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0首中医经典名方(10/100)

 新用户85484151 2023-07-28 发布于安徽

1、桃核承气汤

【组 方】:桃仁五个(去尖),黄四两,桂枝两(去),两(炙),芒硝两。

【煎服方法】:上五味,以升,煮取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微沸下温服五合,三服。

【原文出处】:《伤寒论》:“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主治病证】:下焦蓄血证。少腹急结,小便自利,神志如狂,甚则烦躁谵语,至夜发热;以及血瘀经闭,痛经,脉沉实而涩者.

2、旋覆代赭汤 

【组方】:旋覆花三两,两,姜五两,代赭两,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枚(擘)。

【煎服方法】:上七味,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升,三服。

【原文出处】:《伤寒论》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下痞鞕,噫不除者,属旋覆代赭汤。”     

【主治病证】:胃虚气逆痰阻证。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或见纳差、呃 逆、恶心,甚或呕吐,舌苔白腻,脉缓或滑。

3、竹叶石膏汤

【组方】:⽵把,⼀⽄,半夏半升(洗),麦门冬升(去),两,两(炙),粳     

【煎服方法】:上七味,以⽔⼀⽃,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煮熟,汤成去,温服升,三服

【原文出处】:《伤寒论》伤寒解后,虚羸少逆欲吐,膏汤主之。

【主治病证】: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烦热,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气短神疲,或虚烦不寐,舌红少苔,脉虚数。

4、麻黄汤

【组方】:黄三两(去节),桂枝两(去),两(炙),杏仁七个(去尖)。

【煎服方法】:上四味,以升,先煮黄,减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升半,去滓,温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原文出处】:《伤寒论》“①太阳病,头痛发热,疼腰痛,节疼痛,恶风喘者,黄汤主之。②太阳病,脉浮紧,汗,发热,疼痛,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复发汗。服汤已,微除,其发烦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重故也,宜黄汤。③脉浮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节烦疼,可发其汗,宜黄汤。

【主治病证】: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5、吴茱萸汤

【组 方】:吴茱萸⼀升(洗),⼈参三两,⽣姜六两(切),⼤枣⼗⼆枚()

【煎服方法】:上四味,以⽔七升,煮取⼆升,去滓,温服七合,⽇三服。

【原文出处】:《伤寒论》“①⾷⾕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②⼲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主治病证】: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冷,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6、芍药甘草汤

【组 方】:⽩芍药、⽢草各四两(炙)。

【煎服方法】:上⼆味,以⽔三升,煮取⼀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原文出处】:《伤寒论》“伤寒脉浮,⾃汗出,⼩便数,⼼烦,微恶寒,脚挛急。……若厥愈⾜温者,更作芍药⽢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主治病证】:阴血亏虚,肝脾失调证。伤寒伤阴,筋脉失濡,腿脚挛急,心烦,微恶寒,肝脾不和,脘腹疼痛。

7、半夏泻心汤

【组 方】:半夏半升(洗),黄芩、⼲姜、⼈参、⽢草(炙)各三两,黄连⼀两,⼤枣⼗⼆枚(擘)。

【煎服方法】:上七味,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升,⽇三服。

【原文出处】:《伤寒论》若⼼下满⽽鞕痛者,此为结胸也,⼤陷胸汤主之。但满⽽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汤。

【主治病证】: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8、真武汤

【组 方】:茯苓、芍药、⽣姜(切)各三两,⽩术⼆两,附⼦⼀枚(炮,去⽪,破⼋⽚)。

【煎服方法】:上五味,以⽔⼋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三服。

【原文出处】:《伤寒论》“①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仍发热,⼼下悸,头眩,⾝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②少阴病,⼆三⽇不已,⾄四五⽇,腹痛,⼩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者,此为有⽔⽓,其⼈或咳,或⼩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主治病证】:阳虚水泛证。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动不宁,头目眩晕-,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或腹痛,泄泻;或咳喘呕逆。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

9、猪苓汤

【组 方】:猪苓(去⽪)、茯苓、泽泻、阿胶、滑⽯(碎)各⼀两。

【煎服方法】:上五味,以⽔四升,先煮四味,取⼆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三服。

【原文出处】:《伤寒论》“①若脉浮发热,渴欲饮⽔,⼩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②少阴病,下利六七⽇,咳⽽呕渴,⼼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主治病证】:水热互结证。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又治血淋,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小腹满痛者。

10、小承气汤

【组 方】:⼤黄四两(酒洗),厚朴⼆两(炙,去⽪),枳实三枚(⼤者,炙)

【煎服方法】:上三味,以⽔四升,煮取⼀升⼆合,去滓,分温⼆服。初服汤当更⾐,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者,勿服之。

【原文出处】:《伤寒论》“①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必重,短⽓,腹满⽽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也。⼿⾜濈然⽽汗出者,此⼤便已鞕也,⼤承⽓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汤。若腹⼤满不通者,可与⼩承⽓汤,微和胃⽓,勿令⾄⼤泄下。②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承⽓汤。③若不⼤便六七⽇,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承⽓汤,汤⼊腹中,转⽮⽓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也,欲饮⽔者,与⽔则哕。其后发热者,⼤便必复鞕⽽少也,以⼩承⽓汤和之。不转⽮⽓者,慎不可攻也。”

【主治病证】:阳明腑实证。症见谵语,便秘,潮热,胸腹痞满,舌苔老黄,脉滑而疾;或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亦可用之。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