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洲宪兵的崛起:尼古拉一世时期帝俄外交政策

 licht3jh8evr0j 2023-07-27 发布于江西

一:尼古拉一世:极端保守且手段果断的沙皇

自尼古拉一世1825年登上沙皇之位之时,俄罗斯的外交政策便进入一个新时期。对外政策既与前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时期一脉相承,又有其与亚历山大一世相比更加直率且果断的个人特点。尼古拉一世与其长兄亚历山大一世在同一种精神文化的环境中被培养,自然在对外政策上有着相同的思路。但尼古拉一世明显比其兄在处事方式上更加果断直率,对神秘主义缺乏兴趣,也更不喜欢运用繁杂的外交手腕来处理外交事务。尼古拉一世的直率果断的风格也让其他国家的外交使节印象非常深刻,沙皇的“金口玉言”会比签订的任何国际条约会更有分量。因为他从不向他人食言,这样的风格很受使节们的赞誉和信任。尼古拉一世自掌握权力后便认为任何可能导致现有制度发生变化的动荡都是致命的。他的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便只有一个:不遗余力地维持帝国的现状。由此他的外交政策便带有了极端保守倾向并极力避免有所冒险的措施。俄国在此时期的很多措施,比如对土战略,防御性动机明显大于扩张性动机,即:不在乎自身能够从土耳其得到多少好处,而是在乎其他国家会在土得到什么。这种倾向也决定了他在决定国际事务的时候会保持着保守主义和灵活策略相结合的方法

二、登基伊始,危机四伏:1821年东方危机

奥斯曼土耳其虽仍是地跨三大洲的东方帝国,但自身实力已维持不了如此庞大的疆域。此时的核心欧洲在维也纳会议后保持了所谓“持久和平”的态势。东方的土耳其成为了大国争夺的重点,各大国在土耳其的矛盾开始逐渐加深。矛盾加深的客观基础是奥斯曼土耳其中央权力衰落,政治力量不强,国内民族运动蓬勃发展。土耳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也让大国垂涎欲滴,能从波斯湾和红海通向印度洋,又有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控制着黑海贸易的关口。所以大国都想合法的将土耳其收入囊中,成为自己的合法领土。

解决东方问题有四种方法:1.让其内部改革使土耳其能够掌控住自己的领土。2.俄英奥法四大国在不影响国家力量平衡的情况下瓜分土耳其。3.让土耳其内部分裂。4.俄罗斯征服土耳其。一四方案实施难度过大,第一种方案在当时土耳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第四种方案且不说过于庞大的疆域和宗教文化相碰撞所带来的管理难度,就算俄罗斯能够管理,也会招致欧洲大国的包围网。所以俄罗斯在东方问题上只有瓜分土耳其和鼓动土耳其内部进行分裂这两种比较可行的方法。

