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焦虑是人的本性,《认知觉醒》才是有效改变的开始

 四地闲夫 2020-10-06

人到中年,格外焦虑。虽然在成长轨迹上大家都相差无几,无外乎念书-工作-结婚生子,可某天你突然惊讶地发现,身边有的朋友要么有了一定的权力,要么有了很强的个人能力,要么就是在某一方面有了不小的影响力。

而自己明明工作也做得非常投入,日子也过得很认真,能力也还可以,仿佛突然之间就沦为了他人的背景板。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这是因为,你的思维认知还在沉睡的时候,别人的大脑已经早早醒来绝尘而去了。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表面上看起来是智商、情商、运气、能力的差距,而根本上是认知水平的差距。

同是水中冰山,你看到的是水面上肉眼可见的部分,而有人却能“看”到水下深藏的那部分,其所潜藏的能力与威力甚至远远大于水面上那部分。

人到中年的周岭,在他36岁的时候因焦虑而不得不对自己做了一番灵魂拷问,自我觉知的力量让他对生活的态度从被动变主动。

他从脑科学开始,广泛涉猎,寻找个人成长的底层逻辑和规律,这不仅使他从迷茫中走了出来,还让他掌握了一套能够解决大多数人成长困惑的方法论,并且通过专栏读者案例做了进一步验证。

现在,他将这些放入了自己的新书《认知觉醒》中,其中不仅涵盖7大底层概念,以及关于成长的20个关键点,还给予处于焦虑与迷茫中的你清晰的成长路径

如果你非常缺乏耐心,急于求成,极度焦虑,缺少人生目标,那么恭喜你,你即将找到打开你成长新世界的钥匙,走出成长误区,走出长久以来低效勤奋的陷阱。

你焦虑,是因为你在某方面没有足够的能力支撑起自己的安全感。

可是很多人想要改变的时候才发现无从下手,这因为你没有找出焦虑的根源在哪里。

一、找出自己焦虑的根源所在

在直面焦虑的时候,可以借鉴作者的方法,仔细分析一下引发自己焦虑的原因,毕竟每个人焦虑的根源都是不一样的,唯有找准根源,才能对症下药。

焦虑的类型非常繁杂,但大概有如下几种:

1、完成焦虑,精力有限却贪多,导致自己的时间不够用,每一项工作都赶时间;

2、定位焦虑,在做某些事的基础阶段,却妄图一下子有好的成绩,不清楚自己的实力水平;

3、选择焦虑,分不清主次,太多选择导致犹豫不定;

4、环境焦虑,因为环境的限制,导致有些很想做的事情做不来,反而是不想做的事情却花费掉了自己很大时间和精力;

5、难度焦虑,真正能够让人成长的东西,都是有些难度的,必得啃下来才有进步,可这个过程中的艰难,让急于求成的心更加痛苦;

你是哪一种呢?

焦虑,看起来好像都是人的主观问题,而实质上却是人的天性所致。

因为人有“三重脑”,除了有掌管本能的本能脑和掌管情绪的情绪脑之外,还有主管理性和认知的理性脑。但因本能脑和情绪脑的进化很早,而且所拥有的的神经元占据人脑80%,运行速度也甩理智脑十万八千里,所以人类常常会被本能和情绪驱使去做一些短视又“趋利避害”的决策:

明明理智告诉你吃多了甜食会发胖,本能和情绪却让你继续吃下一口;

明明知道读书会提升自我,本能和情绪却告诉你这个过程很累,你便放弃了;

明明知道刷抖音很浪费时间,可本能和情绪告 诉你这个行为很爽,所以你又打开了手机

......

结果呢,躺在舒适区不出去,生生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装睡的人。

二、如何摆脱焦虑?唯有学习成长。

为什么有的人就能够控制住自己呢?因为他们通过学习成长让理性驱使本能和情绪:

克制欲望,不贪多;面对现实,看清自己的真实水平和能力;要事优先,想办法制作自己最重要的事情;接受环境,在局限中做力所能及之事;直面核心,狠狠逼一把让自己去努力。

可是,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你没有掌握学习成长背后的逻辑,所以看不清自己现在的位置,也看不见在前方等待你的甜美果实,你感受到的只是当下的孤独和艰难,也只愿意沉沦在当下的舒适圈里,根本没有强大的意志力去坚持。

但是,在周岭这本《认知觉醒》中,就给出了学习和成长背后的逻辑和规律

1、复利曲线

做一件事情的价值累积是个过程,它前期的发展特别缓慢,但积累达到一个拐点后就会飞速增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量变才能达成质变。其核心是必须正增长,还要坚持很长时间。

这和马云推崇的荷花定律如出一辙,荷花池中第一天荷花开得很少,后边每一天开放的速度都是前一天的两倍,直到第29天荷花才能开到一半,第30天,荷花才能开满整个池塘。

最后一天的成果,居然等于前29天的总和。这是一个累积和跃迁的过程,过程很辛苦,结果却很美。

但是我们很多人在前期向上累积的时候,因为太辛苦,而且看不到前方的曙光就放弃了。

2、舒适边缘区

想要摆脱当下焦虑的现状,必须跳出舒适区,可是很多人一蹦三尺远,跳进一个完全陌生又困难重重的境况中,导致信心和意志力很快就被困难所击溃了。

这又是哪里出了问题?

