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张唐宋古方,消除鼓胀腹水

 熙越 2023-07-28 发布于上海

最近读到了两则关于用古方消除鼓胀腹水的医案,分别来自毛以林岳美中。前者用的是宋代《圣济总录》中的“徒都补气丸”,后者用的是《千金方》中的“耆婆万病丸”。

这两张方子由诸多峻药组成,古人做成丸剂以峻药缓制。毛以林一般救急用汤方,但不用完整原版,之后用丸药善后;岳美中制作成丸来使用。

先说毛以林用的“徒都补气丸”。

原方组成:海蛤,牵牛子,赤茯苓,防己,犀角,诃黎勒,葶苈,川芎,木通,大戟,防风,木香,大黄,生干地黄,桑根白皮,陈橘皮,郁李仁。(药味的炮制法和用量请参《圣济总录》或《步入中医之门5》

此方利水作用很强,牵牛子、葶苈、大戟、大黄,都有明确的泻下逐水作用。

毛教授说他临床上使用时,一般参考经过郭朋刘士敬这两位医生加减过的版本:海蛤壳60g,牵牛子、赤茯苓、防己、苦葶苈子、川芎、木通、防风、炒大黄、莪术、大腹皮、黄芪、京三棱、桑根白皮、鳖甲(醋炙)、郁李仁、赤芍各30g。

此加减版,去掉了禁品犀角,减少一味峻药大戟,增添了消积之三棱莪术,活血化瘀之鳖甲赤芍,再加上补气之黄芪。有意思的是,原方名为“补气”而实无补气药。

不过毛教授运用此方时,还有个比较好的改良,即用海蛤粉包煎,更充分发挥作用。

书中例举了三则相关的医案。两则为肝硬化腹水,一则为卵巢肿瘤腹水。均用此方加减,效果立竿见影。

如第一则肝硬化腹水,病人经过几个月的西医治疗,不但没有好转,还从中量腹水发展到了大量腹水,期间数次昏迷。2011年3月12日,毛以林处方

牵牛子10g,茯苓15g,海蛤粉15g,川芎10g,木通10g,防己10g,葶苈子10g,黄芪30g,鳖甲15g,莪术10g,三棱10g,郁李仁10g,赤芍10g。4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同时以低分子右旋糖酐150mL加呋塞米20mg静脉滴注,口服螺内酯(这些用药,西医院早先一直在用)。

服药至3月14日,每天小便量增加至3400mL,遂停用呋塞米,其后每天的小便量一直在3000mL以上。服用上方4剂后,腹水大减,可自行在病房行走。3月16日,守上方再开药6剂。其后每天的小便量一直在3000mL左右,最多3860mL。住院17天,复查超声,腹水全消,出院。

另两则医案处方类似,或增加补气的人参黄芪,或在大量利水后,加入生津养阴药。

以上医案摘自毛以林的《步入中医之门5》“第5讲 古代方要多记,若碰疑难会花明”,此书在“微信读书”上可以读到电子版。

再说岳美中用的“耆婆万病丸”。

上世纪四十年代,岳老碰到一位奇怪的病人,该妇人小腹于两年前开始越来越胀大,直到大如怀孕六七个月,二便月经皆正常。曾服用诸多活血化瘀理气通络之药,都没见疗效。腹部中等硬度,并无痛感。

岳老推辞不接,但在病人的再三央求下,为其广查医籍。后发现恽铁樵曾用“耆婆万病丸”治愈他自己的药蛊怪病。

原方组成:牛黄、麝香、犀角、桑白皮、茯苓、干姜、桂心、当归、川芎、芍药、甘遂、黄芩、蜀椒、细辛、桔梗、巴豆、前胡、紫菀、蒲黄、葶苈、防风、人参、朱砂、雄黄、黄连、大戟、禹余粮、芫花、蜈蚣、石蜥蜴、芫青。(药味的炮制法和用量请参《千金方》或《张氏医通》

此方比“徒都补气丸”多了诸多入络药(包括植物与虫类),对瘀水互结之证更为适用。其中,泻下逐水之功以甘遂、巴豆、葶苈、大戟来担任。

岳老令病人服用此丸剂,一个月间大便只是有些溏薄,小便正常,未见血块或脓状物排出,小腹却已消除大半,服用俩月后,腹围恢复正常。

病人并没有出现古人所说的“或吐或利”,许是因为丸药性缓,且服用量较小。但从大便溏薄来看,水湿瘀积在不知不觉中,持续地消下排出。

以上医案摘自《岳美中医案集》“耆婆万病丸治小腹彭亨症”。

岳老还引用了清代医家张路玉对此方的赞叹。我找来了《张氏医通》,张路玉说此方“万病悉除,说无穷尽,故称万病丸”,具体功效照搬自《千金方》:

“治七种癖块,五种癫病,十种疰忤,七种飞尸,十二种蛊毒,五种黄病,十二时疟疾,十种水病,八种大风,十二种痹,并风入头,眼暗漠漠,及上气咳嗽,喉中如水鸡声,不得眠卧,饮食不作肌肤,五脏滞气,积聚不消,拥闭不通,心腹胀满及连胸背,鼓气坚结,流入四肢,或复又心膈气满,时定时发,十年二十年不瘥,五种下痢,疳虫寸白诸虫,上下冷热,久积痰饮,令人多睡,消瘦无力,荫入骨髓,便成滞患,身体气肿,饮食呕逆,腰脚酸疼,四肢沉重,不能久行立,妇人因产冷入子脏,脏中不净,或闭塞不通,胞中瘀血,冷滞出流不尽,时时疹痛为患,或因此断产,并小儿赤白下痢,及胡臭耳聋鼻塞等病。”

综上,一言以蔽之,水结气闭瘀阻。只要病机符合,就可以运用。

这两张唐宋方,如果不接触急重症患者,一般用不上。但是,古人通过这些方子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之前在《行气无效》《毛教授医案考题》中谈过这个问题:

在面对有形之结时,如果你的手段只局限在无形上,如行气、清热、温阳、补气等等,是很难收获明显疗效的。必须针对性地消除及泻下有形之邪。另外,在气用气药,涉络则用络药。

如此看来,内伤和外感的治则,也并无二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