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忆母校往事 (2)

 唯我英才 2023-07-28 发布于河北

照片二

下面这张照片,是刘老师在学校“东院”拍的。照片上的教室,是校门北侧的两间教室。靠左侧的那间(示意图中的02教室),是我们一年级时的教室;靠右侧的教室(03教室),是我们二年级和四年级时的教室。我们在这两间教室学习了三年,在这儿留给我的记忆也最多。

图片

一至三年级时,我们的班主任是胡志敏老师。他的名字我一直记得很清楚。其中有一个原因是,从小就知道方志敏的故事,说到方志敏我就会想到胡志敏老师。后来又知道越南有个胡志明,也会让我联想起胡志敏老师。胡老师虽然是位男老师,但他对学生从来都不凶,同学们都觉得他很亲切。在我们升入四年级时,胡老师调走了。这让大家很意外,之前一点迹象都没有,同学们都很想念他!

有关胡老师的故事,记起的不多。也许那时我们的年纪太小,也许是时间久远的缘故吧。虽然记不起更多有关胡老师的故事,但在我们茁壮成长的路上,哪件事和老师的教育、培养没有关系啊?说到这儿,让我想起二年级时的一件事。

建国初期,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曾开展过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扫盲识字运动。为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各地都开办了许多夜校。保定市也不例外,延寿寺小学就是其中之一。夜校本和我没有什么关系,但有些当年的故事,让我始终记得保定曾经的夜校。

上二年级时,有一天我很早就来到教室(03教室),在地上捡到一只钢笔,挺新的。在那个年代钢笔还算是贵重物品吧,它不可能是我们班同学丢失的。那时我们才上二年级,老师不让用钢笔写字。这肯定是上夜校的叔叔、阿姨丢失的,我想等上课时交给老师。就在这时,有位年轻的阿姨来到教室问大家:有捡到钢笔的吗?看到她那焦急的样子,我连忙把笔给了她。钢笔失而复得,她连声对我说:“谢谢!谢谢!”当时我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但心里有种助人为乐的感觉。

每当想到这件事,就觉得这和胡老师平时对我们的教育分不开。那时,老师们常对学生宣讲《小学生守则》,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这件事记得这么清楚,还因为它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尴尬的滋味。当阿姨谢过我之后,问我:小同学,你贵姓?我没有听懂。接着她又问了一遍:你贵姓?我依旧不知该如何回答。旁边围观的同学也无人做声。阿姨只好拍了拍我的肩,再次说声“谢谢”,便离开了教室。当时的场面让我很尴尬!回家后,母亲告诉我:这是在问你姓什么。听母亲这么一说,我觉得自己好愚钝啊!不过,问二年级的小学生“贵姓”的人不多吧?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阿姨激动的心情啦。

提起夜校,我想起当年母亲也上过夜校。她文化程度不高,小学毕业,所以街里也让母亲去厚福盈小学上夜校。那时妹妹才2岁,每次去上课母亲都要带着她,上课时,妹妹不哭不闹,好像她也在听讲。        我在网上看到一张50年代夜校课堂的老照片,和母亲当年在夜校上课时的情景差不多。

图片

每当夜校快放学时,我就带着弟弟到厚福盈小学去接母亲。那时的市府后街路灯昏暗,街上行人稀少,走在路上我们心里有点害怕。

记得厚福盈夜校的教室有前后两个门,教室的门外是走廊。我们到了学校后,就站在走廊里等候下课的铃声。有时教室后边的门开着,我和弟弟就溜进教室,站在教室后面等待下课和妈妈一起回家。

话题有点扯远了,还是回来说说03教室的故事吧。

在03教室上课时,也曾经历过防细菌、戴口罩的事情。那时,全国正在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目的是为了应对美国发动的细菌战。当时虽要求戴口罩,但没有强制戴口罩,大街上也没人检查。下面照片,就是当年大街上的行人戴着口罩的情景。

