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日本陆军装备“千代田”装甲车

 胡侃杂史 2023-07-29 发布于黑龙江

千代田装甲车(Chiyoda armoured Car)

1931年日本帝国陆军(IJA)装甲车 - 共建造200辆。

1930年代,未知部队。插图显示炮塔侧向转动。

千代田装甲车

第一辆国产装甲车,用于日本陆军侵略使用,是九二式千代田。它是在以英国沃尔斯利底盘、发动机和零部件为基础的本土生产的八七式装甲车之后发展而来的。当时,陆军正在寻找一种更好的防护能力和良好越野能力的车辆。这些需求导致了一个6x6的设计,类似于后来的九三式住田。这款原型车在1931年研制成功并通过了所有试验。它被正式采用,并以东京的制造商千代田命名为九三式千代田装甲车。在西方文献中,相应的名称通常被称为“爱国装甲车”。这可能是因为一些1932年的上海事变的文件提到了“爱国-皇党”,它帮助筹款建造了这些装甲车。它有时也被与九零式住田装甲车混淆。

1930年代,未知部队。插图显示炮塔朝前转动,带有防空轻机枪。

千代田装甲车设计

千代田汽车工厂属于东京瓦斯电气有限公司,现在被称为日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该工厂以前生产过QSW型6轮卡车。1930年,该工厂被选中设计新军用装甲车,并提交了设计图纸。基本装甲方案在很多方面与八七式相似。然而,充气轮胎的辐条式车轮被发现过于脆弱,因此被具有固定橡胶带的盘式车轮取代。车体由轧制均质装甲制成,可能厚度为6毫米(0.24英寸),足以防止弹片和轻武器的射击,并在中央框架周围铆接。

中国,1930年代,未知部队。

车辆的隔舱设置简单明了,正面发动机受到装甲百叶窗的保护,前灯有盖保护。驾驶舱位于后面,驾驶员在左侧,右侧是炮手,操纵一挺标准的九二式轻机枪。后部的战斗舱延伸到车辆后部,配有旋转式截锥形炮塔。战斗舱的每侧都设有三个瞭望孔。驾驶舱可以通过侧门进入,战斗舱可以通过后门进入。炮塔的正面斜坡上有一个防空架,侧部孔中还安装有另一挺机枪。储物箱固定在后桥的挡泥板上。正常的武装配置包括三挺11式6.5毫米(0.25英寸)机枪,二战期间被更紧凑的九一式取代。该车使用沃尔斯利四缸汽油发动机,功率为75马力,功率重量比为13.4马力/吨,足以估计在公路上的最高速度为60公里/小时(37英里/小时)。

注意到炮塔斜坡部分缺乏防空机枪,以及固定式11式前置机枪

现役服役

估计生产了约200辆千代田装甲车,并参加了1932年的上海事变以及1930年代中期日本陆军在侵略的后续行动。它们在被占领地区提供步兵支援和安全任务。从1937年开始,千代田逐渐被具有更好机动性的九七式轻型坦克车取代。

九三式千代田装甲车规格

尺寸(长-宽-高):5 x 1.90 x 2.60 米(16.4 x 6.23 x 8.53 英尺)

总重,战备状态:5.6 吨(11,200 磅)

机组人数:5人(指挥官、驾驶员、3名炮手)

动力系统:沃尔斯利4缸汽油发动机,75 马力,功率重量比为13.4 马力/吨

速度(公路):60 公里/小时(37 英里/小时)

装甲:4 到 6 毫米(0.16-0.24 英寸)

武装:3挺11式或九一式6.5 毫米(0.25 英寸)机枪

总产量:约200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