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希腊掀起了反对土耳其人的起义,起义者曾向沙皇求援,而沙皇不曾理会。因为一旦参与其中,便是再度挑起国际危机,沙皇不想与西边的大国再起争端。在此后不久的莱巴赫会议上,各国都觉得这次起义是整个欧洲革命的一环。梅特涅也很高兴这次起义会证实他的猜想:全世界的革命在不同的地方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革命,而其本质不会改变。沙皇虽然不想赞同这种猜想,但是在对梅特涅的话置若罔闻也是不可能的。希腊人起义的不是时候,他与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发生的革命连起来,会给正统主义君主制和“持久和平”的现状带来威胁,这使沙皇认为不参与起义就是防止冲突蔓延的最好办法。但是,土耳其却在此时火上浇油。1821年复活节的夜晚,土耳其士兵在君士坦丁堡大肆搜刮掠夺基督教徒,并将大牧首格里高利挂死在教堂。俄罗斯自诩“第三罗马”,所以在俄罗斯国内宗教势力的舆论重压下,俄罗斯不得不对土耳其下最后通牒,要求其惩罚始作俑者,和保护其领土内的东正教臣民。但土耳其苏丹拒绝了最后通牒,随后亚历山大一世断绝了与土耳其外交关系。俄土战争即将发生的前景,让奥英两国深感不安。一旦俄罗斯取得胜利,东南欧必定会处于俄罗斯的掌控之下,巴尔干就会出现一批亲俄政权。这必然会造成大陆力量的失衡。这是梅特涅和卡斯尔雷不愿意看到的场面。梅特涅极力劝说亚历山大一世在外交会议上讨论东方危机,而不是付诸战争。他想把亚历山大一世拉进漫长的外交谈判局面中去,让土耳其在不受俄罗斯干涉下有足够充足的时间去平叛反对者。而卡斯尔雷与梅特涅不同的是,他无法忽略国内人民同情希腊革命的情绪,只能暗地里迁就土耳其。由于武力制裁土耳其不可能得到欧洲大国们的赞成,想要开战也找不到无可指责的完美理由,沙皇不想承担破坏欧洲和平的责任。所以沙皇认为参与大国间的外交谈判是很有必要的。但与此同时 ,土耳其在摩里亚实施了种族灭绝,这遭到了希腊人的顽强抵抗,并要求大国们进行干涉。相比沙皇的按兵不动,不列颠却逐渐转变了对希政策。1822年坎宁出任不列颠外交大臣后,不列颠就开始采取激进的政策,在1823年3月25日承认希腊为交战方,并宣布自己将会对希腊进行武力支持。英国借此加强了在希腊和巴尔干的影响力,背刺了俄奥普三国在维罗纳会议的谴责希腊人革命的宣言。这一行动既让俄罗斯失去了俄在希腊的威望,又让土耳其觉得沙皇布置在土耳其边境的军队都是虚晃一枪罢了。面对着国内的压力和对奥地利的不信任,沙皇宣布退出外交谈判,并保留单方面使用武力的权力。但1825年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骤然离世,他是否会真的出兵土耳其?还是与不列颠一起共同干涉希腊?我们都不得而知。

尼古拉一世即位沙皇后,认为“东方问题”必须只限于俄土关系之间来解决。他内心中十分厌恶革命,他认为这就是对俄罗斯乃至欧洲最大的灾难。他登基之初的十二月党人起义更加深了他的固有印象。但土耳其蔑视俄罗斯警告和弥赛亚情结作祟让他不得不将俄罗斯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任由他的个人喜好来决定。所以他考虑和亚历山大一世一样继续与英国合作,通过两个大国加码来迫使土耳其停止迫害希腊人。

英国也积极与俄罗斯协调立场,1826年3月2日-4月5日威灵顿公爵率使团访问俄罗斯,并与尼古拉一世和涅谢尔罗迭进行了多次会谈,提议让英国来调解俄土关系,最后在多次谈判下最终签署了彼得堡协议,旨在希腊与土耳其实现和解。俄英双方约定英国作为调停者介入希土冲突并给予苏丹赋予希腊人自治权的建议。以此交换的条件的是,希腊人必须认同“奥斯曼臣民”的身份,承认苏丹的最高统治权。俄英之间也作了最坏打算,如若土方不同意,他们也会按此计划来让希腊实现真正的独立。这样的联盟都有着共同的愿望,既能解决迫在眉头的革命问题,看似也让俄英双方都处于对方的监督之下,没有单方面干涉谋求更大利益的机会。但他们之间还是各怀鬼胎,坎宁想要束缚住俄国人的手脚,让他在英国人制定下的规则来解决此事。而尼古拉一世想要与英国各行其是来保证俄国的最大利益。双方都认为自己是解决“东方问题”后的最大赢家,但对最终能够收获几何,损失几何还没有准确的估计。

土耳其于1826年10月签订了阿克尔曼协议,宣布无条件同意坎宁的调解。虽然土耳其表面上已经同意,但其实上是在拖延时间。三方都在打着自己小算盘,坎宁不想让土耳其受到制裁以提高本国在土影响力,而土耳其苏丹想要为镇压希腊革命多拖延一点时间,尼古拉一世则在想为俄罗斯赢得在最后通牒中所提出的条件。即使是18世纪30年代最强大的两个国家所提出的协议,也不能保证其效果。俄英的关系并不是互相信任的。在国际危机愈演愈烈的当时,无论哪方都会想要争夺上游。在维也纳体系中,无论伦敦还是彼得堡都需要其他大国的支持。

