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第11期《传习录》背后的故事主要围绕王阳明哲学思想的语录体著作展开,“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将引领观众亲临阳明先生学堂,走进《传习录》这部立志、立言之作,立德、立身之典,与三位读书人一起为大家解读“知行合一”思想的真谛。今日我看了这个视频,突然从这个“阳明先生”明白了一些。但是我目前不确定这个视频想要展示的“阳明先生”和我看到视频中的“阳明先生”是不是同一个,且和《传习录》里的“阳明先生”是不是同一个,因此,我加了双引号,仅仅是指我看到此视频中的“阳明先生”,以我看到此视频中的“阳明先生”,与自己一个反思对话。“可叹啊,可叹啊,我王守仁竟然也活成了这个样子?”著名的龙场悟道竟然是以这样一种问自己方式呈现,也就是向内求。不断地追问自己,不断地寻找答案。如果不是这种戏剧化的视频,我估计还不知道“龙场悟道”是怎么一回事。我在困境的时候问过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吗?追问过内心深处的自己吗?没有,只知道抱怨、流眼泪。“生于状元门第,少负天才之名,心慕圣贤之道,熟读兵法,练就武艺,为求有朝一日,能为国效力为民除害,以仁义施于人民,成就君子之名。岂料,遭奸党陷害,受廷杖之责,蒙牢狱之灾,投荒万里,九死一生。”生于边远山村,义务教育阶段名列前茅,湖南一师求学后,一心想做李镇西、窦桂梅、霍懋征等类似的名师,勤学基本功,苦练普通话,为求毕业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让家乡更多的农村孩子向我一样,通过“读书”考取公费师范生(或者其他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让我父母不后悔当年东躲西逃生下我。奈何,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没有遭奸党陷害,也受廷杖之责,更没有蒙牢狱之灾,投荒万里,九死一生等。但我也在工作岗位上遭遇了重大打击,加之新手妈妈的角色转换不及时,产后抑郁,让我的人生也遇到了第一个低谷期。“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孔子说,志于道,什么是道,道在哪里?如若孔圣在世,处于和我今日一样的境地,他会如何想?他会如何做?”这个时候“阳明先生”心中榜样人物都来和他对话了,在这一来二去的追问中,“阳明先生”的龙场悟道就此诞生。阅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霍懋征老师如何爱学生?窦桂梅老师怎么磨课?李镇西老师如何培养自己的呢?李镇西老师曾指出,改变“难教儿童”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让他阅读,阅读,不断地阅读。但是我每周花两节课在班上共读,学生期末考试的及格率和优秀率还是和学校同事有差距啊!我到底该如何组织学生阅读呢?我明明付出很多时间在班上,但是班风也始终不好。我明明也很认真去看教参上课,但课堂总是效果不佳。我明明自己很爱阅读,但总是写不出好文章。霍懋征老师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和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连在一起的。教育的前提是尊重。人皆有自尊心,处在成长期的学生的自尊心更是敏感与脆弱,更需要老师的悉心呵护。在此前提下,学生才会在一种健康、自由、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自觉学习。窦桂梅老师的在实践的过程中感悟到:课堂教学真是一门艺术,有领导、专家指导的公开课更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快车道。于是窦桂梅找到校长要求上公开课。当时工作了30多年的校长,从没有见过自己争取上公开课的教师。他告诉窦桂梅,要先在年级组内练练,然后再说。于是年级组的教研活动,窦桂梅都特别积极地参加。除了年级组内老师的帮助,窦桂梅三天两头请领导、专家听课,每一次接受领导评课她都郑重地把本子打开念道:“上节课里您告诉我有以下几条缺点,您看这节课我改了多少。第一条……第二条……”窦桂梅经常用录音机把自己的教学过程录下来回家细听,把发现的问题记在心里,争取在下堂课改进。李镇西老师在《自己培养自己》一书中,他也曾经不被理解,被人争议,但他不管,也不觉得委屈,因为他所做的一切不是为别人做的,而是他自己心甘情愿地选择。最后,当他做出成绩来了,认可他的人自然越来越多。所以关键是要让自己强大起来,幸福比优秀更重要,就这么简单。“不论身处何境,都坚守自己的志向,不为外物所扰。”我缺的是坚持爱心教育的信念,我缺公开课后的反刍,我还缺自我内心深处的坚定。遇见困难就躲;遇见不情愿的事不果断拒绝,反而抱怨;结果不如自己所愿,不会反思原因,不会向内求。从此以后,多读书,多反思自己,多解决问题,多鼓励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