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郝现军大夫读书笔记【184】

 大爱无疆寻易堂 2023-07-27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医人异事:最近翻看曾祖和祖父留下的医学笔记,有一本是专门记载他们亲身经历过的灵异之事,留给子孙作参考。如果说这个世界上真的有鬼神,恐怕中医大夫是最能接近到鬼神的职业之一了。古代的“医”字,有一种写法下半部分就是“巫”。西方医学没有普及的时候,一个垂危的人,在半阴半阳之际、半生半死之间,是需要德高望重、医术高明的大夫来判断生死存亡的。如果大夫在一番诊察之后,摇摇头叹口气,说“不用开方了”,意思就是此人必死无疑了。如果大夫试过脉之后,写张方子说“不妨试试看”,就是还有救活的可能。对生死情境已经司空见惯,恐怕对生与死的体验也会比别人多几番。这样的大夫每村每县都会有一两个,而我的祖父恰巧是他们中的一个。(1)鬼门贺:鬼门十三针是针灸术里最特别的一种,因为一般的针灸术都是用来治人,而这一种却是用来治鬼的。这套针法在中医里面常用来治疗癫狂症,大概是西医讲的精神病一类。中医认为,这样的病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鬼魅妖物附身导致的。据说发明这套针法的是孙真人。在北通州有一位姓贺的医生,和我曾祖父相识。他们家是数代传承的鬼门针法,并且精通厌镇的法术,治疗癫狂类疾病百治百效。到我曾祖的朋友已经是第五代传人,他生性狂傲古怪,自恃掌握了诛杀鬼神的技巧,对灵异之事无所忌惮。每次到病人家应诊的时候,指着病人的鼻子高声叫骂一通,本来胡言乱语狂躁不安的人立刻被他骂的低头不语,此时他拿出银针按照十三鬼门扎下去,病人昏睡半日,起床的时候就好了。按照规矩,事情是不能做的这么绝的,鬼门要一门一门的慢慢往下扎,鬼被逼的受不了的时候,就会哀告针师,此时针师问清孽债前缘,在人鬼之间做个和事老,病家给鬼道做些功德帮助它们早早超生就是了。可是这个贺先生偏不信邪,他觉得人鬼应该互不干涉,既然鬼附身害人,就一定要赶尽杀绝,以免日后再次为祸。有道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一次贺先生遇见一位厉害的主儿。有一位女病人,27岁,狂躁严重。犯起病来爬到屋顶上拜月亮,或者生撕活鸡吃,或者一丝不挂的往门外跑,一点也不知羞耻,且力大无穷,发病时要三四壮汉才能制服,家人为了此事也曾找过喇嘛念经、道士做法,毫无用处,听人传说贺先生医术高明,所以请来医治。贺先生见了病人按惯例先是一通大骂,病人毫不理会,后来竟然和他对骂起来。只得让家丁先把病人按压住,然后贺先生强行针刺。每刺进一针,病人都要撕心裂肺的高声喊叫,然后笑骂贺先生。到第十三门鬼封穴的时候,那个东西高声说:“你今天非要置我于死地,坏我的道行,我不会放过你,我诅咒以后你的子孙中每代必出一个痴呆疯癫之人。”贺先生冷笑一声,并不以为是,朝病人舌头一针刺下去,把那个东西了断了。当时贺夫人已经身怀有孕,半年之后诞下麟儿,无恙。贺先生讪笑那个妖怪太自作张狂。二年之后又生一子,三岁后发现是痴呆疯癫,多方名医诊断是内因所致,久治不效。以后所生儿女无恙。我祖父在记录这件事情的时候,已经见到第四代人,确实是每代都会出现一个这样的人。贺先生治病救人,也算是顺应天道,积德行善,为什么会遭到这样的不幸呢?可能是对鬼神太过刻薄,滥杀无辜才会这样吧。佛说众生平等,不论高贵、低贱,都应该抱有宽恕仁爱之心来对待,道路才会昌盛持久。