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塔塔线上阅读第十九期 | 陶渊明及其它

 塔中之塔 2023-07-27 发布于四川

【明】王仲玉《陶渊明像》


归真返璞,不是回到原来的地方。六岁的陶渊明和六十岁的陶渊明,不是一回事。没作过曲的莫扎特和写了四十一部交响乐的莫扎特,不是一回事。

金刚钻的前身是碳素,中国人叫石墨。经过亿万年的压磨,形成金刚钻,看起来好像归真返璞。前面所说的那个过程,就是——起始有了智慧,智慧又有了深度,然后变得俏皮,事事以幽默的态度处之,在无数次的谈笑间,你成熟了——这个过程,就像碳素受强力高压一样,金刚钻呢,就是陶渊明、莫扎特。

——木心《文学回忆录》

   

塔塔线上阅读第十九期【时间轴】


00:17 主持人雨佳开场

01:30 Belle·Part 01

04:06 心荷·Part 02

07:05 Mandy·Part 03

09:26 施雨·Part 04

11:52 玲玲·Part 05

14:12 秋心·Part 06

16:28 翩鸿·Part 07

19:10 肥卷麻麻·Part 08

22:20  秋心·Part 09

24:12 嘉宾龙韵分享

34:04 雨佳总结

36:30 BGMMiroirs - III. Une barque sur l'océan

嘉宾分享实录
       

龙韵                    

木心读者

九零后程序员

第十九讲 陶渊明及其他

木心在这一讲的最后说他和陶渊明有一样相通,喜欢写风。

我很喜欢他的一组诗,叫海风。

其中的第一首,里面有几句是这样的:

海风所说的

别的风都说不好

说得好的是海风

我要说的,海风代说了

我读过不少文学天才的作品,其中我特别钟意的人,其实数来数去就那几个,或者十来个。

他们的作品,有一种无可替代感,就是读了就有一种感觉:

某种东西他替我说出来了,也只能是他能这样地说出来。

Ⅰ 艺术家的层次

这一讲的题目虽然叫「陶渊明及其他」,但木心谈到了许多艺术家。

他说一个艺术家要具备头脑、心肠、才华。

然后他用这样的观点来审视许多艺术家,而且是非常直接地给出自己的判断。

更有意思的是他说这三者之间的比例的不均衡正导致了每个艺术家的不同风格。

而我记得他有说过,这三个属性只有耶稣是三者兼备且平衡的,所以艺术家是分散的耶稣,耶稣是集中的艺术家。

但这一讲不是讲耶稣,我们之前已经讲过很多了。

我想还是从艺术家的层次的角度谈一谈我对此论的看法。

我想提出来的并不是自己的对各种艺术家的看法,而是一个比较哲学的问题。

就是如果我们有各个艺术领域的天才,一流的天才,那二流三流乃至平庸的艺术家,他们对艺术的演变有多少存在的意义呢?

首先,我想说的一个前提是,自然科学,譬如物理、化学、数学之类的领域,在我看来二三流的研究者存在的意义是相对重要的,因为自然科学是一个具有「累积性质」的领域。

譬如牛顿发现总结出来的物质世界里的基础力学定律后,此后的二流三流的物理学家真的可以踩他的肩膀上,继续发展研究出更精确成熟的物理理论。

但在哲学领域,我相信在世界范围内的哲学家里,恐怕很难达成共识说,20世纪的最有名望的哲学家之一罗素,他的理论一定比几千年前的苏格拉底、柏拉图更具说服力。

文学上的例子就更多,譬如十九二十世纪到现在,我相信在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上、对人类的生命质感、社会生活把控的深刻度。

