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扇子雅称

 zqbxi 2023-07-29 发布于江西

古代扇子的雅称

 仁风:仁风是古时美化帝王或长官的歌颂之词,意思是扇子扇出来的风都充满了仁德。

《仁风》:仁风蔼区宇,圣道日月明。《幼学琼林·器用》:剑有干将莫邪之名,扇有仁风便面之号。

便面:便面本来是古代用来遮挡面部的物品,外形跟扇子很像,也可以用来扇风取凉。

《汉书·张敞传》:使御史驱,自以便面拊马。《清诗别裁集》:只令便面春风在,曾向章台拂柳花。

屏面:也是挡脸的意思。古代大户人家的小姐,或者身居高位的官员外出,不想让平民百姓直接看到他们的脸就用屏面遮挡一下,同时也有遮阳防晒的功能。屏面和屏风差不多。

《东坡引》:纤弹旧怨。还敲绣屏面。《村社祷晴有应》:数峰缥缈如屏面,一浦涟漪作簟纹。《题可久上人房素屏》:雕轩画室吴僧居,花草禽鱼屏面集。

箑shà:汉字的扇最初是门扇、扇板的意思,箑才是扇。

《淮南子·精神):知冬日之箑,夏日之裘,无用于己。《方言》:扇,自关而东谓之箑,自关而西谓之扇。

凉友:能带来凉快的朋友,这个名字很贴切。净君是指扫帚,凉友是指扇子。

《清异录》: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

圆轻:圆轻就是团扇的另外一个叫法。

《去扇》:已知秦女升仙态,休把圆轻隔牡丹。

扇子趣谈

       炎炎夏日,扇子一度是夏日必不可少的手中之物。扇子不仅有实用价值还有装饰用途,在很多场合它也成为了一种饰品。说起扇子,我们可以想到很多种扇子,比如折扇、团扇、蒲扇、羽扇等等。

皇帝专用的大扇子——五明扇

影视剧、壁画中常见,皇帝身后有两个宫女举着巨大的扇子站在皇帝身后,皇帝走到哪里她们还要跟到哪里。这个扇子实用价值不大,能起到的实用价值是遮阳和防风,它主要的作用是显示皇家威仪,它就是五明扇。

唐代阎立本著名的《步辇图》中,唐中宗坐在由人抬着的步辇,身后的五明扇非常显眼。

古代这种五明扇主要是帝王使用,传说是舜发明的。《古今注》中有介绍:

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

所以它开始的作用是让大家看到这柄扇子以后知道君王正在招贤纳士,五明扇在秦汉时期,公卿和士大夫都用,到了魏晋开始限制为帝王专用,其他人不得使用。

充满智慧的扇子——羽扇

关于羽扇,我们认识的最牛的大咖是诸葛亮,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手摇扇之人那种儒雅睿智从容,表现得淋漓尽致。题外话,苏轼这里写的“羽扇纶巾”到底是指周瑜还是指诸葛亮呢?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习惯用羽扇,而且纶巾也是指诸葛巾,是因为诸葛亮最早在军中冠以此巾。这个问题比较有争议,只看这首词分明指的是公瑾。不管指谁吧,那个时代羽扇并非诸葛亮专属。

羽扇颇有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就出现了羽扇,而且羽扇这门技艺也流传到了现在。最初的工艺是:扇羽用十,扇柄刻木象鸟骨,东晋后羽减为八,改为长柄。

晋代的陆机和张载都写过《羽扇赋》。

陆机《羽扇赋》:昔楚襄王会於章台之上,宋玉、唐勒侍,皆操白鹄之羽以为扇。张载《羽扇赋》:有翔云之素鸟,体自然之至洁。飘缟羽於清风,拟妙姿於白雪。

从中可见,先秦的楚襄王时候,聪明睿智的美男子宋玉就已经用上羽扇了。

实用与装饰并重的扇子——团扇

团扇,又称宫扇、纨扇。团扇的来历并不比皇家用的五明扇早,恰恰相反,它是从皇帝身后的五明扇演变而来的。

跟很多起源于中国的日常用品一样,团扇也被赋予了非常好的寓意,团扇代表着团圆友善、吉祥如意。

西汉以后,扇子被广泛用于扇风取凉。到东汉,团扇材质确定为丝、绢、绫罗之类织品,这样方便在扇面上绘画刺绣。团扇还叫合欢扇。扇面的形状也不只有圆形,有椭圆、葵花、梅花、六角等形状,加上扇坠、流苏、玉器之后非常漂亮。

团扇也成为国际时尚之物,国际时装周上很多名模都手持团扇,把团扇的魅力展现在全世界面前。

两汉女诗人班婕妤在《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南北朝诗人鲍子卿在《咏画扇诗》:

细丝本自轻,弱彩何足眄。直为发红颜,谬成握中扇。

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在《贺新郎·夏景》: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从两汉到北宋的诗词中,我们看到的扇子都非常清晰地表明是团扇。一直到苏轼的时候,团扇仍旧是主流。

文人骚客的扇子——折扇

关于折扇的渊源,至今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说法。普遍的说法是折扇是经过高丽到中原的东瀛之物。

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高丽国》:

高丽使人每至中国,或用折叠扇为私覩物(私人会见的礼品),其扇用鸦青纸为之,上画本国豪贵,杂以妇人鞍马,或临水为金沙滩,暨莲荷花木水禽之类,点缀精巧,又以银泥为云气月色之状,极可爱,谓之倭扇,本出于倭国也。

北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画折扇,金银涂饰,复绘其国山林、人马、女子之形,高丽人不能之,云是日本所作。观其所绘衣物,信然。

明代陈霆《两山墨谈》:

宋元之前,中国未有折扇之制。元初,东南夷使者持聚头扇,当时讥笑之。

宋以前称扇子都是指团扇。宋代开始折扇流入,扇子开始多样起来。但是在宋代,折扇流行范围并不广泛,主要是皇室在用,而且并不当做实用之物使用,更多的是当做一种器物看待。

直到明朝中后期,折扇才开始真正流行开来,甚至取代团扇成为扇子的主流。究其原因,第一,团扇不方便收纳;第二,折扇更适合书写绘画。

所以我们看影视剧里,唐宋时期风流倜傥的文人雅士出门手持折扇,其实并不十分靠得住。另外,从清代流传下来的照片看,折扇在女子中的使用率要超过男子。这倒是有点出乎意料。

最普及的扇子——蒲扇

上图中清朝的武官合影以及李鸿章和他的孙子手里的扇子都是蒲扇。

蒲葵扇俗称蒲扇,也叫芭蕉扇、葵扇,是由蒲葵的叶、柄制成,质轻,价廉,是中国应用最为普及的扇子。在没有电风扇空调的年代,这种蒲扇是居家必备之物。

唐朝诗人孙元晏《蒲葵扇》:

抛舍东山岁月遥,几施经略挫雄豪。若非名德喧寰宇,争得蒲葵价数高。

唐代诗人李嘉祐 《寄王舍人竹楼》:

南风不用蒲葵扇,纱帽闲眠对水鸥。

看到蒲扇是不是勾起了很多儿时的回忆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