注:鬼门十三针唯有台湾已故针灸大师孙培荣用过治疗精神病,该师崇尚古法,近不见人用。(2)太素脉:脉搏的跳动的细微变化,是中医师判断病患身体状况的主要依据,精通脉法的医师,摸一会儿脉,能把你身体所有的疾病和不适一一说出,有些甚至是特别细微的、连患者自身都不太注意的情况也不会遗漏。但要学会这样的脉法,首先自己要是绝顶聪明的人,其次要有名师指点,然后通过N年的实践和磨练,摸过数以万计的脉象后,才能获得。中医界真的懂得脉法的人里面,一千人里未必能有一个修炼到这个境界。太素脉是跟命运有关的。太素脉法是一种通过脉搏跳动来判定人生吉凶祸福的方法,可以归入相法一类,早在汉代甚至更早就已经有所流传,明代青城山人张太素,加以归纳总结,整理出一本《太素脉秘诀》流布世间,所以后来就管这种相法叫太素脉法了。曾祖父民国初年在沪上坐诊的时候,有一人在街市上以太素脉法为人评断吉凶祸福,每次收银洋五角,非常灵验,有很多知名人士也要找他去看。因为也算半个业内人士,曾祖不太相信凭借脉法就可以不算命运的说法。当时药店有个伙计天生脉象奇特,曾祖父就差遣他去卜算,伙计回来后汇报卜算结果说:日后当享千户之禄。大家都觉得好笑,一个药店的伙计,怎么可能会当大官。曾祖也付之一笑,以为此人不过是收取银钱,说些奉承话罢了。数年后倭寇乱华,此人从戎抗日。因战功卓著,屡屡提升,后在江苏某县任县长之职,所辖千户有余。另外一则是曾祖父听说,当时有一人问卜,先生说他命中不该有子,即使生下男孩七岁之前必定夭亡。此人太太生三子二女,前两子都是三四岁间夭折,女儿无恙,第三子现已十岁,健康活泼。于是嘲笑先生卜算不准。先生沉默不语,退回卦金。数年后此人家中东窗事发,才知道第三子是太太与下人私通所生。于是众人愈加佩服那个算命先生的算数。看来世间有好多技能不是依靠我们的臆度就能够了解,不必因为自身狭窄的知见就轻易地否定别人。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13)祝由十三科:鬼门十三针,祝由十三科,十三总是和奇奇怪怪的事情联系在一起。中国传统里的基础计数单位最大就是到十二,是地支数。然后其他数的都是从基础数上翻倍得来的。可能十三真的就是代表一些色相之外的东西了。医学治疗有分很多科目,内、外、妇、儿之类,这样一直排下去,一共有十二种,都是普通的治疗手段和治疗项目。到第十三个就是祝由科,这一科能治各种大病小病、疑难杂症,象什么止嗝,止血,鱼刺卡喉,腰腿疼痛,半身不遂,精神病,癌症,不一而足。治疗方式以符咒为主,有时会稍微用一些简单的草药作为辅助。有人说这是迷信,有人说是气功治病,还有人说真的是与鬼神有感通。我确实见过这种方法治愈的病例。据说咒术师在学习祝由术之前,要发很毒的誓-比如宁肯断子绝孙莫要符咒不灵之类的话。另外还有一种戒--要终身不吃某种东西。然后还要通过很繁琐的修炼程序,才能为人治病。这大概是咒师念力的作用吧,有时候人的念力是非常强大的,一切唯心造。我曾祖父看过一个病人,噎膈症,相当于食道癌。看诊的时候情况已经很糟糕了,滴水难进,喝水都喝不下去,还怎么吃药呢?曾祖父婉言拒绝了,让他回家“好好休养”,其实就是等死了。半年之后,曾祖父竟然在街市上又看到这个人,而且比以前白胖许多,气色也好不少。开始曾祖父还以为眼花或是看到鬼,上前一问才知道的确是这个人。于是问他是怎么好的:家人带他来我家看过病之后,很失望,只能让这个人卧床等死。过了几天,有个摇铃医路过他们家。病人一听到铃铛响,就知道郎中来了。把这个郎中请到他们家的时候,病人已经奄奄一息了。