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个方法,两大层面,让孩子学会自主学习!

 tnj660630 2023-07-28 发布于江苏





两个月的假期可以让孩子适度地休闲娱乐,也是孩子充电蓄能的绝佳时期。但如何让孩子抵抗住外界的种种诱惑,发自内心地自主学习,却并非易事。
家长都希望孩子学习不断档,成长不止步,但是怎么做才能建立孩子的自主学习力让孩子愿意学习,乐于学习,拥有源源不断的学习热情,却是需要掌握方法诀窍的。本文中家庭教育专家、自主学习力导师付立平基于心理学原理,为家长们提供了系统科学的建议。









图片

本文共4694字,仔细阅读需8分钟

编辑/孙习涵   统筹/孙习涵

本文为思维智汇778篇原创文章

周六

能力

阅读本文,你将收获以下内容:

※ 孩子的学习自驱力是如何形成的?

※ 建立孩子的自主学习力有什么有效方法?

 如何让孩子拥有持续不断的长久学习力?

小王子作者圣埃克苏佩里曾经说过:

如果你想过让人们造一艘船,不是雇人去收集木头,不要发号施令,也不要分配任务,而是去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

孩子的学习也是如此,唯有唤醒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才能让学习成为伴随他们一生的追求和能力。

三个要素决定了孩子“我要学”

要让孩子自主自驱地进行学习,我们首先得了解自驱力形成的原理。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的自我决定论认为,所有人包括孩子都有三个基本的心理需要:归属感、自主感、胜任感。而孩子的内在动力与这三个要素紧密相关。

1

归属感

对孩子而言,归属感来自于父母无条件的接纳、认同和包容。当她感觉自己在家庭中被父母关注、理解和认可,他的归属感就会充分满足,将自己真正融入到家庭中,努力做到自己最好的状态。

2

自主感

如果这件事不是他说了算,而是被安排的,孩子就很难把她当成自己的事情去用心完成,也很难做好,只要当孩子觉得自己有自主感的时候,他才会对这件事情担负责任,且有主动性。

3

胜任感

胜任感是能把事情做好的能力和信心如果没有胜任感,孩子即便一开始有兴趣,能够自主选择,在尝试了几次之后也很难坚持。只有孩子一边尝试一边获得看得到的成果时,孩子才会受到鼓舞,才会愿意继续坚持下去。胜任感会给孩子带来成就感,成就感会让孩子保持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如果在父母的引导下,孩子拥有了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也即是帮助孩子找到了内心的兴趣意愿,尊重孩子的想法,得到父母或他人对自己获得成果的正向激励,那么孩子对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就会迸发出非常强大的内驱力。

图片

提高孩子自主学习力的三个小方法

在了解了孩子自驱力产生的三个要素之后,父母可以针对性地采用以下的三个小方法:

1

正面语言,激发孩子内驱力

当孩子取得了一次特别好的成绩,洋洋得意得以地宣告这个好消息的时候,一些家长担忧孩子骄傲而用一些语言去打击孩子,这样破坏的是孩子的归属感,父母要换一种正面的语言和孩子沟通,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接纳的,例如可以和孩子说:妈妈真为你感到高兴,这都是你努力的结果。

要让孩子知道她的兴奋或难过作为父母都能感同身受这样孩子就会觉得自己被理解和接纳。当告诉孩子他的努力被看见的时候,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一直被关注。而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信任和鼓励的语言会让孩子感觉到被支持。

当这样正面语言在生活中一遍遍地积累,孩子的归属感会越来越强,学习的自驱力也会得到提升。

2

启发式提问,培养孩子的自主感

当父母希望孩子做某一件的事情的时候,可以采用启发式提问法。如,假期想让孩子提升一下自己的英语成绩,可以这样提问:孩子,你对提升自己的英语成绩有没有什么解决办法?妈妈想听听你的意见,你需要我给你提供什么帮助呢?

当孩子觉得是自己说了算的时候,他会更有责任感,也更愿意去努力。

图片

3

激励式刻意练习,让孩子充满胜任感

单纯的兴趣是短暂易变的,胜任感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和所长充满成就感,这样他就不会轻易放弃。怎样才能让孩子拥有胜任感呢?