奥地利的梅特涅坚决反对议和,他认为迫使苏丹议和就是在鼓励希腊革命分子,他还十分担心如果俄罗斯因此占据优势后会支配巴尔干半岛。但他也知道奥地利是阻挡不了俄英所提出的提议的,便提出对土耳其以国际法保证其领土完整。但尼古拉一世根本不想理会这种方案,这个方案完全不符合俄罗斯的利益。而普鲁士赞同奥地利的意见,但出发点与奥不同。普鲁士在“东方”并没有太多利益,而是担心因此打破的正统主义和维持现状的原则被打破会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而法国,却完全赞同俄英的提议。他不仅想要彼得堡协议尽快生效,还想以此与俄英联盟来提高他的大国地位。想要提升地位,就必须参与到其中去。所以法方看到了俄英双方都想找一第三国盟友来制约对方,想要从现下的局势中捞点油水出来。

俄英法三国在1827年7月6日签署了以彼得堡协议为蓝本的伦敦条约。三方约定如若土方坚持拒绝停战和赋予希腊人自治,就对土耳其使用武力。三国为了实施此条约,三国联合海军在纳瓦里诺海湾封锁奥斯曼舰队,来阻止他向希腊运输兵力来镇压希腊。苏丹拒绝了提议,奥斯曼舰队很快就被消灭殆尽,马哈茂德二世迅速宣布废除阿克尔曼协议并宣战。按照伦敦协定,俄罗斯得到了对土政策的完全自由,英法两国也没有了法律和道义的理由来制衡俄罗斯。英法二国只能做一件事来减少损失——不参与战争。第一次东方危机,尼古拉一世通过纳瓦里诺海湾战役获得了胜利。这让英国感到后悔,不仅没有获得在土利益,而且还帮了俄罗斯一把。俄罗斯并不打算破坏1827年的伦敦协定,因为大国也不愿意让东方危机成为全欧洲危机。俄土战争就是最好的出路,其他国家横加干涉可能就会导致不可想象的后果。英法普都不想得罪这个潜在的盟友,而奥地利虽然在多瑙河两公国与塞尔维亚的边界驻兵,但考虑了以后可能会出现的革命还需要俄罗斯的帮助,奥皇弗朗茨一世表示奥方会持中立立场。五大国虽然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只要尼古拉一世越了界,反俄同盟就会即刻成立。尼古拉一世一直也在寻求分化他们,他再三强调希腊自治问题会在大国谈判中按照之前谈好的伦敦协议来实行,其他问题都将在俄土之间解决。这就让俄国可以牵扯伦敦和巴黎,使他们不会完全走向俄的对立面。对土耳其形势最担心的莫过于奥地利,如果奥斯曼帝国解体,不仅俄罗斯在巴尔干的地位会空前提高,奥地利境内的南部民族也会蠢蠢欲动,影响奥国的大国地位。梅特涅一直想要将俄土战争整体搬上谈判桌还不仅仅是希腊问题,防止俄罗斯与土耳其以双边协议来解决问题。奥地利的心思自然各大国皆知,沙皇担心瓜分土耳其会导致欧洲新一轮的大战,他也无意破坏对俄有利的维也纳体系。1829年9月俄土签订亚得里亚那堡和约,俄罗斯提出的条件非常的克制,出乎了很多外交家的意料。俄国只坚持1812年布加勒斯特条约和阿克尔曼协定的维护多瑙河各公国的塞尔维亚自治制度,并获得高加索地区黑海沿岸地区,来不侵犯欧洲大国直接利益的同时,尽量达成自己的战略意义。