郎中让他们赶紧找一只白毛公狗回来。白毛公狗找到后,郎中取了一点狗血,画了一道符,烧成灰之后给狗灌了半碗,另外的半碗让病人家属用小勺给病人灌下去。说也奇怪,本来滴水难进的病人,吞了一两勺的符水,喉中的梗塞竟然打开一点缝隙,半碗符水慢慢全都吞咽下去。然后又让病人家属给煮米汤给喂下一些。郎中在病人家住了八天,给病人和狗吃了八次符水,这个病人就能吞咽流质食物了。治到这个程度,郎中说不必再吞符水了,留了一个方子,让他坚持服用半年就会好。临走之前特别交代一定要看好照顾好那只狗,不要让它乱跑,要让它吃饱喝足。郎中走后,那个病人认真的吃药,照顾狗。可是到第三个月的时候,那个狗却得病了,不吃东西,迅速消瘦,没过多久就死掉了。那病人只能惴惴不安的吃药,身体倒没出现什么特别的变化,反而一日见好一日。我曾祖说,那个郎中用的是祝由之术,他把人的病转移到了狗身上,救了这个病人一命。再说一个我经历的:有年夏天去朋友家玩,他们家住在湖边,天天打得到鲜鱼吃。湖鱼不比海鱼刺又多又碎。小刺卡住了没什么关系,咳几下,或拿饭压一压就没事了。可是有次我让大鱼刺给卡了,扎的挺深,呼天抢地的难受,试了好多办法都不行,最后决定去医院取出来。在去乘车的路上,遇见同学的一个远房亲戚,四五十岁一大叔,问我们慌里慌张干么去啊?同学说鱼刺扎嗓子了,咳不出来,去医院夹出来。大叔说:不用,我给你拔出来。同学不太信他,我想能不麻烦去医院,大叔会拔就让他帮帮忙,省的麻烦了,也不是什么大事。大叔拉我们到卖冰棍儿的小卖店,问老板要了一碗茶水。从怀里掏出烟卷包,撕了一块包装纸,沾着口水在上面画了一阵,烧成灰兑进茶水里让我喝下去。我看的那个恶心...但又不好拒绝,一想反正也燃烧过,消毒了,忍着喝下去。喝完大叔让我咳咳看,我用力咳了几声,嘿,鱼刺就真咳出来了。另外一则,我读大学时,一个同学足发背,脚背化脓红肿,像馒头似的,痛的不敢走路。因为都是医学生,就自己照着书,吃药、针灸,但总也好不利索。有次放假回家,他天天往脚背上贴东西,起初我们以为是膏药之类的,后来才知道是符。说是当地一个道士给的,让一天贴一张,还念个什么咒,不用吃药针灸。他也老实,回来就照着做,贴了十天,彻底好了。注:《祝由十三科》开篇并没有说学此术要发很毒的誓,而是说学此术者不能贪人钱财,否则法术必定无效。


      饮食是文化:饮食就是吃饭,或者说连吃带喝,混个肚儿圆。吃是人的基本功,吸允是天生就有的,有经验的婆婆总是对新生儿在吃奶前拿手指放在他们嘴边,看看孩子吸允能力怎样。有了这个好本领,就会大口的吃饭,吃饱了肚子将来能有力气干活。饮食满足了人体的基本需求之后,就有了美食的说法。饱是吃出来的,美则是品出来的。每个人都有对食物的感受,慢慢的品尝是人生极大的乐趣,享尽上苍恩赐的美味,会觉得活着真好。有无数的文人是好吃之徒,不过他们吃的讲究,吃的有文化,他们会把自己的感受用文字写出来,让人看了文字后也还是一种享受。美食造就美文,是作家们的本事,能享受美文也是一件好事。文人不光能写美文,还会讲故事,编剧本,拍电影,把他们对美食的理解与感受用文化、文艺的方式表现出来。中国是一个讲究吃的国家,文人很多都爱吃,会吃,吃的很精,而且善于谈吃。饮食文化不单单是文人才有,大量的饮食文化还在民间。如果你说自己对饮食没有讲究,也不懂什么文化,只是一味饿的时候才吃,与文化根本不沾边。那也不对,饮食习惯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体现。饮食习惯的形成受地域的、民族的、宗教的、个体的等多种因素影响,单独研究就是一个大课题,一门学问。