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诗词的“诗眼”、“词眼”

 杏坛归客 2023-07-28 发布于山东

我们学习古代诗词,常常有“诗眼”、“词眼”的说法,那么什么是诗眼、词眼呢?

“诗眼”一词,始于北宋大文豪苏轼诗:“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后来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又继续提出“诗眼”的说法:“道眼已空诗眼在,梅花欲动雪花稀。”后来著名学者范温写诗话,索性用“诗眼”二字作书名,叫《潜溪诗眼》。

“词眼”一词,最早见于元代陆友仁的《词旨》。

《词旨》分为八个部分,它的第六部分就是《词眼》。

虽然“诗眼”、“词眼”的名称出现比较晚,但是诗词的特别重视炼字,可以说是与诗歌一样久远。

例如《诗经·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拮之。采采芣苢,薄言禵之。”每两句都在关键的地方就换用一个动词,“采、有、掇、捋、拮、禵”,逐层推进,同中有异,摇曳无穷,这就是“诗眼”。

又如南朝名歌《明下童曲》:“走马上前坂,石子弹马蹄。不惜弹马蹄,但惜马上儿。”一个“弹”字,墨光四射,如石蕴玉,令人耳目一新,与后世所说的“诗眼”毫无二致。

两晋南北朝时,随着声律论的兴起与骈体文的盛行,在文人创作中追求警策、秀句,成为一时风气。

例如谢朓诗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的“识”、“辨”,柳恽的诗句“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的“下、飞”,何逊的诗句“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的“滴、暗”,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噪、鸣”,阴铿的诗句“行舟逗远树,度鸟息危樯”的“逗、息”,都是诗句中的“眼”,也就是诗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到了唐、宋时期,诗眼、词眼更加受到文人的重视。

比如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的“微云淡河汉,述雨滴梧桐”的“淡、滴”字,就成了千古不磨的诗眼。还有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等,都是令诗境界全出、顿然改观的诗眼字。

唐代大诗人杜甫,世人称他为“诗圣”,历来被称为锤炼字句的圣手,他的《曲江对雨》诗,宋代人把这首诗题写在墙壁上,若干年后其中有一句“林花着雨胭脂湿”的“湿”字脱落了,著名诗人苏轼、黄庭坚、秦观、佛印分别拥“润”、“老”、“嫩”、“落”补上,后来找出来原刻版本杜诗,才知道是“湿”字,他们都认为自己所补的字远远比不上杜甫的原字“湿”鲜明生动,因此这个“湿”字就被认为是最好的诗眼。

由此可见,唐宋的诗人们就是这样来进行锤字炼句的,并且概括出“诗眼”、“词眼”这两个文学艺术的专用术语。

那么,诗眼、词眼在诗作词作中又有什么作用呢?

一是可以翻出诗句的新意。

例如宋代张乖崖诗有“独幸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的句子,张乖崖是朝廷大官,所以他站在自己立场上说“独幸太平无一事”,用的是一个“幸”字。

不久,诗人萧楚才看到此诗,就把这一句改成为“独恨太平无一事”,把“幸”字改为“恨”字,一字之改,新意顿出,诗意也就迥然不同了。

二是可以用来增添情趣。

例如曾吉甫有诗句“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里近题诗”,韩驹就把诗句中的“中”改为“深”,“里”改为“冷”,改动了两个字以后,就使原来诗中仅仅是表示方位的两个字,一下就显得雍容高华,超凡脱俗了。

三是可以加强形象性。

例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他原来用“到”,觉得不好,又改为“过、入、满”,都认为不好,最后才定为“绿”,这个“绿”就突出了色彩,加强了春天来到江南的形象性。

又比如贾岛的“僧敲月下门”,原来贾岛写的是“僧推月下门”,韩愈看了以后,说“推”字改为“敲”字就更加形象了。

再比如秦观的词句“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的“抹”、“粘”二字,就形象地勾画出了诗句的形象性。

这些都是诗眼、词眼的表现。

四是可以进一步准确表达诗意。

例如齐己的《早梅》诗,本来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来觉得“数”字不能突现早的意思,就把“数”改为“一”,这样早梅就表现得更加准确了。

又比如洪塔的《阮郎归》词里写春光:“绿情红意两逢迎,扶春来远林。”一个“扶”字,就让人们感受到了从树林深处一步步走近的春天,诗意更准确了。

那么,怎么样去锤炼诗眼、词眼呢?

古代诗人有五言诗以第三个字为眼、七言诗以第五个字为眼的说法,当然这也不绝对的,也有其他字为诗眼的,比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就是第四个字是诗眼。因此,写五言诗就应该着重第三个字的锤炼, 写七言诗就应该着重第五个字的锤炼。同时,读别人的诗词,原要学习名家的诗眼词眼,从他们的创作中学习诗眼词眼是怎么锤炼的。

应该说,锤炼诗眼词眼,并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规律可循。有的诗词本来无需在字眼上追求,例如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写他病后初见的春色,已经是神形毕肖,就没有必要再加锤炼之功。因此确实已经非常好的诗句词句就不需要锤炼什么诗眼词眼了。

锤炼诗眼词眼,一定要掌握许多种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很多,大概有几十种之多,懂得这些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就是锤炼诗眼词眼的基本功。另外还要掌握词语的活用,比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是诗眼,这个“绿”本来是形容词,在这里是当动词上使用,才能成为诗眼。

总而言之,要锤炼出诗、词的诗眼、词眼,除了必须掌握诗词的创作规律以外,特别重要的是掌握大量词汇,懂得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知道词语各种灵活运用的方法,多读名家的诗词作品,从他们的作品中吸取营养,同时更加重要的是明白诗词都是感情的表达,锤炼诗眼词眼也是为了加强感情的表达,才能锤炼出优秀的诗眼词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