俄土战争更像一场惩罚性作战,目的是为了让土耳其遵守条约并允许希腊人自治。这次战争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土耳其与欧洲大国发生大规模战争,再次出现瓜分领土和划分势力范围的情况。沙皇也给苏丹留下了“克制”的印象,俄军在盛时几乎逼近君士坦丁堡并占领了小亚细亚大片土地。尼古拉一世完全可以逼迫苏丹拿出更多的好处,但他并没有这样做。随后的历史证明俄罗斯就算“宽容大度”,在欧洲大国的心目中的评价也高不到哪去。对希腊问题的处置上,尼古拉一世仍在遵守彼得堡协议和伦敦协定所达成的通过集体谈判来解决问题的策略。沙皇仍想在希腊问题上与英法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大国协调维护欧洲的安宁,然后通过代理人在希腊保持主导地位。1827年卡波吉斯特利亚成为希腊总统,卡波吉斯特利亚与俄罗斯有着深厚的联系,似乎尼古拉一世也押宝在此人身上。历史证明,这种方法是失败的,1831年卡波吉斯特利亚被刺杀身亡,俄罗斯在希腊的地位直线下降,失去了对希腊影响的主导地位。

东方危机开始局部破坏了维也纳体系,但局势一直都掌握在俄英法的共同监督下,三国也提前达成协议,来防止形成全欧洲的大战。整个欧洲外交形势也在改变,尼古拉一世宁愿相信英法,也不相信他的神圣同盟的盟友。五头政治内部神圣同盟和西方大国间的战略平衡似乎消失了,英俄矛盾加深,英奥联系更加密切,法国复仇主义抬头,这些兆头让维也纳体系下的和平危机四伏。

三:反对革命,维护正统:反对1830-1831欧洲革命

在第一次东方危机之后,法国发生七月革命推翻查理十世,路易·菲利普登上王位,这个自立为王的路易让大国疑虑其是否会修改1815年签订的条约,破坏自维也纳会议以来的“持久和平”局面。路易·菲利普的命运取决于英国和俄罗斯对他的态度。英国内阁喜欢从政治恫吓和调解中来回拉扯,所以他们不准备无条件承认新国王。路易·菲利普也渴望得到英国的支持并被神圣同盟接纳,所以他向英国表示无意破坏维也纳条约,且在殖民地问题尤其是阿尔及尔上保持适度。随后,英国承认了新国王。但新国王在奥普俄三国却碰了一鼻子灰。对十二月党人记忆犹新的尼古拉一世非常讨厌新国王掌权的方法,在他看来,是对绝对君主制度神圣原则的挑战,是革命分子拥护他夺得的皇位。但新国王表现得非常谨慎,与法国当时蔓延的复仇主义情绪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所以他最终得到了英法普对他合法地位的承认。而尼古拉一世则表现出反对但不干涉的态度。

对维也纳体系的威胁不止一个,1830年9月,比利时民众发动起义反对威廉一世并要求从尼德兰分裂出去,而威廉一世公开支持荷兰人的做法又激化了矛盾。起义者眼看在布鲁塞尔成立了革命政府,威廉一世只能求助于各大国。四大国也在维也纳条约中保证尼德兰的完整。尼古拉一世收到请求后,向普奥建议合作,但普奥因为英国不参与为由拒绝了俄国的建议。尼古拉考虑到没有其他大国的帮助下,缺乏对尼德兰施压的手段,比利时也不会影响到俄罗斯的核心利益。所以尼古拉一世在会议上主张尼德兰分裂为荷兰和比利时两部分,但保有威廉一世对两国的最高宗主权,并可派王室成员驻在布鲁塞尔。尼古拉一也已准备好军队迫使比利时人接受条件,但1830年11月的波兰起义吸引沙皇的注意力。在地缘方面,对俄罗斯来说比利时远不如波兰重要,尼古拉一世没有充足的理由来军事干涉,来证明出兵带来的收益可大于损失。所以英法在1830年11月20日的伦敦会议上制定了承认比利时独立,并作为中立国存在。

