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指另一位同学)来!你过来读,让他演。那样效果特别好。看,刚才他读看到了吗?能超过他吗?比一比,来,说能?
学生:能。
老师:声音小一点,保护噪子,要有底气。
学生:能。(笑声)
老师:哎,对,这样效果就好了。
学生:有个南郭先生……
老师:(拿课文纸)不行,我来帮你拿着。
学生: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老师:(学生做胜利的手势)这是什么意思?
学生:阴谋得逞非常开心。
老师:你看把人物读活了,把南郭先生印到了我们的脑海里,永远也忘不了。这就是读书,这样混,结果怎么样呢?你知道吗?
学生:结果齐宣王死了,齐湣王……
老师:结果,直接说结果?
学生:结果南郭先生逃走了。
老师:你过来,举手干什么?你过来?不要拿,过来,你知道结果吗?
学生:我知道结果。
老师:说?
学生:因为种种原因……
老师:直接了当,结果?
学生: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老师:(教师转身看到黑板上学生写的“混”字)哟,这字谁写的?站起来?你写的?这字虽然小,但特别娟秀,你们看看这个字,不得了,来,你比他写的好,在下面写,你不写“混”,他已经写过了,就在这儿,逃啊?
学生:哪个逃?
老师:哪个逃?好朋友就这样,不知道商量商量,看他写字,我来帮你(师帮学生扶黑板)。(学生自己擦了重写)不满意是吧,对,就要有追求,是对的,他的走之写的不对,走之儿很多人都有问题,我来教一教你们,你们就能把字写好了,谁走之儿写得好?(台下老师笑)走之儿?你说说?
学生:老师,我想你说的是走之旁吗?
老师:哎,有朋友真好,关键的时候能给我点拨,哎,就是的,你能不能写好?试试,没关系,你鼓掌干什么?
学生:我欢迎他,给他鼓励。
老师:那就给他鼓励,来!
学生:鼓声……
老师:我提示你怎么写好,点头要高,好,哎哎,不对,就写一个,这样写就倒笔了,就写走之儿,(台下老师笑)叫什么?你再教我?
学生:王佩林。
老师:我说你刚才写的叫什么?
学生:走之底。
老师:哦,走之底,头要高,脖子短,最后一笔,捺要一波三折,你们都写,我写一个你们看看,写完的跟我的对比一下,好,把笔停下来。聪明的同学读到这里的时候,他肯定有问题,肯定读出问题来,说说,后面的同学说说,其他同学还在思考。
学生:谢谢老师,我想说南郭先生为什么逃走了?
老师:对啊,为什么逃走呢?
学生:我感觉是他混不下去了,齐湣王争当了王位。
老师:这是他的见解,你说?
学生:谢谢老师,我认为是齐湣王喜欢一个一个吹竽,因为这个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所以他只好逃走了。
老师:一对比就明白了,你读一读?
学生:我觉得……
老师:你一读就明白。
学生: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我认为他从混到逃的原因,是他的侥幸与懒惰的心理,他只满足于到现在的滥竽充数,有那么好的学习环境,他不每天都回家练,而是每天都在装自欺欺人,最后只能落得逃之夭夭的下场。
老师:嗯,你说的真好!但是没到关键,除了南郭先生以外,还有什么原因让他,你说?
学生:谢谢老师,我认为是他个人的喜好问题。
老师:什么喜好,你说清楚?
学生:齐宣王喜欢集体来吹。
老师:他可以
学生:他可以在那里侥幸的生存下去。而齐湣王喜欢一个一个的吹,他就没办法了。
老师:所以关键点是,现在读明白了吗?
学生:读明白了老师。
老师:好,课文当中还有几个关键的人物要记一记,谁来写一写他的名字?你字写得漂亮,刚才已经写过了,哪个同学,没写过的再来,你过来?我们其他同学都写,把三个人物的名字都写一写?为什么呢?因为南郭先生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这个成语的代名词了?你过来,还有吗?还有,你过来,其他同学在下面写,在下面写把三个人物写一写,工工整整,一笔一划,写完以后看黑板,好,谢谢,这就是写字,字是人的第二张脸,刚才这几位同学第二张脸长得都特别漂亮,我很喜欢,当然你们第一张脸长得也不错。读到这里的时候,这个故事我们就都明白了,谁来告诉我们,滥竽充数什么意思?你说?
学生:我认为是干一件事情……
老师:不是干一件事情,这篇课文滥竽充数指的是……
学生:我觉得这篇课文滥竽充数指的是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但是也混进了吹竽的队伍。
老师:嗯,你说的准确,你这样说是对的,这是成语的本意,它还有寓意,什么是寓意呢,不仅是不会吹竽的,比如不会读书的混在会读书的里边,就叫滥竽充数,你再像老师这样举一个例子,比如,你说?
学生:我想说一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老师:你先说吧?
学生:我觉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像这个南郭先生一样,浑水摸鱼,滥竽充数,这样的话永远会被人揭穿的。
老师:你告诉我们所有不会的人,她一下子全说完了。那个成语不仅指是不会的人,同时也指不会的事,不好的事物,比如不好的文具盒放在好的文具盒里,就叫?
学生:滥竽充数。
老师:你再举个例子?
学生:比如说一个长得不好看的本子,和一个好看的本子在一起。
老师:好看的本子和一个不好看的本子,这怎么讲?是什么意思?是坏的本子?
学生:就是坏的本子和好的本子。
老师:你就叫好看不好看,嗯,好,除了这个,除了不好的人,不好的事,现在同学们再看一看,还有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