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利润表的重点(学习笔记8)

 万里潮涌 2023-07-29 发布于浙江

图片

本文是财报第二张表格-利润表的学习记录1。

图片








02

利润表

利润表也叫“损益表”,依照权责发生制(应收应付制,不是实收实付制,不考虑实际是否收到或者支出了现金)编制,最容易造假。

知识点:

权益—净资产

损益—利润(收益)或亏损

市净率PB=股票价格/每股净资产=公司市值/归母净资产

市盈率PE=股票价格/每股收益=公司市值/归母净利润

利润表样表

图片

市场为何追逐利润表

P(股价)=PE(市盈率)*E(每股收益)

这个公示提供了一个看问题角度,引导意图获取股票价差的投资人关注两个数字:市盈率和每股收益。

对这两个数字的不同侧重,产生不同的投资体系。

图片

究竟是要靠哪种体系在股市安身立命,是投资者第一要想清楚的。

无数投资大师用大量事实、数据和逻辑论证过,长期而言,投资者获利的主要来源是企业的净利润增长和分红,而不是市盈率的波动

雷厄姆市场就像一只钟摆,永远在短命的乐观(它使得股票过于昂)和不合理的悲观(它使得股票过于廉价)之间摆动

图片

合并利润表和母公司利润表

母公司利润表仅将子公司宣布的分红纳入“投资收益”,它所反映的股东当期损益事实上是不完整的。
合并利润表,将上市公司和子公司作为一个整体,反映与外部其他单位和个人发生的交易成果,是投资者真正需要关心的数据。
2022年净利润数据如下:

图片

代表2022年共计从上市公司和子公司以外的其他单位和个人手上,赚取了约653.75亿元净利润。由于子公司并非全部由上市公司100%持股,因而有约26.59亿元利润属于子公司其他参股股东,在合并利润表上以“少数股东损益”显示。剩下的627.16亿就是属于上市公司全体股东的净利润,一般写成“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简称“归母净利”。是投资者最关心的上市公司业绩。归母净利/总股本=每股收益。627.16/12.561978=49.93。

图片

其他综合收益:股东的“备忘录”

有时企业会有部分依照会计准则不允许计入当期净利润的利得或损失,例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金融资产重分类造成的利得或损失等。这些利得或损失2009年前计入资产负债表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2009年增设“其他综合收益”科目,放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2014年7月后陆续将“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分拆出来,通过利润表“其他综合收益科目披露

目前“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只保留股份支付带来的资本公积变动,以及股东与公司之间发生的资本性往来。

“其他综合收益”相当于给股东列出一个备忘,提醒股东本年度除净利润外,还有一些其他价值变动。

其他综合收益披露的是税后净额。按照所有权归属划分为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所有的和归属少数股东所有两部分。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所有的其他综合收益税后净额+合并资产负债表“股东权益”部分的“其他综合收益”科目期初余额(或叫上年年末余额)=合并资产负债表“其他综合收益科目期末余额(或叫本年年末余额)。

其他综合收益内容

2022年财报中的其他综合收益披露如下:

图片

按照以后是否能计入利润,其他综合收益税后净额划分如下:

图片

  • 不能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划分如下:

图片

(一)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变动额

与职工离职或退休后福利有关。当企业与职工之间有合同约定,职工离职后可以一次性或分多次领取离职补偿、退休公司、人寿年金或医疗保障时,企业通常有两种方法处理这笔未来的应付款项,一种是设定提存计划,一种是设定受益计划

设定提存计划,是企业向独立的基金(比如社保)缴存固定费用后,不再承担其余的支付义务,这笔钱之后的收益或风险均由职工本人承担。公司报表里只需将每年应缴纳的费用计入当期费用或相关资产的成本即可。

设定受益计划,是公司承诺职工离职后享受固定金额,或以某可比标准(例如同期城镇平均工资等)为基准浮动的金额。这笔预计未来支付给职工的钱,需要按照无风险收益率折现并确认负债总额。同时,公司按照基金(例如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已实现投资回报、预期未来的投资回报率、通货膨胀率、职工离职率、预期生存年限等假设,反推目前每年需要为这笔负债缴纳的金额——即现在每年拿出多少钱来投资,可以确保该职工离职后享受到承诺水平的待遇。

当因外部环境变化或因数据更新,导致已实现的投资回报和预期有差异,或无风险收益率、预期投资回报率、通货膨胀率及预期生存年限等假设需要调整时,设定受益计划的负债及资产价值会随之发生变动。但这个变动额只是个计算数据,会计准则不允许将它计入当期损益,也不允许未来重分类进损益,所以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中“以后不能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

(二)权益法下不能转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

是在联合营公司利润表里分类为“不能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按照股权比例对应归属于上市公司的部分,同样分为“以后不能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

(三)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公允价值变动

适用于2019年新金融工具准则实施后的上市公司财报

新金融工具准则实施后,公司可将持有的无重大影响的其他公司股权指定为“其他权益工具投资”。但一旦指定为“其他权益工具投资”,他的公允价值变动(无论当期还是以后卖出)就不能计入利润表了。被分类为“以后不能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

