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涠洲的“三婆”到底是不是“妈祖”?

 狐眼碌碌 2023-07-28 发布于广西

涠洲岛妈祖文化节

北海的涠洲岛很美,很美的涠洲岛有个著名的三婆庙。三婆庙坐落在一个大石窟中,正对着南湾港。

三婆庙庙门有副对联。

上联是:神庙朝朝朝朝朝应

下联是:海水长长长长长流

上联五个“朝”,一二和四五念“朝阳”的“朝”,第三个念“朝拜”的“朝”,意思是每天朝拜,每天都有求必应。

下联五个“长”,一二和四五念“长短”的“长”,第三个念“成长”的“长”,意思是海水不停上涨,长流不息。

有点文化,对不?

说到文化,这“三婆庙”就是一个“文化之谜”。

涠洲三婆庙还有一个名号:天后宫。而且这似乎才是它的大宝号。很多人都知道,“天后”就是妈祖。

这“天后宫”或者说“三婆庙”的来历,普遍的说法是: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有个叫“黄开广”的福建商人行船在涠洲附近遇到风暴,天后(三婆)显灵使他化险为夷,于是出钱建了这个庙,答谢其救命之恩。

但妈祖在别处叫“天后”的多,很少叫“三婆”。澳门虽然也有一个“三婆庙”,建于1845年(清朝道光25年),历史很悠久,但同在那条街的尽头,另外还有一个“天后宫”。

显然,这是两位神灵。按澳门人的说法,“三婆”是妈祖的三姐,两姐妹共同护佑着氹仔的百姓。

有人说北海叫妈祖做“三婆”,是顺应本地“称婆为尊”的习俗。“婆”在北海是不是一种尊称我不知道,反正叫“老婆”似乎没什么尊意,管“长舌妇人”叫“八婆”更加没有。

更大的问题是,为什么叫“三婆”,而不叫大婆、二婆、四婆、五婆呢?

有人编故事:妈祖有三姐妹,老大在福建,老二在澳门,老三在涠洲岛,分别在这三个地方发挥神力,保境安民。

妈祖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实际的情形是:妈祖并没有三姐妹。我几年前去过莆田,就是妈祖的老家。妈祖在姐妹中排行第六,不排三

全世界敬奉妈祖的人,知道并认同妈祖的出身和事迹,记载在《莆田县志.泥洲志》和台湾《林氏大宗》中:

妈祖,原名林默,父亲叫林愿,五代时在福建担任七品的沿海都巡检,级别和职责大致等于现在的“海警支队长”。

后周入宋,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和平过渡,估计“林支队长”仍旧担任原职。

林愿的夫人姓王,生了一男五女。赵匡胤登基那一年(建隆元年)三月二十三,王氏生下第六个女儿。

都说呱呱坠地,这女孩像后世的王阳明一样身有异禀,坠地时并不“呱呱”,直到满月也没有哭过,于是父母给她取名“林默”。

林默聪明伶俐,七岁时父母教她读书识字,10岁诵经礼佛,12岁道人教她法术,15岁就行医治病,经常坐船渡海到各个海岛作法驱魔,治病救人。

宋太宗继位后的第13年,公元987年(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林默在出诊途中不幸落水身亡,年仅28岁。

青山垂首,海水呜咽。

(妈祖姓林名默,世居莆田贤良港。父林愿,五代闽时官都巡检,母王氏生一男五女。

宋建隆元年庚辰三月二十三日生第六女,弥月不闻啼声,因此名默。七岁授学,悉解文义。十岁诵经礼佛。十二岁,有道士玄通授以玄微秘法。十五岁能为人治病。并常渡海至湄洲救助海上遇难渔船民。

宋雍熙四年九月九日,成道于湄洲岛,年二十有八。)

说到底,林默就是宋朝一位深受群众爱戴的年轻“女村医”。她无私奉献的事迹,深深感动了莆田无数的老百姓。大家自发地捐款捐物,为她树碑立庙,纪念这位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身殉职的优秀女青年。

林默的事迹在民间广泛传诵。宋徽宗上任后,为了弘扬林默一心为民的精神,给林默庙题写了“顺济”的匾额。

到了元朝,泉州作为对外贸易最为繁荣的东方大港,海事活动频繁。有道是“行船走马七分险”,救死扶伤的林默成为人们祈求保佑平安的海神,香火愈加旺盛。

在泉州世代经商的阿拉伯人后裔、泉州首富蒲寿庚建言下,元朝皇帝给林默册封,加冕为圣。

封神不断升级,官方将“林默精神”由开头救苦拔难的“庇民”,升华为“庇民与护国”并重。明代派遣郑和下西洋的永乐皇帝朱棣在南京将林默赐庙列祀,封其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

