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贝母,白芷,淫羊藿

 福兴堂图书馆 2023-07-28 发布于河南

贝母

贝母,味辛,平。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一名空草”。

【注释】①淋沥:参见木香条。②疝:疝,《诸病源候论·疝病诸候·诸疝候》:“诸疝者,阴气积于内,後为寒气所加,使荣卫不调,血气虚弱,故风冷人其腹内而成疝也。疝者,痛也。或少腹痛,不得大小便;或手足厥冷,绕脐痛,白汗出;或冷气逆上抢心腹,令心痛;或里急而腹痛。此诸侯非一”。痕,《诸病源候论·症疲候》:“若病虽有结痕,而可推移者,名为痕。”《诸病源候论·瘕病候》:“病者,由寒温不适,饮食不消,与脏气相搏,积在腹内,结块疲痛,随气移动是也。言其虚假不牢;故谓之为瘕也”。另,《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有“疝瘦”病,其与此处痕基本相似。参见防葵条。③喉痹:《诸病源候论·喉痹候》:“喉痹者,喉里肿塞痹痛,水浆不得人也……亦令人壮热而恶寒。”④乳难:难产。参见滑石条。⑤疮:孙本、森本并作“创”。⑥金疮风痉:指外伤后受风而出现抽搐的现象。或称为破伤风。《诸病源候论·金疮中风痉候》:“夫金疮痉者……风气得人,五脏受寒则痉,其状:口急背直,摇头马鸣,腰为反折,须臾十发,气息如绝,汗出如雨……凡金疮卒无汁者,中风也”。⑦空草:姜本无。另,依文例其后应有生长环境,待考补。

【语译】 贝母,味辛,性平。主治伤寒使人烦热;著湿雾露邪气;疝疲;喉痹;分娩困难;金属创伤后受风使人得破伤风而抽搐。一个名字叫空草。

【按语】贝母,分川贝母,浙贝母,土贝母三类,其川贝母有若干品种。然而何为《本经》之贝母,我们不得依据有关文献进行考证。《唐本草》所描述的“叶似大蒜,四月蒜熟时采”,其当为浙贝母。郭注《尔雅》以为其根如小贝,白华叶似韭菜,此当为川贝类的卷叶贝母,而陆玑认为似瓜楼而细小,其当为土贝母。《图经》将川、浙、土贝均列为贝母,并附其图。若按陶隐居的“今出近道”为据,但陆玑是疏《诗经》者,其所述之土贝母为其最早,《图经》肯定道:“'今近道出者正类此”。《雷公炮炙论》说:“贝母有独颗团不作两片无皱者,号曰丹龙精,不入用”,而《百草镜》:“浙贝出象山……独颗无瓣”,予以否定。对此,只能从治证方面去进行区别,因谁符合《本经》治证就是谁,别无选择。《本草汇言》云:“若解痈毒,破避结,消实痰敷恶疮,又以土者为佳”。然而《本经》所列其证,当为土贝母。而《本草正》之“土贝母”系指浙贝母,而《本草从新》之“土贝母”则为陆玑之贝母。


白芷

白芷,味辛,温。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一名芳香。生川谷④

【注释】 ①芷:孙本、黄本并作“苣”。②血闭阴肿:血闭,指闭经。参见卷柏条。阴肿,指女子外阴肿胀。《诸病源候论·阴肿侯》:“阴肿者,是虚损受风邪所为。胞络虚而有风邪客之,风气乘於阴,与血气相搏,令血气否涩,腠理壅闭,不得泄越,故令阴肿也。”③风头:姜本、《图考长编》互乙。④生川谷:据孙本补。

【语译】白芷,味辛,性温。主治女人经血流出色红或色淡白的带下,血淤使阴部肿胀;有发冷发烧;风邪伤头使人头痛,侵犯到眼睛使人流泪;善于使肌肉、皮肤润泽好看,可以作成美容的油脂剂。一个名字叫芳香。生长在两山之间高坡的土地上而有流水的地方。

【按语】 白芷所治“血闭”,《药性论》说其“能治心腹血刺痛”。《日华子》言其能破宿血。“阴肿寒热”,《药性论》云其能除风邪,则与《诸病源候论》所述相合。长肌,肤润泽二句,《日华子》言其能“去疵瘢”。长,参见藁本条注。“寒热”,《子母秘录》:“治小儿身热,白芷者汤浴儿,避风”。“漏下赤白”,《药性论》:“主女人血崩……疗妇人沥血腰痛”。《日华子》:“补胎漏滑落”。


淫羊藿

淫羊藿,味辛。寒。主阴痿绝伤2;茎中痛,利小便,益气力®;强志。一名刚前。生山谷®。

【注释】 ①藿:《御览》作“霍”。②绝伤:《御览》作“伤中”。《图考长编》作“绝阳”。③阴痿绝伤:指阴茎萎软不壮。其可因湿热,阳虚、外伤等。绝,中止;免除。引申为“不”。《董卓歌词》:“郑康成行酒,伏地气绝”。《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後考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伤,通“壮”,雄壮。《广雅·释诂四》:“壮,伤也”《荀子·乐论》:“带甲婴辖歌於行伍,使人身伤”。于省吾新证:“伤,就读作壮。”《易·大壮》释文引马云:壮、伤也’。郭璞云:“今淮南人呼壮为伤’即其证也”。由于,绝伤亦作断伤解,加之上文“阴痿”,其亦可能因外伤所致,因《灵枢·五音五味》:“士人有伤于阴,阴气绝而不起,阴不用”。④茎中痛:《御览》作“除茎痛”。⑤力:《御览》无。⑥生山谷:据孙本补。

【语译】"淫羊藿,味辛,性寒。主治阴痿不健壮;能除阴茎中疼痛,使小便通利;增添气力;使记忆力增强。一个名子叫刚前。生长在山的土石上而有流水的地方。

【按语】 淫羊藿,又称仙灵脾。其“益气力”具体作用即行动有力,故《药性论》云:“主坚筋益骨”,《圣惠方》“治偏风,手足不遂,皮肤不仁,宜服仙灵脾浸酒方:仙灵脾一斤,好者细锉,以生绢袋盛于不津器中,用无灰酒二斗浸之,以厚纸重重密封不通气,春夏三日,秋冬五日后旋开,每日随性暖饮之,常令醺醺不得大醉。若酒尽,再合服之,无不效验”以之为其佐证,由此可知,其能除风而益气力。概与《日华子》:“治一切冷风劳气,补腰膝”合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