比如从地域、民族方面讲,中国传统膳食结构的特点:主食谷物为主;副食为新鲜天然食品;不作精细加工;烹调大多使用素油;糖用量很少。日本人的食物结构以鱼、贝类为主,却排斥肉食。西方人通常更喜欢面包、奶酪,所以有本书叫谁动了我的奶酪,如果要中国人来写,可能就叫做谁砸了我的饭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饮食习惯不一样,各个民族都要尊重自己的传统饮食习惯。中国的传统饮食习惯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吃不上大鱼大肉才把谷物作为主食,要说传统,中国最有优势,在很多历史时期乃至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是高于其他国家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灿烂辉煌的,中国人的吃饭也很讲究,所以对中国传统膳食结构要研究并发扬光大。西方的饮食习惯我们可以欣赏,好吃的可以拿来尝尝,但人种、文化、地域等因素决定着我们还是尊重自己的传统饮食习惯,对洋快餐还是少吃点。据说西方人有一个很时髦的消费方式,那就是买药片吃,那个药片可不是用来治病的,而是食物补充剂,是从现代医学理论出发,提取蔬菜、水果的某些成分做成的。原本以为那是科技发达的结果,其实是饮食习惯不合理,欧美各国蔬菜摄入较低的一种补救措施。再说咱们的饮食习惯西方人也不一定适应,人家也会尝尝鲜,有选择的吃几口。当然时代变了,流通多了,习惯也在变,这也是一种潮流,到将来的将来也有人来当传统来研究。但是,变化要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而不是胡乱的海吃海喝。最能决定饮食习惯的是你的自身的因素,或许是综合因素。比如以你的基因、性格决定着你的饮食喜好,这就是文化,与你的文化修养有关。

巧用施今墨对药治梅核气:桔梗、枳壳、薤白、杏仁,四味常配伍应用,治胸膈满闷,痰气不畅。女,因与朋友发生囗角,自觉胸满不舒,始则咽喉有痰难咯,继而如食物滞留在咽部,并伴声音嘶哑。舌苔稍腻,脉弦。辨证为气郁痰结,处方:桔梗12克,杏仁9克,枳壳10克,薤白9克,香附9克,半夏12克,旋覆花9克。三付痊愈。梅核气,后世多谓由于情绪不畅,肝郁乘脾,痰浊内生,痰气交阻于咽而成。治疗多宗张仲景《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此证与肺气不无关系。痰结较久,可加生牡蛎、海浮石等消痰散结。舌赤苔黄腻,证属痰热者,可加黄芩、川贝等清热化痰。

      草医:在草医的眼里,一株草是一味药,一坡的草是一坡的药。草医在杏林中的地位很低,但常有一味单方气死良医的轶事。他们亲近土地,对自己生活的地方长着什么药了如指掌,比如屋顶杉皮上长的石苇,溪流边的旱莲草,路边的车前草,田埂上的半边莲,高山上的七叶一枝花等等;跟人说起来像在说菜园子里的萝卜白菜豆角茄子,什么时候出苗,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结果,什么时候采摘最佳,滔滔不绝,如数家珍。甚至夜里碰到急诊的病人,提灯出门,在房前屋后转一圈,就把所需的鲜药摸回来了。这种摸药的神奇,与草医平常出门时的细心留意分不开,是草医所说的“谋药”,即平常观察到某地有某种药,一到用时马上就能找到。我们村里,原来也有个草医,六七十岁,是一个孤寡老头子。