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争议不断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那些“目标”背后的生理学

 平安是福hmb8lw 2023-07-27 发布于四川

在上文我们提及,目前学界对于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HT)的态度仍较为谨慎。

但如果仔细去阅读相关的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大多学者其实是认同GDHT背后的逻辑的

遗憾的是,目前GDHT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不少患者并未因接受GDHT而收益。

这不禁让人生疑,难道GDHT除了在严重低血容量或急性心力衰竭等危重情况外就无用武之地吗?

在2018年Can J Anesth中的一篇文章中,Simon等提出了一套理论,试图从生理机制上去解释目前GDHT研究中所观察到的现象。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或许能为我们更好地理解GDHT提供一些帮助。

1. Vs 和 Vu

Simon等把血管内的血液分成压力容量(stressed volumes,Vs)和无压力容量(unstressed volumes,Vu)两个假设的部分。

Vs和Vu同时存在于血管内,两者并无界限,可实时无障碍地自由转换(图1)。

图1 Vs和Vu之间的转换受静脉顺应性、容量等因素影响

任何引起血管舒张的因素均可引起Vs向Vu转换,导致Vs的下降和Vu的升高,

同理,任何引起血管收缩的因素均可引起Vu向Vs转换,导致Vs的升高和Vu的下降。

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Vs产生跨壁压(transmural pressure),而Vu并不产生跨壁压,即跨壁压约为0。

跨壁压是血管内形成血流的主要动力(图2)。

图2 相关血管生理学名称解释

假设极端情况下,血管内都是Vu,此时的血管跨壁压为0,管内的血液基本就是静止的,不存在血液的流动。

而在一般情况下,血管内大约30%为Vs,70%为Vu,Vs在跨壁压驱动下于血管内通过,形成血流。

在这基础上,Vs因产生跨壁压形成血流,故可以立即影响血流动力学,并改善组织灌注,而Vu则相反,并不会产生血流动力学反应

可以说,Vs 和 Vu是理解Simon等探讨GDHT背后生理学机制最为关键的一对概念。

2. 静脉回流

GDHT的目的之一是为机体提供足够的血供,以避免血容量过低或超负荷的情况发生。

由此,优化心输出量(CO)成为了不少研究GDHT的目标。

CO除了与心脏泵功能相关外,回心血量的多少也显著影响CO的高低

那么,Vs和与Vu是如何影响人体内的静脉回流呢?

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

麻醉会引起血管舒张,从而引起Vu的升高和Vs的下降,CO也因静脉回流的减少而随之下降。

这时候,我们最常见的处理方法之一就是补充液体。

但由于这时候静脉顺应性(venous compliance)很高(图2),补充的液体并不会马上引起静脉的弹性充盈,血管跨壁压因而也不会立即上升至0以上,

因此,补充的液体优先转换为Vu,并不产生血流动力学的反应

随着液体的继续补充,血管内的容量会达到一个转换点,这时候血管内Vu部分产生的跨壁压升至0以上,并开始转变为Vs

此时,血管内平均充盈压(MCFP)逐渐升高,促使静脉回流增多,CO增高,血压上升(图3)。

图3 单一静脉内的容量循环模型

最后,在麻醉复苏阶段,由于血管张力逐渐恢复,Vu下降,促使血管内的Vu开始向Vs转变,这时候就可能出现容量超负荷的风险了。

3. 液体反应

通过上述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当补充的液体大部分转变为Vs时,CO升高。

这可以解释GDHT中“快速输液”(fluid challenge)引起机体的“液体反应”(fluid responsiveness)。

类似的,Simon等构建的Vs和Vu模型同样可以解释为何近半数GDHT患者液体反应为阴性。

因为在这部分患者中,可能需要更大体积的快速输液,才能促使Vu向Vs的转换(图4)。

图4 快速输液增加静脉回流

从这个角度上看,Vs才是理解液体反应的关键

也提示,液体反应阳性并不一定意味着体内血容量的不足,也有可能是别的因素引起了Vs的下降,而补充的液体恰好可以提高Vs。

比如,在呼吸末正压通气(PEEP)的患者中,Vs因不同程度的PEEP而下降,此时若快速补液,同样可观察到CO的增加。

类似的,在麻醉过程中引起的血管舒张同样会引起Vs的下降,此时我们若根据Simon等的理论,考虑通过小剂量的血管活性药物收缩血管,提高Vs,其实是有利于液体反应的恢复的(图5)。

图5 α受体激动和静脉回流

也就是说,与过去部分学者的顾虑相反,血管活性药物并不会干扰我们对液体反应的观察,甚至可以加强液体反应

这一推测也在近期Nakamoto等的一项研究中得到了证实(图6)。

图6 Eur J Anaesthesiol.2019 Sep ;36(9):667-675

Nakamoto等发现持续输注去氧肾上腺素(0.2~1 μg/kg/min)可显著增强患者术中的液体反应,并认为升压药物可通过收缩静脉容量,而非静脉血管顺应性,进而促使Vu降低,最终实现静脉回流的增多

当然,升压药物对循环的影响远没那么简单。Nakamoto等研究得到的结果其实也较为复杂,心脏前后负荷的改变、“快速输液”引起阻力血管舒张等情况均混杂其中。

故此,敏锐的朋友应该会注意到Nakamoto等文章的题目是“复杂效应(complex effects)”。

在我看来Nakamoto等研究意义在于,它证实了液体反应在持续输注升压药物下仍可保留,消除部分学者对升压药物可能会导致液体反应失效,造成补液不足的顾虑。

4. 结语

Simon等通过Vs和Vu的构建,指出当大部分补充的液体为Vu时,并不会立即产生血流动力学效应,CO因而不会增加,最终导致液体反应失效的出现。

临床上遇到液体反应失效时应考虑液体超负荷以外的原因。若考虑血管过度舒张的缘故,适当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或有利于恢复,甚至增强液体反应。

主要参考文献:

1. Gelman, S. & Bigatello, L. The physiologic basis forgoal-directed hemodynamic and fluid therapy: the pivotal role of the venouscirculation. Can. J. Anesth. 65, 294–308 (2018).

2. Gelman, S. Isgoal-directed haemodynamic therapy dead? Eur. J. Anaesthesiol. 37, 159–161(2020).

3. Nakamoto, S., Tatara, T.,Okamoto, T. & Hirose, M. Complex effects of continuous vasopressor infusionon fluid responsiveness during liver resection: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Eur.J. Anaesthesiol. 36, 667–675 (2019).

个人观点,不构成临床建议

声明

本微信公众号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新青年麻醉论坛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