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考4分到985大学教授,钱学森之子:父亲的教育不走寻常路

 振王府图书馆 2023-07-28 发布于湖北
图片

他不求眼前的短期成绩,而着眼于贯穿一生的长远目标,培养孩子在逆境中的韧性与厚积薄发的能力。

——新东方码字仔X号

图片

他是被美国人认为“一人敌过五个师”的传奇功勋人物;

为国家需要五次改变专业,让中国导弹事业在层层封锁中奇迹崛起;

他的故事被孩子们写进作文里,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科学家”梦想的种子;

他就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

图片

钱学森照片

而身为父亲,在儿子钱永刚眼中,他也是高山一般的存在:“他可能没给予我很多的陪伴,但他给予我的教育,是我一生不竭的精神财富。”

大家可能不熟悉钱永刚,1988年毕业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任计算机高级工程师,后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现在已经退休的他,桃李遍天下。

图片

钱永刚在讲座上的照片

在父亲的光环下,钱永刚显得有些普通。对此,他自己却很坦然,认为:

从父亲身上学到的东西比名利更加珍贵,他很清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不必太在意别人的评判。

那么他从父亲对自己的教育上,究竟学到了什么呢?这些又对我们有哪些借鉴之处?

01

言传身教的教育

全家一起学习

父亲是科学家,母亲是音乐家,可能我们以为,应该一有时间就和孩子谈人生、谈理想、谈学习,可是在钱永刚的记忆中,父母从来不讲什么大道理。

有一次,钱永刚问母亲蒋英:“别人家的父母都告诉孩子怎么做,你们怎么不说?”

母亲这么回答:“你从父母那里听到该怎么做是学习的一种途径,你从父母身上看到该怎么做不也是学习的一种途径吗?”

在钱永刚的印象中,父母每天下班回家后,总是会继续忙工作,看到父母那么认真专注地投入工作,自己从学校一回家也自觉地拿起书本读书学习。

图片

钱学森在书房学习

有一年夏天,燥热的天气让人不安,钱永刚路过父亲的书房时,发现父亲满头大汗地专注看书,比上学的他还认真。他倍感愧疚,回到房间继续学习。

钱学森夫妇言传身教的地方,不仅在于努力专注,他们对阅读也相当重视,回国行李中书籍占了很大部分,其中也为孩子准备了不少图书。

钱永刚有自己的小书架,里面的书籍越来越多,都是自己喜欢的。

钱学森夫妇并没有限制孩子应该看哪些类型的书籍,他们认为涉猎广更能开拓孩子的眼界和思维。

图片

钱学森照片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镜映”,放到教育方面来说,孩子出生后,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是谁、长什么样子、该对外界做出怎样的反应。

他们需要通过别人对他的态度和反馈,来建立自我认知和自我观念。

而父母,就好比孩子人生中的第一面镜子。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某一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孩子会成为什么样,取决于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的言行举止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02

考试不必考满分

重要的是不断求知

钱永刚在小时候就被外人寄予了厚望,毕竟是钱学森的儿子。

但钱学森从来不会给孩子过大的压力,他认为,比成绩更重要的是敢于探索的勇气。

钱永刚回忆起初中的一天,他正在操场上玩,老师突然把他叫到办公室,跟他严肃地谈了谈成绩:

“钱永刚,别的同学考及格我就要鼓励,但是像你这样的家庭条件,对自己更要严格。努力一把,期末争取全部满分!”

回家之后,他如实跟父亲汇报,结果没想到父亲“噗嗤”一笑,就走开了。

期末,钱永刚真的拿了全满分,老师满意地夸他有潜力,叫他继续保持。

但回去之后,父亲看着成绩单却对儿子来了这么一句,“我觉得4分挺好的,没必要全拿满分。”这让钱永刚有些郁闷,心想,这满分“白拿”了。

往后,钱永刚才逐渐明白父亲的意思。

图片

钱学森

父亲说没必要全拿满分是真心话,因为他知道儿子喜欢看书,所以觉得没有必要把精力都花费在钻研功课上。

除了学习学校教授的知识,钱学森很支持孩子根据兴趣读一些课外书。

钱永刚回忆道:“现在回过头想想,正是父亲对我的鼓励让我一直以来能够自由地看书。”

而且钱老不仅鼓励,还腾出时间回答孩子的阅读问题。

在钱永刚上初中时,他对《十万个为什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钱学森十分鼓励孩子的这一爱好,并叮嘱他将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及时询问自己。

而父亲的回答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父亲的点拨下,很多钱永刚当时学不懂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图片

钱学森照片

钱学森不要求孩子考满分,这份对成绩的远视,值得我们学习。

不是说他是钱学森,就可以这样教育孩子,而是你会真的意识到:

越是在教育内卷的当下,越不只求眼前的短期成绩,着眼于贯穿一生的长远目标,培养孩子求知的好奇心、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热情,才是能真正让孩子傍身、行走社会的底气。

03

脚踏实地

厚积薄发地扎根

按我们现在的说法,钱学森就是传说级别的“学神”,但他曾跟儿子说:

“我不是天才,上学也没有跳过级,就是一年一年踏踏实实读下来的,直到读完博士,就是因为多年的积累激活了我的创造力。”

图片

钱学森在上课

父亲多年刻苦的积累,让年纪尚小的钱永刚明白了:要脚踏实地的努力,厚积才能薄发。

钱永刚的求学经历和人生道路并不十分顺利,中间历经坎坷与波折,正是父亲给予他的精神力量支撑他在漫漫路途中不断前行。

1966年,钱永刚18岁时被迫辍学,选择穿上军装走进部队。

在部队期间,钱永刚也有一直在温习学校里学习过的文化知识。在部队九年的磨砺,不但考验他的身体素质,更加考验他的忍耐和心性。

1977年高考恢复,他克服重重困难参加了高考,被国防科技大学录取。历经两次辍学,30岁“高龄”终于上了大学。

图片

1977年高考照片

进入大学,钱永刚发现自己的年龄比同学们大了10岁左右,感觉有些难堪。不过对知识的渴望战胜了其他想法,钱永刚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

钱永刚大学选择的是计算机专业,1982年工学学士毕业。1985年,37岁的钱永刚深感自身知识技能的欠缺,决定自费出国深造。

几年后钱永刚修得加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回国,40岁时进入部队负责计算机软件系统研发工作,成为一名高级工程师。

2004年钱永刚被聘为高校教授,用一生的努力践行着父亲所教的踏实学习、厚积薄发的教育理念,于人生低谷中磨炼自己的心性和意志力,不谋个人名利,跟随父亲脚步为祖国做贡献。

图片

钱永刚和父亲蜡像合影照片

图片

在难免关注考试成绩的今天,我们从钱学森身上,或许能借鉴到:如何让孩子认识到“学习”真正的本质。

“学习”不只是试卷上醒目的分数,还是我们一生安身立命之根本,养成的爱读书、爱求知、不断拓展自我、脚踏实地厚积薄发的学习态度、会引领我们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课本之外,人生处处是学问,这也是钱学森“不必考满分”的原因所在,唯分数论局限了知识范围、也限制了孩子更好的成长,不那么关注成绩,孩子的人生可能反而拥有成绩之外的更多收获。

参考文献:
1.太白的西瓜:钱学森唯一的儿子:2次辍学、高中入伍,直到30岁才考上大学深造
2.给我站起来:“两弹元勋”钱学森子女现状如何?儿子是计算机工程师,女儿是音乐家
3. 陈楚若尘:钱学森的儿子和侄子
4. 黎戍文史:钱学森的儿女皆学霸,被人问及教育方式,其子钱永刚说:父母从不教育我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