一个亲子关系常见的高危事件——练琴。某一天:孩子对你说, 妈妈我不想练琴了,老师弹得这么快这么好,我怎么样都无法做到像老师那样好。

此时父母可能的回答方式是:“老师弹得好是因为勤于练习,如果你不练习,永远也不会像老师弹得那样好。”

孩子因为觉得我不行失去了练琴的动力,如果父母此时再让孩子去练琴,他会体会到更多的挫败感。此时父母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找回信心,可以分为两步:

1、分解目标,刻意练习;2、适时激励,增加美好体验。

父母可以试着这样和孩子说,“是的,你想弹到和老师那样好,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不过我们可以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这一周你可以先练习指法,看看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吧。”

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再分解为每天的刻意练习,加上父母的及时肯定和鼓励,孩子就会逐渐觉得“我能行”。

图片

二大层面有效提升孩子的自主学习力

学习力是伴随着孩子终身的一种能力,学习也是一场漫长的征途。父母要想真正建立起孩子的学习力,还需要懂得从两个层面入手:

1

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底层动力

哈佛大学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的短期目标。只有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并且能够将目标写下来经常对照检查。通过25年的跟踪研究发现,这3%在25年内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懈努力的人几乎都成了社会各领域的顶尖成功人士。

10%有清晰的短期目标也成了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特点是短期目标不断达成,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了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

而剩下60%目标模糊和27%没有目标的人则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和最底层。

目标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它是孩子自主学习的底层动力。因此父母要帮助孩子寻找目标,制定目标。

例如,暑假期间,一份好的学习目标计划既能让孩子享受休闲娱乐的时光,又能适时地充电成长,为新学期做好准备。

而现实中不少家长遇到的问题是,计划执行了一段时间就难以继续,宣告破产。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在于,目标的制定是否是孩子自愿的。

图片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一份切实可行的假期学习计划,并且让孩子自主有效地去执行?家长可以采用五步目标法。

第一步,谁说了算,要让孩子自己确定目标。目标是孩子的,需要孩子自己来实施,因此制定目标要倾听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心中的努力的方向,启发孩子自己设定目标。

第二步跳一跳够得着,目标的难度要适当。这样会让目标更容易执行。

第三步,微小成就感,让成果可视化。如果家长能够让每一次的成果看得见,孩子在微小的成就感面前更能得到激励。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列出学习清单,每完成一个任务就打上勾,或将任务划掉。

如果孩子年龄小,家长也可以让这件事变得更有趣一些,比如把学习清单写在小纸条上,每完成一个任务就将小纸条叠成一个幸运星。

第四步,及时复盘。在孩子的执行计划一段时间之后,会遇到一些困难,显露出目标制定的不足之处,此时家长要利用自己的经验及和孩子一起来修正目标。

第五步仪式感,要及时鼓励孩子。制定和修订完目标之后并非就是万事大吉了,期望一个孩子完全尊重约定是不现实的。一旦发现孩子在行动上有懈怠,家长要及时提醒。这样的提醒不是唠叨,而是采取一定的仪式感。

这种仪式感一定是孩子自己喜欢的方式,家长首先和孩子讨论,他希望用何种方式庆祝自己目标的达成;其次,在约定好了之后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必须要执行;若因为特殊原因确实无法执行,一定要提前告知孩子,约定好弥补的方式。

例如和孩子一起订好了暑期阅读10万字的目标,他希望目标达成之后爸爸妈妈给他定一个自己最爱的蛋糕,邀请最好的朋友来家中享用;如果孩子坚持完成了目标,此时除了及时肯定孩子的努力之外,还应该去订当初约定的蛋糕;孩子练习书法,可以阶段性地让孩子创造一幅作品,并装裱在家中。

这种充满仪式感的正向回馈会让孩子对学习有更好的体验。

图片

借助五步法制定目标之后,随着成功体验的不断积累,孩子的自信心逐渐增强,潜能得到激发,也会产生源源不断的自主学习的动力。

2

让孩子拥有的高层次学习需求

从心理学层面说,孩子不爱学习是因为没有从学习中获得价值感。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列为五个层次:自下而上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图片