他嗜酒,一日三餐总斟杯小酒,添一碗凉飕飕的菜兀自地蹲在板凳上喝。他的祖父在清朝是一个杏林名家,医学传到他手上仅剩几口草药了。他似乎善治妇科慢性病,嚼一大口黏稠的绿汁碎叶,敷在女人的小腹上,马上暖暖的,如丝丝炭火热,缓缓地温熨着直达病所。他是不讲究报酬的,求诊者知其好酒,就都带壶酒去。在村里,大伙找他不难,下雨天多在屋里睡,倘若天晴,他则躺在那张烂竹椅上晒太阳。求诊的人喊他一句,他的眼睛倏地睁开了,瞟着桌子上的酒,不急也不慌,说:“拿么子酒哩!草药又不值钱,来就是了。”然后又说:“既然拿来了,就喝两口。”他那几口草药治好了不少人,也赚了不少好酒。在他陈旧破烂的三只脚的柜子上,横七竖八放了若干个酒瓶子。我有次去他家,他在旁防贼一样盯着我,说“别乱翻,这是我治好的医案。”我听了“嗤”的一声笑了,心想馋酒也就罢了,还要巧立个名目。我顺手拿出一个瓶子,考他,他想都没想,随口道:“某,女,1998年某月某日入诊,发病三年,经前痛胀,经血黑而有块,夜口干舌燥,时有尿赤”我惊得目瞪口呆。那时我才二十岁,在镇上的一条街上行医,常有患者提起他,便对他的草药有所耳闻。这次拜访,第一次见识他特殊的医案,足可觑其治病的认真与用心。我暗暗唏嘘一番,虚心地说“要人背背篓(收徒弟)吗?我闲散得身子没劲了,想去山里转一转。”他看着我哈哈大笑。我狡黠地瞄了瞄他。许久,他大手终于一挥,像放下一百斤重的担子,说“带到土里也可惜,姑且就教给你吧。”我们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进山。我跟在他身后,他边走边说“当阳坡地祛风多,利水草药去水沟”他还说了很多,简单的顺口溜一串串,把草药的习性精准地概括、描绘了出来,也让我记住了一些草药的药性特征。那一次我们攀爬了七八座高峰,蹚过几条清澈的小溪。他休息时,不时从衣兜里摸出一瓶酒,然后仰头,咕噜咕噜吞几口。走到一座山的坳口,有一棵古老遒劲的大树下,他指着树上寄生的一种盘曲如花的藤,说“这药止血”我爬上去摘下一蔸,藤身细而黑褐,叶当面有绒毛,背面呈红斑,肉粗,一嚼,一嘴的生涩,汁水绿稠稠的。我问“它没有根啊?”他笑了笑说“这是一种鸟吃了籽,屙在树上生的。寄生于此树的粗干,沐日月星辰,饮晓风夜露,有点仙风道骨的意思了”哦,原来药也修行啊,难怪如此慈眉善目,普度众生。我似乎在听一个流传了很久的神话,勾起了我无穷的兴趣和求知欲。天色慢慢地淡了,我和他行走于浅沟深壑,觉得土地馈赠给人的草药太丰富了,而中药房里的四百味显然太少了,那抽屉里的草木金石之药,只是这未知的或未纳入的草药中的一小部分。以后的日子,我一有空就去找他,渐渐地认识了不少草药。有一次,他躺在那张烂椅子上说“草医不值价,用鲜草鲜叶治病,在乡村容易找,也不好收钱。草医忙,忙的是人情世故,是邻里之间的携扶。识天地之药,治人间之病,找延寿之方。可惜,草医的经验没人学,濒临失传了。”他指着土坪边培育的一株草药,说“牛苦胆,治肿瘤,散结活瘀,清火败毒,现在山上极其稀少了,很难找到”他担心草医消失的时候,一些珍贵的草药也随之消失。这种因果或许不会存在,或许真实存在,他的忐忑和恐慌,犹如那株牛苦胆一样苦恼。在天地人这个整体中,阴阳调和、和谐相处,早已于药典里相传。一种药俨然是一个人,通了灵性的。故乡的草医,是一味平凡的草药,在田野山冈捣鼓着七经八脉的仁爱,也感触了五色五味的生命。