这是因为,一个人能力的成长,是有一个普遍的法则,它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

人最佳的学习区域是在拉伸区,也就是舒适区边缘,既不是太难,也不是太容易,既有挑战又容易获得成就感。

舒适区因为太安逸,容易让人失去斗志;直接跳入困难区又容易使人因为畏惧而逃避。

比如跑步,现在你现在每半小时能跑5公里,想要突破自己,最好的方法是逐渐递增,第2天增加5分钟,第3天再试着5分钟,如此坚持半个月,你会发现自己能够轻松跑45分钟,而如果你一下子突然从半小时增加到45分钟,不说意志力行不行,光体力都够呛的。

这无论是跑步,或者是读书,还是学英语,都应该坚持一个原则:梳理那些会做但特别容易错,或者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内容。

3、成长权重比

《异类》一书里,格拉德威尔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但是很多人却掉进了1万小时定律的“陷阱”,以为只要为一件事努力1万小时,就一定能够出成绩,可很到头却发现,现状依然没有改善,只是浪费了时间白忙活一场而已。

为什么呢?因为你做的是无效努力。一万小时定律是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的:刻意练习+跳出舒适区+及时反馈

这个刻意练习,它并非简单地表面形式的重复,要在每一次的行动上有深入的思考。对于学习而言,学习后的思考,思考后的行动,行动后的成长改变更为重要。

这便是成长过程需要掌握的一个微观规律:成长权重比

即: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

在扩展能力边界的过程中,在练习的基础上有新思考和的收获,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这样不断的积累,从而达到真正的质变。

不然,当别人已经发明出了漏斗了,你还是那个拿着铜钱提溜个油壶的卖油翁而已。

4 、学习的平台期

学习的进展和时间的关系并不是正向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出波浪式上升,几乎所有的学习进程都是这样,初期学习进步很快,然后会进入缓慢期,再进入平台期。

在这个平台期,我们的努力看起来似乎毫无用处,学习也毫无进步,可这仅仅是个假象。你需要做的就是继续努力,到达某一个节点之后,就会出现厚积薄发的快速成长。

当我们清楚了这个规律,在看到别人的成长,而自己的努力进步缓慢的时候,就不再那么焦虑。因为长远价值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也是我们重大的动力。

对自己有了清醒的认识,了解学习成长中的规律和逻辑,有助于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找到更加科学合理的路径,少走弯路,避免焦躁的心态。可是,仅仅这些还不够,行动力想要获得成效,需要巨大的意志力做支撑。

三、如何才能让我们有强大的耐心呢?

1、面对天性,坦然接受

人类大脑构造,注定了人生性懒惰,好逸恶劳。本能脑和情绪脑的的强大,也注定了人与本性对抗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但是,知道了它们运行的逻辑和原理,我们也就知道硬碰硬是不可取的。唯有先妥协,然后潜移默化一点一点做改变,不断的和真实的自己对话,才能有可能做出改变。

2、面对诱惑,学会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

小孩子吃药的时候,直接给他一颗很苦的药丸,它们肯定会吐出来。但是喂给它们一颗糖衣包裹的药片,让他们吞进去就容易多了。

人天性怕苦爱甜,越舒适越容易沉迷,你要一下子断绝享受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可以改变方式,以另一种更高级的,完成重要任务后的成就感来替代享乐的快感。

3、改变视角,赋予行动意义

在本能脑和情绪脑掌控我们生活学习习惯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沦为享乐主义。可是如果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一下我们的理性脑,多维度思考问题,从全局出发,就能很快的发现自己当下的状态:

自己的定位什么?自己发展的到哪个阶段了?你还有多大上升空间?你的目标是什么?你距离他还有多远?你如何才能加快步伐?

在明确了这些问题之后,每一步行动似乎都有了现实意义,加上一点一点的努力,当你收获越来越多,实力越来越强甚至能够占据一定优势的时候,焦虑自然就会消失了。


畅销书《反本能》作者卫兰说,熟悉机械原理的人,在面对机械故障,处理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类似地,了解思维逻辑的人在面对迷茫,焦虑和拖延时,也可以很好地应付。

而《认知觉醒》这本书,正是从人脑构造的底层逻辑出发,教你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认识和发现成长中的规律,从而更加从容的应对各种成长问题。

尤其是在人面对焦虑的时候,唯有从认知上做出改变,才能更加科学合理地找出对策。

在理性工具加持下,主动调动多维思考的能力,让自己更准确的定位自己所处的阶段和位置,更科学地“丈量出”自己和目标的距离,从而更高效地通过学习来使自己更好的成长,走出焦虑。

继续阅读(剩余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