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冠宇:苏轼徐州时期七律虚词技法初探

 杏坛归客 2023-07-26 发布于山东

苏轼徐州时期七律虚词技法初探

(江苏)陈冠宇

在熙宁十年(1077)到元丰二年( 1079),苏轼从密州调任徐州。苏轼在徐州共作诗192首、词21首、文114篇(含3篇残篇), 其中七律共43首。管仁福先生曾主编《苏轼徐州诗文辑注》,整理了苏轼在徐州所创作的诗文。中国矿业大学宋定坤的硕士论文《苏轼徐州时期的诗词文用典研究》也详尽地从典源、典面、手法等角度分析了苏轼在徐州时期的用典情况。同时,在2021年6月举办于徐州的中国苏轼学术研讨会上,从思想的角度分析苏轼徐州时期作品的有江惜美的《苏轼徐州诗词之多元化思维》,从交游上考证苏轼在徐州社交活动的有乔云峰的《论苏轼密、徐时期的文化活动及其意义》、杨胜宽的《苏轼在徐州:诗文交往与其主盟文坛的关系》,龙飞宇、杨媛的《陈师道与秦观徐州集会交游考》,全面地描绘出了苏轼知徐州时期与苏辙、秦观、陈师道、黄庭坚等人的交游网络。另外,庆振轩先生则从具体的篇目出发,《苏辙<黄楼赋>的个性特色与文学价值》一文让人备受启发。苏轼在自己的创作中也大量使用虚词。浙江工业大学孙卉姿的硕士论文《东坡词虚词研究》曾经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苏轼词作中的虚词,而使用虚词最为明显的还是七言诗。综上所述,本文将选取七律的研究对象,探讨苏轼任徐州知州时期的虚词技法。

一、苏轼知徐州时期虚词使用概况

钟振振先生曾经在《对仗可分解到单字——旧体诗创作新说:对仗篇》当中提到:“又,古人讲词汇只粗分两大类:’实词’与’虚词’。所谓’实词’指名物词,与现代汉语里’有实际意义’的’实词’非同一概念。所谓’虚词’,则是除名物词之外的一切其他词汇,与现代汉语里没有实际意义,只有语法功能的’虚词’,也非同一概念。古人并没有现代汉语中’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等词性概念。”

清人袁仁林所著《虚字说》第一次确切解释了何为虚字:“虚字者,语言衬贴,所谓语辞也。在六书分虚实,又分虚实之半,皆从事物有无动静处辨之。若其仅属口吻,了无意义可说,此乃虚之虚者,故俗以虚字目之。盖说时为口吻,成文为语辞,一也。”《马氏文通》继承其观点:“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因此,在句子中无实际意义,但是可以帮助实词进行表达,由于古人对于虚词划分的模糊性,本文选用的虚词则是从近现代的语法界定出发的,并不将动词等语法类别划入虚词。

在传统诗学的范畴内,一首诗的完成需要实词和虚词共同的参与。虚词与实词就如同传统哲学中相辅相成的阴与阳,互相补充,互相结合,共同完成诗抒情与言志的两大功用。清人刘淇则亦指出:“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

同时也讲出了在作诗的时候,应当使用虚词与实词搭配的方法,虚词是其性情的体现,能够抒情,也可以言志,而实字则是“体骨”,是一个个等待虚词将其赋予情感内涵的语言单位。宋代王霆震在《古文集成前集》中指出:“略加转换数个字,而精神愈出,意思愈明,无限曲折变态,谁谓文章之妙不在虚字助词乎。”

这就更说明了虚词的重要性,而诗词中虚词的妙处,正在于使文章显出精神、明晰意义,在情感上变化莫测、曲折多端。由于唐诗高标在前,无法逾越,继“晚唐体”“白体”和“西昆体”的探索之后,宋诗开始走向一条与唐诗不同的道路,一改唐人整体丰腴、多用实词的面貌,开始师法杜甫、韩愈,大量使用虚词。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提出宋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议论”很大程度上就指的是虚词的使用。作为宋诗的杰出代表,苏轼在这一时期的七律创作,运用虚词频率高,这不仅可以让自己的五律风格变得更加苍劲老练,还可以更好地抒发苏轼自己内心微妙的情感。在他徐州时期43首七律中,一共有77个虚字,共出现236次。平均一首七律使用约6次虚字。