      赵炳南治脂溢性脱发的经验:脂溢性脱发常见于青壮年男子,可以表现为头皮油腻,如涂膏脂,或头皮多屑,有明显瘙痒,日久则前额及头顶部头发稀疏变细,以致脱落秃顶。用透骨草外洗止痒祛脂作用特别明显。本病系湿热内蕴,外受风邪,湿热上蒸巅顶,蕴于肌肤,毛发失于荣养而致,称为湿热型。另外也可表现为头皮多屑呈糠秕状,头发干燥而无光泽,痒若虫行,前额两侧及头顶部头发稀疏而细,系因血虚风燥,发失濡养而致,称为血燥型。对湿热型者健脾祛湿,疏风健发,方用祛湿健发汤。血燥型者治宜养血补阴,乌须生发,方用苣胜子汤。外洗药方也要根据油脂性脱发与干燥性脱发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药。油脂性脱发采用透骨草30g,枯矾10g,煎水2000ml外洗,每周2~3次;干燥性脱发可用透骨草20g,侧柏叶15g,皂角刺10g,煎水2000ml外洗,每周2次。透骨草辛温,功能祛风除湿,舒筋活血止痛,常内服治疗风湿痹痛,但也可用于疮癣肿毒外洗方。附祛湿健发汤:炒白术15g,猪苓15g,萆薢15g,首乌藤15g,白鲜皮15g,车前子9g,川芎9g,泽泻9g,桑椹9g,赤石脂12g,生熟地各12g。功能健脾祛湿,滋阴固肾,乌须健发。禁忌:避免用肥皂洗头。苣胜子汤:苣胜子9克,黑芝麻9克,桑堪9克,川芎9克,菟丝子13克,首乌15克,酒当归9克,炒白术15克,木瓜20克,白芍15克,甘草9克。经验外洗方:透骨草50克,苦参50克,百部50克,白矾30克,水煎洗发洗后头发不再油腻,干爽,头发落得也少了。上方一剂洗两天,每天洗一次。

      治白癜风思路:认为肺主白色,五行属金,肾主黑色,五行属水,而白又为血虚不荣之象,比如一个严重失血病人皮肤是白色的,白癜风的白如枯骨,这是肺金虚不能生肾水而露出了肺主的本脏色,肺主皮毛,所以病位在皮肤,肺金虚,那么风邪就容易侵犯肺脏,在中医学中有受风这一原因,临床也发现有很多病人有受风史。可见此病的关键是肺虚、肾虚、血虚、风邪。治疗大法就:补肺益肝肾,养血活血去风 ( 可以加皮类引经)治疗就围绕这个大法展开,补肺-黄芪  党参等。如果土虚不能生金要加炒白术、茯苓、木香、砂仁等。益肾--女贞子15克、墨旱连15克、桑葚10克、黑料豆30克、骨碎补20克、补骨脂10克 。同时也应补肝,肝肾同源。养血--当归、熟地、制首乌、川芎各15克,血行风自灭。去风--防风  10克,僵蚕15克,蝉衣3克。皮类引经--蝉衣、丹皮取以皮达皮之意。此方就是根据这个思路组成:当归15克,熟地15克,生地6克,女贞子15克,墨旱连15克,桑葚10克,白蒺藜10克,制首乌15克,川芎15克,骨碎补20克,补骨脂10克,赤芍15克,丹皮10克,葛根10克,杜仲15克,黑料豆30克,乌梅10克,甘草6克,僵蚕15克,蝉衣3克。因为气虚而血虚应大补气以生血重用黄芪、党参等。如果因为脾胃虚弱而生血不足应该加健脾药。用药诀窍就是补肾用黑色的药物如熟地,女贞子,黑芝麻,墨旱连,桑葚子,制首乌,骨碎补,补骨脂,杜仲,黑料豆,乌梅,以补充黑色素。白癜风的主要原因是机体虚弱,容易招致风邪。白癜风复发就是因为治好后他的身体或劳累或情绪使其身体机能又下降造成的,可见,调整情绪、加强体育锻炼、加强营养、治疗身体其他消耗性疾病比如慢性胃炎、肠炎等成为了治愈和预防此病复发的关键。

