来半岛槟榔屿,有的去了特立尼达群岛。1810年,几百名中国苦力出现在巴西,试种茶树。
当时圣赫勒拿岛上囚禁着拿破仑,英国海军将领巴塞尔.赫尔舰长来看望拿破仑时,拿破仑指着窗外花园里的中国园丁说:“这些人很善良,他们有才能,智慧,自尊心,决不可能长期被英国人或其它人奴役。”
到了19世纪,中国苦力被拐运人数比以前更多了。1819年英国占领新加坡后,为建造以马六甲海峡为中心的整个东南亚殖民地,总督莱佛士需要大量劳动力,而拐运最廉价又最勤劳的中国苦力,则是最理想办法。
1820到1830年,每年平均有8000名左右苦力运入新加坡。鸦片战争之后,1847年秘鲁华工达到12万人,古巴有15万。还有一批前往澳大利亚,出发站是新加坡和厦门。
1850年有4000多名苦力从香港前往正在开发的加尼福尼亚,1851年巴拿马铁路有一万多名修筑者是中国人,死亡率高达80%。可以说每一根枕木之下都有一名中国人不安的灵魂。
1859年,中国苦力出现在海地,1864年出现在墨西哥,1867年大批苦力前往加达加斯加修公路,1883年连斐济也有了中国苦力。到了1898年,苏门答腊种植烟草的中国苦力达到56000名。


2019年中山邮政发行了《猪仔街》明信片一套两枚。第一枚明信片主题为“猪仔街忆记”,主图截取了中山民俗画家邓振铃《岁晚趁墟图》中关于猪仔街的场景,第二枚明信片主题为“猪笼入水”,是一枚带有卡通色彩的异型的明信片。




部分资料来源: 骆骆声, 粤讲粤知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