清朝因林默显灵帮助收复台湾,朝廷敕封其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

这也是妈祖庙被称为“天妃庙”、“天后宫”的由来。

至于林默为什么叫做“妈祖”,据曾任莆田市政协文教卫体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的朱合浦考据,莆田当地最早把林默叫“娘妈”,这是对辈份高的女性的尊称。

随着祀奉“娘妈”的风俗传播到各地,分灵的地方都尊湄洲岛的“娘妈”为祖,约定俗成,“娘妈”慢慢就叫成了“妈祖”。

但两广及港澳等地“三婆”的称谓有点特殊,它更像是当地的神灵托身为妈祖。

中国人普遍敬奉天地,相信万物有灵,处处神灵在位,事事菩萨主宰,造神拜神现象十分普遍。

1905年在北海从事洋务的梁鸿勋就说过:“迷信神权,中国通病,北海土人迷信颇深”,“各村落更设社坛,其小庙尤不可缕指。”南方许多地方大致如此。

三婆庙就是北海“不可缕指”的神庙之一,北海现存的三婆庙有好几个,除了涠洲岛,冠头岭下的南澫、合浦县廉州镇、铁山港南康镇都有。

三婆庙还分布在与越南交界的防城一带。边境城市东兴的竹山有一座“三圣宫”,当地人称为“三婆庙”,建于1876年(光绪二年)。

专家考证,清朝藩属国安南(越南)北方的京族,祭祀的神灵之一就是“三婆”。防城、北海这些三婆庙,显示出三婆信仰从越南传入的痕迹。

在中越边境渔民的生产活动中,双方不断交往,三婆信仰作为一种文化,为北部湾周边地区逐渐接受,随后又传播到了雷州半岛西部和珠江流域。

“三婆”与“妈祖”的合一,巫道文化在中国的尴尬地位有关

中国社会的神祇信仰,与占卜、算卦等巫术密不可分,有悖于“不语怪力乱神”的正统儒家观念,多神信仰在历朝历代常常被当作“异端邪说”,祭祀的场所视为“淫祀”,受到打压或取缔。

明代隆庆年间担任广东佥事——等于省政府副秘书长——的薛梦雷说,“廉郡巫风盛行,病者多不服药而好跳神,文诏频颁,仍执迷不悟。”

三婆庙作为人们祈求神灵驱瘟祛病的祭祀场所,有没有被当成淫祀,不得而知。不过在官方编纂的《廉州府志》所列的祠庙中,找不到它的名号。

显然,它没有列入官方认可有着“敦化善俗”作用的“礼教”设施

一方面,渔民、船工、海客等对大海心存畏惧,希望有求之必应的海神保护;另一方面祀奉三婆又容易触犯“官讳”,于是把三婆说成妈祖,混而为一。

这种融合得以实现,一来因为它们都带有“巫”的色彩,妈祖的肉身林默,本来就是精通法术、能推测祸福休咎的村中女巫(里中巫);二来妈祖曾得到皇帝敕封,有“合法性”,护佑苍生的法力更大。

回到前面的问题:三婆是不是妈祖?答案是:既是,也不是;或者说开头不是,后来是。

涠洲岛

民间信仰文化的传播,由于不落文字,经常随祈求者的愿望发生“以讹传讹”的现象。两广地区三婆托身妈祖是一种,澳门传说三婆为妈祖的三姐则是另一种。

妈祖信仰出现在北宋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始发港泉州。这一信仰随着航运和海外移民,传播到了东南沿海和世界各地,形成了现在妈祖庙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众多达两亿多的文化景观。

如果你有机会到涠洲,不妨移步南湾港悬崖峭壁下大石窟的三婆庙,石窟里的这座赭红色的庙宇进深三楹,绘着双龙、葫芦、怪兽和巨鳌。建于乾隆年间的这间古庙,也是国内现存“年纪最大”的三婆庙。

据说曾以涠洲为巢穴的汪洋大盗张保仔对三婆最为虔诚,他的战船上长年供着三婆像;他自己只要人在岛上,一定会到三婆庙焚香上供。

谁说涠洲没有文化呢?

其他北海讲古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