      天然驱蚊香囊:将芳香开窍的中草药如苍术、藿香、吴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等制成药末,装在特制的布袋中,佩戴在胸前、腰际、脐中等处,也可以挂在车里、家里。采用一些具有芳香性气味的中草药和植物自制成驱蚊香囊,不但可以和蚊香、喷雾剂起到相同的效果,而且更健康、环保,还可以起到抗病毒、抗流感的作用。小儿驱蚊配方:艾叶、紫苏、丁香、藿香、薄荷、陈皮各5克。本方草药均芳香除秽,艾叶温经,紫苏、丁香、陈皮理气健胃,藿香祛暑,薄荷透疹,能和中固表、驱除蚊虫。成人驱蚊配方:金银花、艾叶、紫苏、丁香、藿香、薄荷、陈皮各8克。本方草药均芳香除秽,艾叶温经,紫苏、丁香、陈皮理气健胃,藿香祛暑,薄荷透疹,金银花清热解毒,诸药合用能和中固表、清热解毒、驱除蚊虫。驱蚊香囊的香气一般维持15天,一旦香味没有了,驱蚊效果就消失了,此时需要换新的香囊。如果嫌麻烦,有一种更简便的方法:烧艾叶。艾草具有特殊的香味,只要将艾草点燃,散发出来的烟雾就可以迅速将蚊子熏跑。在房间里挂一根阴干的艾条,同样也能驱除蚊子、飞蛾、虫子。用5枚八角煮水,擦洗皮肤,也可以起到驱蚊作用。

     端午节是古代的卫生节:端午佳节,民间除了有吃粽子、戴彩线、划龙舟等传统习俗,还有许多与防疾除疫、卫生保健有关的习俗。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佩香囊、挂艾枝、饮雄黄酒、洗百草浴、杀菌防病(1)雄黄酒:俗话说“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端午前后,很快步入梅雨季节,天气条件有利于蚊蝇、害虫的活动和繁殖。而雄黄是一味解毒、杀虫的中药,内含有毒的砷盐成分,害虫闻之食之即会中毒,人涂之可以避毒。中医说雄黄性温、味辛,能除湿、杀虫、解毒,外用可治蛇虫咬伤、神经性皮炎等。但雄黄的主要成分遇热后可分解为毒性很强的砒霜,因此不建议在家中自制雄黄酒内服,避免掌握不好用量反会危及健康。与其喝雄黄酒来解毒,还不如将雄黄酒甩洒在居室的墙角和床下,具有较强的灭蚊和杀虫作用。(2)沐兰汤: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3)戴香包: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民间就有佩戴香囊以避除秽恶之气的民俗,也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端午节,随身携带一个香囊,就好像是带着一个作用非凡的“空气净化器”。好的香囊应该是真丝材料上绣花,香包内所用原料有川贝子、大黄、血蝎、乳香、末药、冰片、麝香、丁香、肉桂、甘松、藿香、芸香、檀香、樟脑等,并以蜂蜜、白芨、米粉为黏合剂,朱砂为色素。(4)艾叶菖蒲: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端午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将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有的用艾叶、菖蒲烧水洗澡,并喷洒在房前屋后。艾叶是一味芳香化浊的中药,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艾叶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能,临床上常外用,如艾灸、煎水外洗等,五月艾的药效最佳。研究表明艾叶含有的桉油精,具有很强的抑制微生物生长和杀灭细菌的作用,插艾草、菖蒲来消毒,可谓事半功倍。在门上插菖蒲和艾草,则辟邪和讲卫生两方面都做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