1830-1831年的波兰起义对俄罗斯来说是更危险的。法国和比利时的革命对波兰本就浓烈的民族情绪更加火上浇油,引发了波兰民族起义。康斯坦丁大公认为西欧大国会像帮助比利时一样来帮助波兰。但这些大国之表示了充分的同情,并不打算干涉。沙皇也害怕大国介入,也积极的派出大军去镇压波兰。镇压波兰起义后,俄罗斯施行了更加严格的法规来控制波兰。宣布波兰成为俄罗斯帝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这些法规一定程度上也保障了各项人身自由,生命财产不受侵犯,为波兰在日后掀起民族解放运动保留了革命的火种。波兰的局势变化现实已不适合维持现状的原则,在波兰问题上神圣同盟三国有着共同的利益。他们都害怕1830-1831年的革命浪潮会蔓延到各国,所以1833年9月俄奥签订了慕亨格拉茨条约,同年10月普鲁士也加入进来。协议规定保证各方的波兰领地,一旦出现“内部混乱”和外部势力干涉时有着相互帮助的义务。这个协议反映了神圣同盟的“神圣性”思想已经让位给务实主义,神圣一词只不过是政治需要罢了。这类再保险条约建立起的相互义务机制成为了制止革命的强有力的武器。在一定程度上也维持住了欧洲大陆的“持久和平”。

欧洲革命余震未消,穆罕穆德·阿里领导埃及掀起独立运动,在1832年占领叙利亚和小亚细亚后向土耳其首都进发。土耳其苏丹向大国请求,但除了俄罗斯之外四大国都对介入不感兴趣。英国担心议会改革,爱尔兰,比利时问题。而法国新国王还在巩固自己在国内的政治地位,无暇关注外部。而梅特涅不打算在欧洲革命余震未消的时候介入进去,奥地利对俄罗斯也比之前更加依赖,梅特涅不想影响与俄罗斯的关系。普鲁士对东方问题不感兴趣,他们只想跟俄国处好关系。所以俄罗斯斯是唯一想介入此事的国家,我觉得俄罗斯想介入此事的原因有四点:1.俄罗斯不想失去第一次东方危机后获得的影响力。2.防止土耳其解体导致欧洲维也纳体系出现混乱。3.俄罗斯在战略上不允许在近东出现一个新兴的对俄不友好的国家。4.穆罕穆德·阿里上台是对正统原则的破坏,是欧洲革命在近东的火苗。沙皇不反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奥斯曼土耳其,以让其更加依赖俄罗斯。沙皇不经流血就占领了两海峡。在俄罗斯的调解和军事压力下,土耳其和埃及达成了和解,苏丹承认穆罕穆德·阿里之前占领的领地。俄土也签订了为期八年的安吉阿尔-伊斯克利西条约,这个条约后果非常严重,引起了西方国家尤其是英国的不满。打破了大国在土耳其的均势。伦敦立即宣布这个协议是非法的,认为这个协议只不过是尼古拉一世外交扩张的手段。而沙皇极力安抚欧洲,声明安吉亚尔——斯凯莱西条约不会针对和威胁任何国家,只是为了阻止奥斯曼解体,稳定东方问题。英国觉得俄罗斯在土耳其得到了太多,俄国对两海峡的控制就能保证黑海的安全,而两海峡是英法舰队袭击俄罗斯最方便的通道。这让英法对俄罗斯威胁力会下降很多。尼古拉一世虽然解决了新一轮的东方危机,但也埋下了下一轮危机的种子。

