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厦门文史|黑脸三妈:同安海洋文化的独特信仰

 依薷书坊 2023-03-03 发布于福建

图片

图片

银同天后宫并祀三尊妈祖:中间黑脸绿袍为银同妈(三妈),右粉脸黄袍为湄洲妈(大妈),左红脸红袍为温陵妈(二妈)。(摄影:洪清凉)

唐宋以来,福建创造了无数的民间神祇,唯有妈祖真正走向了全国,海内外知名。
据说妈祖原名林默娘,生前是莆田湄洲屿一位能够预知祸福的女子,公元987年白日升天。因为经常显灵,救苦救难,她受到乡人祭祀、朝廷表彰,最后被封为天妃、天后。全世界有无数座妈祖庙,或天妃宫、天后宫,供奉着她的神像。
作为海上保护神,妈祖信仰最先传入泉州地区,对泉州的海洋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与其他神灵不同,这位生前未婚的湄洲女神,神像造型丰满圆润,脸色粉红,美丽动人,人们亲切地称之为“湄洲妈”。
最有意思的是,在泉州地区,妈祖的神像产生了两种变体:一是泉州府城的红脸妈祖,又被称为“温陵妈”“二妈”;二是同安县城的黑脸妈祖,又被称为“银同妈”“三妈”。而来自莆田的粉脸“湄洲妈”,则被称为“大妈”。
黑脸三妈的祖庙在同安城南门天后宫。民间传说,她的脸色变黑,是明嘉靖年间为了保护同安县城,率领阴兵与来犯的倭寇作战,“脸色尽紫”,终成黑色不褪。这是抵御盗贼而留下的独特印记。同安人有了自己的“银同妈祖”。——所谓“银同”,是同安县的雅称,传说同安古城仿佛一块银锭。

图片

台湾北汕尾妈祖宫代表前来与银同天后宫交流。(摄影:林柏龄)

因此,与其他地方的妈祖庙不同,同安南门天后宫的神龛上,三尊同样的妈祖神像齐聚一堂,享受信徒的香火,惟脸色和服饰不同。这是银同妈祖庙的一大特色。
传说黑脸妈祖出现于明中后期,正是同安人通过月港大航海的时代,然而缺乏证据。最近,读刘婷玉《明代海上丝绸之路与妈祖信仰的海外传播》(《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7年6月),意外看到两条相关外文史料,足以为证。因为未见同安史专家引用,我转引在这里,方便研究者查考使用。
一是1566年出版的葡萄牙人达米昂·德·戈伊斯的著作《唐·曼努埃尔王编年史》第四卷,其中记载中国人的民间信仰说:“他们(华人)供奉三个同样的神像。他们特别供奉一个妇女,将其视为圣人,称其为娘妈(Nama)。她在上帝面前保护所有人,无论陆上还是海上人家……费尔南·佩雷斯·德·安德拉德曾带来这些神像。”
这里提到的安德拉德,曾于1515年带领一支船队来到东亚,派遣“欧洲第一位赴华使节”托梅·皮雷斯觐见中国皇帝请求通商,被驱逐出境。很有可能,安德拉德带到葡萄牙宫廷的三位同样的妈祖神像,就是同安人供奉的大妈、二妈和三妈。
二是来自西班牙的奥古斯丁会修士马丁·德·拉达的记载,有中译本,见英国人C.R.博克舍编著的《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记》(何高济译,中华书局,1990年,第172页)。拉达修士受菲律宾总督指示,随同一个西班牙使团于1575年7月5日到达中左所(厦门),经同安前往泉州、福州。
拉达记述他的见闻:“然而航海家偏爱的一个女人叫娘妈(Nemoa),生于福建省兴化附近叫莆田的村庄……他们经常把同一人的三幅画像放在一起,当问到为什么这样做时,他们说那三幅实为一人。我们在料罗看见一个例子,三幅大娘妈像放在一起,还有一个格栏在祭坛前,就在一旁是一个红人的像,另一旁是黑人的,在接受祭品。”
这里说的料罗,应该是同安县金门的料罗湾。拉达看见的“三幅大娘妈像”,显然就是金门人供奉的湄洲妈、温陵妈和银同妈,红人与黑人即妈祖座下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图片

银同天后宫麒麟照墙。(摄影:黄文水)

这两条外文史料证明,16世纪前期,黑脸妈祖已经出现,同安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妈祖信仰。它们还证明,同安人很早就与欧洲人打交道,黑脸妈祖是欧洲人最早接触到的中国民间信仰之一。
从历史的角度看,黑脸妈祖是同安海洋文化的独特创造,丰富了妈祖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船上供奉着一尊黑脸妈祖,给了同安人更多向海而生的勇气,在东西洋、南洋纵横驰骋。人与神相依为命,远涉重洋。哪里有同安人,哪里就有银同黑脸妈祖。
图片
来源:厦门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