图片

那时,我们学校对这项工作也很重视。早上,在校门口有老师检查同学是否戴口罩;课间,班干部有时也会在教室里检查同学是否有口罩。

在03教室上课时,有一天,班长耿佩芝检查同学是否有口罩,大家都把口罩拿出来让班长看。当检查到一个调皮的男同学时,只见他指了指揣在胸前的口罩带儿,班长以为他有口罩,便没说什么。因为那时很多人在不戴口罩时,都会把口罩揣在衣服里,胸前只露出两根白色的口罩带儿(见下图)。

图片

班长结束检查后,这位男同学便站起来,招呼大家看他的“口罩”。当他把跨在脖子上的这条口罩带,从胸前慢慢地拽出来时,大家都被他逗得哈哈大笑。原来,他戴的只是一条白色的带子,并不是口罩,他在故意气班长!

那时,学校也很重视对学生个人卫生的要求。比如,不定期地让班干部检查同学的指甲是否太长了,该不该剪?衣服是否整洁?甚至衣领脏不脏都要检查……  几十年过去了,这样的卫生检查场面仍历历在目。

在小学的记忆中,到监狱搬桌椅的事我一直记得。这是四年级,还是五年级的事情我却忘记了。有一天的上午,我们班的同学在前院的大槐树下排队集合,有一位老师,可能是负责后勤工作的老师,给我们讲了去监狱搬桌椅的有关事项。然后,班主任和其他几位老师一起带着我们去监狱搬运新的课桌椅。

当听说去监狱,里面还有劳改犯,我心里不免有点紧张,也有些好奇。之前,很多同学都不知道监狱在哪里,就跟着老师走哇走,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来到监狱大门前。当我们从一扇小门走进院子后,看到桌椅已堆放在院内离大门不远的地方了。再往里看,又见高墙电网,那里可能是关押犯人的地方。我们在这儿不宜久留,老师抓紧时间布置任务,然后带着我们尽快地离开了这里。

路上,同学们搬着椅子、抬着桌子,有人还用头顶着桌椅,走一会儿,就要停下来歇一歇。抬着桌椅走路确实很费劲,但大家的心情还不错。以前,我们都是用的双人课桌,有同学在桌子的中间画条线,不让同桌越界,同学之间为此也常闹矛盾。现在好了,新桌椅都是单桌、单椅,不会再为越界问题争吵啦。

这次搬运桌椅,也算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吧,到监狱参观了一回。

现在回想起来,这件事是四年级的可能性较大。五年级我们在13教室,这是50年代新盖起的教室,里面的桌椅肯定是新的单人桌椅,不可能再更换新的桌椅了吧?升入四年级,我们教室里的课桌都是旧的双人桌,这样的桌椅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窄小了,所以四年级更换课桌椅的可能性较大。这也算是在03教室时的一段往事吧。

我对东院的02、03教室有着特殊的情感,是因为我们班在这两间教室学习了三年,有很多记忆都在这里。而刘老师站在大槐树旁拍照时,选择03教室作主背景,我想也是有原因的吧?刘老师1957年毕业后,刚参加工作就担任了我们班的班主任。当时,我们班就在03教室。刘老师说,她清楚地记得:进校门后右拐,第一间教室就是我们班。我真佩服老师的记忆力!03教室是刘老师工作的起始点,对她来说也有着特殊意义。老师选这个位置拍照,可能就是要把03教室做为背景而有意为之吧?后来,老师告诉我,她当时就是这么想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的发展,当年学校最古老的房屋,我们曾经的教室——02和03教室也被拆除重建了。

图片

上图右边的照片,是刘老师的学生著名作家、翻译家毕冰宾1993年回母校时拍摄的。对比左右这两张照片中的古树方位,可以判定:右边照片上的这排房屋,就是在拆除了02、03教室,以及校门北侧的水房、财会室后,盖起的新房。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排后来盖起的房屋恐怕也早已被新的教学楼取代了吧?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