俄国在土耳其外交的大获全胜,使英国如芒在背。俄国非常清楚眼前发生的一切。俄奥普三国又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慕亨格拉茨和柏林协定也是神圣同盟宣言在1833年的反映。梅特涅在和俄罗斯结盟后,俄罗斯必须同奥协商一致才能对土实行某些政策。尼古拉一世其实也从神圣同盟得到不少东西。沙皇之所以在第二次东方危机时没费一枪一炮就获得如此大利益,也是奥地利充当了安吉亚尔——斯凯莱西条约的辩护者。自此,欧洲分裂成了保守主义专制君主制度的东方(俄奥普)和自由主义宪政制度的西方(英法)。三宫廷结盟还是为了保护当前现状的结果,东西方也没有特别剑拔弩张的矛盾。他们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在某些集体利益方面也会出现分歧。不过英法也不会过多忌惮俄奥普同盟,法国更加注重国内,并在占领阿尔及尔后需要消停一会,再和俄国弄僵关系明显是不理智的。而且法英关系虽然在比利时、西葡方面取得了妥协但关系也不是十分融洽的。而英国即使没有帮助下也没有放弃反对俄罗斯,反对神圣同盟。帕麦斯顿也认为俄罗斯的扩张是不会自行停止下来的,只有外部力量来限制他,他才会停止。英国国内反俄情绪也越来越浓烈,英国内阁计划想让俄罗斯退回彼得一世前的疆域,而单靠英国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帕麦斯顿想方设法的孤立俄罗斯。俄英作为当时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俄罗斯在东方问题上的成功就代表着英国的全面失败。而且英国最想扮演的维持现状的“保证人”的角色也被俄罗斯所夺走。1833年后英俄关系逐渐恶化也在于俄国加强和神圣同盟的联系,另一方面想拉拢英国反对法国的意愿也在减弱。英国的战略目标就是恢复失衡的力量对比,并在东方事务上对俄复仇。

土耳其在第二次东方危机后,一直在积蓄力量,寻找盟友来对付埃及。各大国都在关注着土耳其的行动,1838年7月尼古拉一世与梅特涅在特普利茨展开会谈讨论了新一轮东方危机下怎么协调行动。沙皇也表示如果会威胁奥斯曼的领土完整性,就不会袖手旁观。英国方面帕麦斯顿提议召开五大国会议来协商调解东方危机的新条约,并废止安吉亚尔——斯凯莱西条约。俄罗斯当然不会同意这种做法。而法国不认同英国的做法,觉得俄罗斯在近东的军事优势不会像英国形容的影响那么大。并暗示沙皇法国可以在埃及问题上同俄国结盟。而尼古拉一世非常厌恶菲利普经常更换外交部长的做法,认为其外交政策不会长久。他认为与不靠谱的法国做同盟还不如和英国做交易。于是,尼古拉一世在日渐紧张的土耳其局势上决定开始与英国签订鼓励法国的协议,并在1839年秋天,宣布放弃安吉亚尔——斯凯莱西条约。英国也乐于看到这样的局面,因为英法在土耳其埃及冲突中的立场分歧很大,法国坚决要扶持穆罕穆德·阿里成为新苏丹,这也不符合英国的利益。1840年7月15日,英俄普奥四国签署了维护东方和平的四国伦敦协议,决定在直接干涉土埃冲突的基础上禁止一切军舰在土耳其非战时通过两海峡。这种形势下的法国进退两难,菲利普觉得法国并没有与四大国开战的实力。为表示和平,菲利普国王很快解除了好战的梯也尔总理的职务。1841年7月,五国签订伦敦两海峡协议,决定两海峡在和平时期禁止所有军舰通行。也结束了法国在欧洲外交的孤立状态。

从现在来看,尼古拉一世放弃1833年取得的所有优势是愚蠢的,短视的。他只想要孤立“革命”的法国,维持正统。沙皇放弃条约并没有使局面好转多少,甚至还加剧了大国在土耳其的竞争。但19世纪40年代,欧洲保持基本稳定,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功于尼古拉一世放弃安吉亚尔——斯凯莱西条约。沙皇牺牲的结果可以说是全欧洲的“胜利”,普鲁士赢得“统一”的世纪,奥地利防止解体以自保,法国加强了自己的经济实力,而英国又一次实现了“力量平衡”战略。我们可以从此事件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不要期望其他国家能够向着报答你,你今天做出牺牲,如果当时不要求回报,后面将无人理会你的好处.