图片

图表1显示的是苏轼徐州时期的七律使用频率前20个虚词的情况。在43首七律中共344句中,共216句诗中有虚词,占比为62.7906%,这说明虚字在苏轼这一时期的创作中占比已经相当大了,但是远不到泛滥的程度。就这样,苏轼在虚实两者之间达到了一种平衡。正如清人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的《诗法》所说:“最忌虚中之虚实中之实,须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另外,正如杜甫借鉴先秦典籍,使得诗中虚词变多一样,方东树《昭昧詹言》指出:“杜、韩之真气派作用,在读圣贤古人书” “杜公以六经、史、汉作用行之”,苏轼更是大量使用经史典故,如“宗成不独依岑范,鲁卫终当似弟兄”等句。这也使得其诗气脉通畅。

二、虚词运用手法

(一)虚词对仗

在日本汉诗典籍遍照金刚的《文镜秘府论》中,提到了二十八种对仗方法。其中辑录了唐代皎然的“双虚实对”,并举“故人云雨散,空山往来疏”作为例子。注云:“两虚词对两实词,是为双虚实对。双虚实对出皎然《诗议》。吟窗本皎然《诗议》:’双虚实对。’”另外,“’故人’二句:诗题及撰者未详。前句’云雨’双名词,为双实。后句’来往’双动词,为双虚,是为双虚实对”,这便是“虚实对”。元代韦居安《梅磵诗话》云:“林和靖诗好为的对,虽人名亦取其字虚实色类相偶,如’伶伦近日无侯白,奴仆当时有卫青’之类,人多称其工。”这也体现了宋代以虚对实的风气。但是虚词出现在诗中多以对仗的方式成对出现。宋代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三“唐人句法”以 “无”“不”“多”“载”“思”“但”等字为“虚字”,虚词相对也是对仗最基本的技法。

1、虚词相对

“上都新事长先到,老圃闲谈未易欺”之类皆是虚字为对。这给人一种流转自如的顺畅感。另外,还存在着双字的虚词对仗。如“寒蔬病甲谁能采,落叶空畦半已荒”这样,就可以翻出多种声情,如“入夜更歌金缕曲,他时莫忘角弓篇”是转折意义,“更搔短发东南望”是递进等等。当代王蛰堪先生的《半梦庐词话》云:“其要领约在虚字之用,七律之所忌正此调之所宜也。而虚字亦须派置得当,无则质实,多则伤气。”因此,大多数情况下,一句之内的虚词相对不能大于三组,这样才可以使得律诗达到语言和语感上面的平衡。

2、虚实对

《坐上赋戴花得天字》的颔联“春色岂关吾辈事,老狂聊作坐中先”,以“事”对“先”,便是一个“双虚实对”例证。《王巩屡约重九见访,既而不至,以诗送将官梁交且见寄,次韵答之。交颇文雅,不类武人,家有侍者,甚惠丽》中有:“老守亡何惟日饮,将军竞病自诗鸣”以“何”对“病”,亦是此对。

其他如《次韵答顿起二首》:“早衰怪我遽如许,苦学怜君太瘦生”中“瘦”有实际含义,应算作实词,而“如”则是一个无意义的词汇,必须搭配“如许”才可以成立,因此,“太瘦”与“遽如”形成对仗,因而形成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语言效果。在看到出句的时候,并不能想到对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进行作答。宋人欧阳修《六一诗话》:“太瘦生,唐人语也,至今犹以’生’为语助,如’作么生’’何似生’之类。”可见“生”为语助词,应算作虚词,而“许”在这里是代词,是“这样、这般”的意思。而“太”与“遽”也都是虚词。后三字全用虚词为对,使得篇章流转自如,同时产生了很大的张力。

此外,在《送郑户曹》中,有“羸童瘦马从吾饮,陋巷何人似子贤”,亦以“瘦马”对“何人”。清代贺贻孙《诗筏》:“下虚字难在有力,下实字难在无迹。”由此看来,苏轼可以说真正做到了“有力”这一“下虚字”的要法。

(二)虚词辅助用典

实词多“凝重”,而其中最“凝重”的便是各类典故。如果盲目地积压到诗里,很容易让整首诗显得板重凝滞,生涩艰深。而虚字的作用正在于“斡旋”。赵翼《瓯北诗话》云:“’三江风月樽前醉,一郡荆榛笛里声。’此则杂凑成句耳。其病又在专用实字,不用虚字,故掉运不灵,斡旋不转,徒觉堆垛,益成呆笨。如赠陈之遴谪戍辽左云:’曾募流移耕塞下,岂迁豪杰实关中。’何尝不典切生动。”(待续)

(刊载于《诗词》报2023年第1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