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黃帝内經素問集注氣厥論篇第三十七

 笑问客从he处来 2023-07-27 发布于辽宁

卷五

氣厥論篇第三十七

    黃帝問曰:五髒六腑。寒熱相移者何?(帝突問髒腑寒熱相移。則爲何如之病?蓋承上章而複論瘧氣之厥逆也。寒熱者。邪正陰陽之氣也。如邪舍于髒腑募原之間。陰陽外内相乘。則爲往來之寒熱。如髒邪傳移于髒。腑邪傳移于腑。則爲氣逆之變病矣。是以此篇單論五髒六腑。寒熱相移。楊元如曰:瘧邪不解。多生變病者。當知氣厥之所緻。倪沖之曰:瘧不死人。病瘧而有死者。傳髒故也。)

    岐伯曰:腎移寒于肝。癰腫少氣。(按下文腎移熱于脾。此移寒于肝。亦當作脾。脾主肌肉。寒氣化熱。則腐肉而爲癰膿。脾統攝元真之氣。脾髒受邪。故少氣也。)

    脾移寒于肝。癰腫筋攣。(肝主血。寒則血凝泣。經曰榮氣不行。乃發爲癰。肝主筋。故筋攣也。)

    肝移寒于心。狂。隔中。(肝爲陽髒。而木火主氣。陽并于陽故狂。心居膈上。肝處膈下。母子之氣。上下相通。肝邪上移于心。留于心下。故爲隔中。蓋言髒不受邪。五髒之寒熱相移。留薄于髒外而幹髒氣。不傷髒真者也。倪沖之曰:治五髒者半死半生。蓋病髒氣者生。傷髒真者死。)

    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肺受心邪。則不能通調水液而惟下洩矣。肺爲金水之原。寒随心火。消爍肺精。是以飲一溲二者。肺液并消。故爲不治之死證。)

    肺移寒于腎爲湧水。湧水者。按腹不堅。水氣客于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水之病也。(夫在地爲水。在天爲寒。腎爲水髒。肺主生原。是以肺之寒邪。下移于腎。而腎之水氣。反上湧于肺矣。大腸乃肺之府。肺居膈上。故水氣客于大腸。疾行則鳴濯濯有聲。如以囊裹漿者。水不沾流。走于腸間也。倪沖之曰:肺移于腎。肝移于心。傳其我所生也。腎移于脾。脾移于肝。侮其所不勝也。心移于肺。乘其己所勝也。)

    脾移熱于肝。則爲驚衄。(東方肝木。其病發驚駭。肝主血。故熱甚則衄。)

    肝移熱于心則死。(心主君火而不受邪。邪熱乘之。故死。)

    心移熱于肺。傳爲膈消。(心肺居于膈上。火熱淫于肺金。則金水之液涸矣。膈消者。膈上之津液耗竭。而爲消渴也。)

    肺移熱于腎。傳爲柔 。(腎者水也。而生骨。腎髒燥熱則髓精不生。是以筋骨痿弱。而爲柔 。)

    腎移熱于脾。傳爲虛腸 。死不可治。(太陰濕土主氣。不能制水。而反受濕熱相乘。脾氣虛傷。則不能磨運水谷。而爲腸 下利。谷氣已絕。故爲不治之死證。)

    胞移熱于膀胱。則癃溺血。(膀胱者。胞之室也。沖任起于胞中。爲經血之海。胞移熱于膀胱。是經血之邪移于膀胱。故溺血。熱則水道燥涸。故癃閉也。張兆璜曰:髒爲陰。腑爲陽。故髒邪相傳。有寒有熱。腑邪相傳。但熱不寒。蓋寒邪在腑。亦化熱矣。)

    膀胱移熱于小腸。膈腸不便。上爲口麋。(小腸之脈。絡心循咽。下膈屬小腸。小腸之下。名曰闌門。濟泌别汁。滲入膀胱。膀胱反移熱于小腸。是以膈腸不能下滲。濕熱之氣。反随經上逆。而口爲之糜爛矣。)

    小腸移熱于大腸。爲 瘕。爲沉。( 音伏與伏同。瘕者假也。假津血而爲聚汁也。蓋小腸主液。大腸主津。小腸移熱于大腸。則津液留聚。而爲伏瘕矣。沉、痔也。小腸主火。大腸主金。火熱淫金。則爲腸痔。邪氣髒腑篇曰:腎脈微澀爲不月沉痔。曰沉者。抑上古之省文。或簡脫耶。朱聖公曰:諸家注釋。皆以沉爲伏瘕沉滞。按經文用二爲字。是系二證。不可并作一證論。當以師注爲是。)

    大腸移熱于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亦。(胃主受納水谷。大腸爲傳導之官。大腸熱邪。反逆乘于胃。是以胃熱則消谷善食。陽明燥熱。則榮衛津液不生。故雖能食而瘦。亦、解 也。謂雖能食而身體懈惰。故又謂之食 。)

    胃移熱于膽。亦曰食亦。(五髒六腑之生氣。皆取決于膽。膽氣燥熱則生陽不升。故身體懈惰。胃氣熱則消谷善饑。故亦曰食 。張兆璜曰: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 。今胃移熱于少陽。故亦名曰食 。)

    膽移熱于腦。則辛 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 音遏。膽氣上升。則熱随入腦。挾鼻兩旁曰 。辛 者。鼻 辛酸也。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蓋腦爲精髓之海。髓者骨之充也。腦者陰也。故腦滲則爲涕。愚按胞膽腦髓。奇恒之府也。腸胃膀胱。四形髒也。論奇恒之府相傳者。謂膽與腦。胞與膀胱。無經絡之相通。乃熱邪在氣而氣相乘也。至于腸胃之逆傳。亦邪熱在氣而不在腑。故爲伏瘕食 之證。而不得從下解。楊元如曰:腎主藏精而居下。腦爲精髓之海而居上。膽者中精之府也。三者并主藏精。精氣相通。故膽邪移入于腦。倪沖之曰:少陽屬腎。膽氣通于腦。腦髓通于腎。是精氣之上下循環。)

    傳爲衄蔑瞑目。故得之氣厥也。(此總釋髒腑寒熱相移。皆在氣而不在經。故曰得之氣厥也。夫熱氣上升。迫于絡脈則爲衄。淡滲皮毛之血。不能化液爲汗則爲蔑。邪熱傷氣而陽氣虛則目瞑。言邪出于腦。則傳于氣分。而爲衄蔑瞑目之證。并釋經脈内連髒腑。如髒邪在經。入髒則死。腑邪在經。則溜于腸胃而從下解。此邪在髒腑氣分。故外内相乘。則爲寒熱之往來。髒腑相移。則爲寒熱之氣厥。此在氣而不在經。故篇名氣厥論。而末結曰:得之氣厥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