四:狼烟四起,革命之火已成燎原之势——1848-1849年欧洲革命

1846年克拉科夫爆发起义,蔓延了前波兰的很大一片区域,那里有着俄奥普三国的共同利益。三宫廷团结起来以神圣同盟的名义镇压了起义。结果导致克拉科夫被奥地利吞并,但这个行为受到英法的反对因为克拉科夫是维也纳协议下的“自由市”,吞并它是在严重破坏维也纳协议。但在相互克制下,克拉科夫危机并没有造成很大的后果,五头政治表现出力量平衡,俄奥普被共同利益相连接,而英法坚决持“反对”立场。但他们在很多方面也有着分歧。法国担心孤立,不愿与英国决裂,并在奥地利寻找新盟友。而奥也与英法相互交流,减少自己对俄罗斯的依赖。维也纳体系在表面上得以维持下去

1848年2月,尼古拉一世得到了法国发生革命并推翻了路易·菲利普的消息。尼古拉一世对这位篡位者被没有任何的惋惜,但他深受法国革命刺激,认为这次革命是对维也纳体系的巨大挑战。至3月底,革命已波及了法国意外的意大利,普鲁士、奥地利等德意志国家。法国新外交大臣拉马津宣布法国的新外交政策:同德意志国家联盟,恢复波兰独立,解放意大利。这些完全破坏了维也纳体系的基础,尼古拉一世看着熊熊的革命烈火,想要利用神圣同盟的防护职能,成为普鲁士反对法国扩张和奥地利反对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的保护者。

但沙皇没有预料到的是梅特涅倒台了,他匆匆逃离了首都维也纳。德国威廉四世一看情况不妙,直接向革命者屈服了。他接受了革命者疏远俄罗斯的想法,以阿尔尼姆男爵为首的新政府要员也主张恢复波兰独立以反对俄罗斯。德皇开始利用革命想要收复一些德意志人为主的领土。1848年春,威廉四世想要占领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施泰因公国,但尼古拉一世不会无视反叛者反对正统君主的叛乱,他警告普鲁士如果不撤除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施泰因公国,俄国就会出兵,瑞典派出15000人支援丹麦,英国也在道义上表示支持俄罗斯,这使普鲁士不得不妥协。

另一边,多瑙河公国发生的叛乱更加凶险。骚乱一直蔓延到俄罗斯的比萨拉比亚和土耳其。这使尼古拉一世决定与苏丹联手平息革命。1849年俄土签订巴尔塔——利曼斯基协议,确定多瑙河公国自治权要受到土耳其的限制。俄土军队占领其土地,直至其完全稳定。很多人以为这是俄罗斯外交的严重失败,但我觉得这也有尼古拉一世外交政策的内部逻辑,他宁愿要稳定的正统的奥斯曼秩序,也不要不稳定的不可预见的民族革命。

而奥地利方面,1849年4月匈牙利人宣布罢黜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成立共和国。奥皇决定向沙皇求救,并赋予俄军在匈牙利境内完全自由的权力。这正中尼古拉一世下怀,因为匈牙利革命中有不少志于波兰解放的著名人物,如:维索茨基,扎莫伊斯基等等。匈牙利革命只会是波兰革命的前奏。1849年4月俄军进入加利西亚,并迅速地在8月结束了战斗。英国也认为奥地利的完整性是维持中欧稳定和均衡的决定性条件,只有完整的奥地利才能成为英国的强力帮手和对付俄罗斯的有力武器。

俄国经受住了1848-1849年危机,并提高了俄罗斯的声誉。在全欧洲陷入混乱局势下,让维也纳体系没有彻底瓦解,捍卫了维也纳条约。革命后国家关系也相对稳定了下来。

五:俄罗斯政策对维也纳体系下的“持久和平”局势的影响

从维也纳体系的目标:防止欧洲大战的效果来讲,这无疑是成功的。维也纳体系创建者们也没有想到这个体系能够保持的那么久,能够在较长的时间内维持住欧洲整体和平。在现在看来维也纳会议之后所形成的两个派系,一派是神圣同盟。一派是英法。他们内部之间和两派系之间的相互影响,共同保证了在谈判下缓解大国间的矛盾,防止出现破坏性的欧洲危机。维也纳体系也经受住了几次东方危机的考验,主要是俄英对保持现状远比发生矛盾要感兴趣的多。俄罗斯在此时的很多战争也多半有着协商的军事活动。事实证明,维也纳是具有足够稳定适应性的体系,保证了大国间的克制与平衡。人们也逐渐认识到这种普遍和平下的谈判所能得到的好处远比发动一场世界大战要多得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