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自己做事投入了很多热情但总是坚持不到最后?我来告诉你答案

 那由他_公众号 2023-07-27 发布于河南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



#云舒说事#第43篇原创



01

感慨


从2021年10月18日开始写公众号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一年多。

从当初立的flag来看,自己并没有完成当初既定的计划。

这期间我总有很多事要忙,比如忙于上班,忙于准备各种考试,忙于照顾小孩。

可我很想尽快在某一方面做出点什么成绩,可我发现这份期望就像攀登珠穆朗玛峰,极度艰难。



02

反思

经过反思,我发现当我投入一件事情时,我的状态是:废寝忘食、极度沉浸。每次,我几乎一整天都坐在电脑旁,一股神秘的力量使我根本不愿意离开那把椅子。

如果可以,我愿意几天几夜不离开。

当身体有点不舒服的时候,自己会选择简短的休息一下,然后又扎进去几个小时。

久而久之,我的身体所有细胞都在抗拒,腰椎病、颈椎病全部复发,我头晕目眩、气若游丝,一身病。

最后,我承认我都是靠意志力苦苦支撑。

我又开始评估,是自己的身体重要还是一些那些莫须有的梦想重要,当然是人间清醒:身体更重要。

于是,自己就会突然停下来,让自己好好休息一段时间,而这一停,再开始就会等好久好久。

科学上有一个解释,就叫本能脑和情绪脑这时候起了主导作用。因为这两种脑都喜欢让身体处于舒适区。

停下来的这段时间,当自己总是忙于一些琐事时,又逐渐变得焦虑,我认为这些时间都被白白浪费了。

我又开始在想,自己做出过那么多的努力,成效还是不大,是不是自己当初的方向是错误的?自己应该换个赛道吧。

于是又进行比较、选择,然后进入另外一个赛道。又是一头猛扎进去,学习、行动、沉迷、不可自拔。结果又跟第一次一样,身体完全承受不了。

本能脑、情绪脑都在抗拒,势单力薄的理智脑终究是敌不过,败下阵来。

我其实真不知道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所在。

尽管我知道,这是有点急功近利的表现,可怎样才是正确的努力之道,到底应该怎样才能一直保持耐心而不痛苦?



03

寻找答案

直到我看到了一本书:《认知觉醒》。

这本书,是我很早以前就放到书架的,总觉得是说教或者鸡汤,不想看,可是当我怀着好奇的心打开它时,我才发现,与它真是相见恨晚。

作者总结的观点,让埋藏在我心里的疑惑,好像瞬间就找到了答案。

原来自己对保持耐心的认知是肤浅的。

想做成一件事情,不能靠意志力苦苦支撑。

保持耐心应该是:当自己做一件事情时,让身体处于舒适区的边缘,刻意练习,进而慢慢进入拉伸区,而不是贸然就到困难区。

这样做会让自己受挫,任何事情都是不可能长久做下去。

作者在书中列举的他曾经经历过的一些劣习,根本就是我现在的样子。

比如:

他们有时也“勤奋”得出奇,疯狂提升自己的阅读量、践行“一万小时定律”,每天坚持做同一件事,但始终与成功无缘;

他们也会去读很多书、做很多事,并期望立即看到变化,急于求成。

遇到身体的瓶颈之时,还在承受痛苦、咬牙坚持、硬扛到底。

我相信,有很多朋友,一定也正遇到上述同样的问题:

他们做一件事的耐心不够,不能一直坚持;

他们想突破,所以刚开始的时候行动力特别强,恨不得一天都坐在电脑前,把自己累得半死,结果因为前期太猛,后期身体支撑不了,根本坚持不下来;

到最后事情做不好,就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意志力不够?陷入自我怀疑的漩涡。

其实错了。说白了,还是我们对自己太狠了。一口吃个大胖子的目标,根本不切实际。

我突然联想到,这就跟人力资源管理里,给员工制定绩效指标时一样,最重要的绩效指标制定原则之一就是:“够一够能碰得着。“

这样的目标能让员工认识到,这个目标是我努努力就能达成的,这样就是最好的。

原来所有的管理理念都能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相联结。



04

现在就改变

我用实践证明了,疯狂地去践行一万小时定律,对于我来说,根本不现实。

看了这本书后,我的心坦然了许多,有很多事情真的需要时间,需要磨炼。所谓快就是慢,慢就是快,就是这个意思。

复利效应有一个价值积累的普遍规律:前期增长会非常缓慢,但到达一个拐点时会飞速增长。

比如写作,通常5年到10年才会有一个重大的突破。

我再也不会因为自己的进步缓慢而沮丧,也不会因为别人成长迅速而焦虑。

认真输出,持续创造价值。放下包袱,坦然接纳自己。

不再与身体对抗,如果它受不了了,要好好与它沟通。

在舒适区边缘感受与困难作斗争的乐趣,让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强大力量帮助自己。然后进入拉伸区、困难区。

我相信,总有一天会遇见最想见到的自己。相信您也是。

希望我的分享能带给您收获,我们一起加油~



喜欢就下方“点赞”+“在看”鼓励一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