一些父母往往习惯于将底层的需求与孩子的学习发生联系,如好好学习就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需求层次不断提升。父母再尝试用底层需求与孩子的学习发生链接收效甚微。
目标是孩子学习的底层原因,当孩子有了明确的目标之后,他就能将学习与自我实现建立价值的连接。但这样不代表孩子一定能在学习这条路上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

目标是驱动力,但在学习过程中所有的正向回馈,才能持续地给孩子以价值感,让孩子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热情。

00后这一代孩子的价值体系已然和父母产生了很大的不同,他们很难仅仅从成绩中获得价值感,也不会因为长大后要挣钱而努力学习。因此家长要引导孩子实现高层次的需求,发现自己的使命感和意义感。这里可以采用如下的几种方式:

找到适合孩子认知能力的学习区,让孩子获得“心流”体验。

“心流”理论由匈牙利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赖提出,它是一种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的状态。这种体验会让人获得莫大的体验,使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

如果孩子能够在学习中获得“心流”体验,那么学习本身便会给孩子带来价值感。

图片

美国心理学家诺尔·迪奇曾提出过一个舒适区三圈的理论,第一层叫舒适区,属于没有学习难度的知识,或者习以为常的事物,自己处于舒适心理状态;第二层叫学习区,对自己来说有一定挑战,但尚能接受;第三层叫恐慌区,这一区的知识事物大大超越了自己的能力认知范围,会让人感到心理的严重不适。

在舒适区,孩子的学习得心应手,但是学到的东西较少,进步也缓慢;在学习区,孩子可以接受挑战,获得新知,进步很快;在恐慌区,孩子会感到忧虑恐惧,甚至放弃学习。

研究证明,当孩子处在学习区的时候最容易获得“心流”体验。

要想让孩子找到学习区,父母需要对孩子有细致的观察。如6岁孩子已经在父母的陪伴下读了大量的绘本,有一定的识字量,那父母完全可以找一些桥梁书,让孩子进行独立阅读。

父母在给孩子设定学习目标的时候既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要有一定适当的挑战。

有研究表明,当孩子学过的知识点占85%,未学过的知识点占15%的时候,孩子会感觉到挑战但仍然能够胜任,此时孩子最容易获得“心流”体验。

帮助孩子找到兴趣和能力优势

 纵观中外,优秀的人之所以能坚持在一个领域不断耕耘,是因为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优势,所以他们能够获得巨大的学习价值感。

如何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优势?

其一给孩子自主选择兴趣和试错的权利。

第二,确定兴趣之后,要给孩子足够的支持。

第三,当孩子遇到学习瓶颈的时候,帮助孩子拆解目标,通过一个个的小目标区完成。

图片

用使命感和意义感为孩子提供持续学习的动力

学习本身是具有挑战性的,在持续学习的过程中,孩子有可能因为反复练习觉得枯燥,失去了新鲜感。此时引导孩子发现所做事情的使命感才是孩子始终愿意前行的最大动力。

我的女儿很喜欢阅读,过去她阅读是将它作为满足自我好奇心的一种方式。有一天我的一位做公益的朋友来家里做客,谈起有很多山区的孩子没有书看,这让我女儿非常惊讶。

在女儿七岁生日的时候我和她商量,开始了她的公益童书架计划,她每年生日的时候都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赚钱,然后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捐赠一个书架和一些图书。

这件事情她已经坚持了六年,最开始是做手工,拍卖自己的书画作品,后来为网上的孩子开了视频阅读课,自己策划选题,查资料和备课,在这一过程中她的阅读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这件事很花费时间,但她从未想过放弃,她觉得能让贫困地区的孩子通过阅读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是特别值得她高兴的一件事。

对孩子而言,使命感未必是宏大而遥不可及的,当他们能够为他人提供帮助,能够担负一份责任,她们的使命感就产生了。因此,要让孩子保有持续的学习动力,可以让孩子在学习中体验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幸福感。

作者 | 付立平

编辑 | 孙习涵
统筹 | 孙习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