没有任何一个小说家能超过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的俄国文学黄金时代的艺术家。

我相信在绘画,雕刻等等其他艺术领域恐怕也是如此,希腊雕刻后几千年没有任何雕刻能赶上希腊。

从这样的论证中,我无非就是说明一件事,就是在艺术人文领域,恐怕不是一个有累积性质的领域。

我的意思也绝不是想说在艺术人文领域就是一个完全无律可循,前人的成果对后人的创造没有任何基石作用。

但相对于自然科学这种天然具有累积属性的领域,艺术领域里的人是选择性继承,并且是选择性破坏与创造的。

譬如在物理学上,不会有人说我今天就要用一辈子挑战牛顿的力学定律,或许有,也是极少的,因为它是一个可以被反复证明有效的东西。

而在哲学上,尼采说的人应该有悲剧精神,上帝已死等等。

后世有无数的哲学家都与之辩难,但就我看,尼采之后,几乎没有他这样尺寸的哲学家了,不管是服膺还是反对他的人。

而我这样拿尼采举例子,其实是想说,在艺术的世界,不太具有硬性的累积性质,它是破而后立的一个过程,至少对最顶级的艺术家来说是这样

尼采就是这样典型的一个艺术家。

木心在这一讲说艺术家是仅次于上帝的人,尼采就是这样一个人,而且他是一个止不住要做「上帝」的人,所以他「暗中嫉妒耶稣」。

另外还有一个现象,也是我刚才这个意思的隐喻,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

就是在人文艺术领域,许多艺术家交往,互相打探,几乎最后就是归结到各自喜欢哪些艺术家。

比如你是黑格尔,还是叔本华,是自由意志,还是权利意志,还是其他。

但在自然科学里,科学家互相交往是很少这样定位的。

不会有人说我是爱因斯坦派,你是麦克斯韦派。

什么呢,其实说白了,艺术家享受的就是创造的快感,也就是上帝的快感,有的规模大,有的规模小。

而一流的艺术家,就是对人类影响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那一批人。

Ⅱ 饭与菜

而木心说「能够欣赏崇高伟大的作品,自己就崇高伟大。」是不是只能一流的天才才能受一流的天才所影响呢。

我觉得是也不是,这是一个长期和短期的过程。

刚开始的时候,重点在是「能够欣赏」。

美学、艺术、文学之类的,其实本质上都是审美在起作用,而审美就是「规训」出来的。

然而最后一个人到底能走到什么地步,被规训,或自我规训到什么程度,可能就是一个人的天赋和性格的问题了。

所以能出一个天才确实不容易,土壤、阳光、雨露缺一不可。

而回到这一讲的后半部分,就是另一个大天才。

木心说的中国文学塔外的散步者,陶渊明。

如果大家去过木心的纪念馆,就会看到「平畴远风,良苗怀新」的匾额。木心非常喜欢陶渊明的这两句诗。

陶渊明的文字真正做到了返璞归真。

木心有说过,很奇怪,古文几乎篇篇可读,今文可能只有鲁迅能做到。

我的一个比喻是饭和菜的关系,就是对于一道菜,大家很容易吃腻,但不会说吃腻饭了,如果在西方么就是面包。

这种调弄文字的功夫,在中文写作里,几乎已经失传了。

陶渊明的文字就是玲珑剔透的粗饭,非常好嚼,饱腹但又不会消化不良。

相比之下,我看过的一些当代的中文作家,一些相对他们自己,比较成熟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一个过程:

刚开始的文字,都会急于证明自己会写文章,写的好的地方很有生命力,写的不好的地方又会用力过猛,幼稚感就出来了。

而逐渐逐渐,他们就会试着开始想要返璞归真,想要在稳定中找发力点。

返璞归真是一个过程,但不是出去了又回到原地,而是回到一种自然的状态。

譬如我刚刚分享海风,用字都非常朴素克制,但一看就绝不是一个天真朴素的孩子写的。

而现在的文章,至少在我能看到的一些所谓严肃写作的篇幅里,很少有人做到饭菜均衡的

多数人都想做一道好菜,吃起来几乎都是太油太咸了,原因诸多,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他们不太懂得什么该写出来,什么不该写出来,就一股脑儿地吐给读者。

而在之外有叫孙木心的人,他却说:

当别人不理解你的时候,你自己不要说出来。


附录:线上阅读名单

19讲

陶渊明及其它

一九九零年二月四日 
——选自木心《文学回忆录》 

主持:雨佳


Part 01 Belle


Part 02 心荷


Part 03 Mandy



Part 04 施雨


Part 05 玲玲



Part 06 秋心



Part 07 翩鸿


Part 08 肥卷麻麻

Part 09 秋心

【链接】
【塔中之塔】播客第四期 | 木心遗稿:彼岸的文学
【塔中之塔】播客第二期 | 塞尔达:荒野之息 - 自由の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