注意:2014-2019年财报,新金融工具准则实施前,该科目叫“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按照当时的会计准则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但出售时可以转入当期损益。所以当时属于“以后将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

(四)企业自身信用风险公允价值变动

这类变动一般发生在分类为金融负债的优先股或可转债上。

当优先股或可转债被分类为负债时,其公允价值不仅与市场波动有关,也会与发行优先股或可转债的公司信用变化有关。当公司发展越来越好,意味着优先股或可转债到期违约的可能性降低,此类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将会上升,负债的公允价值上升意味着公司的负债额增加。

本来公司发展得好,是一种正面信息,结果却导致报表负债增加。相反,若公司越来越糟,违约可能性增加,负债的公允价值下降,公司反而会确认一笔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这种收益显然不应该计入净利润里,所以会计准则规定这种“企业自身信用风险公允价值变动”只能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且以后不能重分类。

这种金融负债融资手段较少出现在传统企业身上,多见于新兴行业企业。

  • 将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划分如下:

图片

(一)权益法下可转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

指在联合营公司报表记录为“将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属于上市公司所有的部分。

(二)其他债权投资公允价值变动

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粽子”)里的债权资产,按照会计准则,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最终处置时转入当期损益。

(三)金融资产重分类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额

企业将“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瘫子”)重分类为“粽子”时,原账面价值与重分类日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按照会计准则要求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并在“粽子”最终处置时转回损益。

(四)其他债权投资信用减值准备

是“粽子”里的债权投资,按照会计准则计提的信用减值准备,可以在导致减值的迹象消失时做转回,增加当期损益。

(五)现金流量套期储备

企业经营活动中可能面临多种风险,比如汇率波动风险、价格波动风险、利率波动风险等。对于面临这种风险威胁的资产(术语叫作“风险敞口”),企业可以利用金融工具产生反向的风险敞口来对冲,这种活动就叫作“套期”,所使用的金融工具叫作套期工具,所对冲的目标叫作“被套期项目”。资产负债表分别设置“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科目予以披露。

图片

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和现金流量套期,都需要将套期有效部分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套期无效部分计入当期损益,所以利润表的“其他综合收益”科目里会出现一个“现金流量套期储备”。

套期工具(期货)价格涨跌额≤被套期项目(现货)价格涨跌额,则套期工具的盈利或亏损属于套期有效部分,计入其他综合收益;若期货价格涨跌额>现货价格涨跌额,超出部分属于无效部分,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六)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

当上市公司控制的境外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以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时,境内上市公司合并子公司或分支机构报表,需要将子公司或分支机构的全部资产和负债,按照报表日汇率折算成人民币。对于股东权益里除“未分配利润”以外的其他项目,以及利润表的收入和费用,都按照事件发生时的汇率折算。

上述折算过程中,因采用汇率不同导致的差额,叫作“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它是一种未实现的、未来还会不断变动的损益,按照会计准则要求,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不影响报表利润。

利润表里的“汇兑收益”,容易和“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混淆。

汇兑收益,是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的公司,日常发生外币收支时,以发生时的汇率记录为外币兑换。在报表日,需要将所持外币货币性项目(外币现金、存款、应收应付等)按报表日汇率折算为人民币,这不同时间的汇兑,因汇率不同而产生的汇兑差额,以“汇兑收益”或“汇兑损益”的名义,计入利润表。

综合收益总额

其他综合收益与净利润相加,得出“综合收益总额”。综合收益总额本身没有什么代表意义,纯粹是为了给利润表画上一个句号。

图片


母公司利润表

净利润、投资收益,数据失真,关注意义不大。

子公司的分红数额实际是由母公司决定的。只要是在子公司当年可分配利润的范围,母公司可以按照需要安排子公司是否分红或分多少红。

子公司分红所对应的投资收益,仅仅体现了上市公司内部的资金调度,不代表利润的多或少。

新准则“营业税金及附加”变成“税金及附加”

2016年5月1日全面推行“营改增(营业税改增值税)”,原来的“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变成“税金及附加”。

由于原营业税是价内税(包含在营业收入内),而增值税是价外税(不包含在营业收入内),所以营改增后营业收入数据和税金数据会同时降低。(P188例子)在做历史数据对比时,如果跨越营改增年度,需要注意这个口径变化。

新增“研发费用”科目

2018年新增“研发费用”科目,将原计入“管理费用”的研发费用单独披露。2019年,将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对应的摊销,从“管理费用”里移出,一并纳入“研发费用”科目披露。

新增“其他收益”科目
2017年新增“其他收益”科目,记录与日常经营相关,但又不属于营业收入的收益。

常见主要有两块:
一是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相关的政府补助(承接当期直接计入损益的政府补助,以及从资产负债表递延收益转来当期损益的部分);这种补助指政府针对利润表“营业利润”之前的科目实施的补助。一般有确定的政策指引,企业可以预期一旦发生某种经营收入或支出,就应该会收到的补助。

由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之外的其他原因产生,具备偶发性特征的政府补助,属于与日常经营活动无关的政府补助,计入“营业外收入”。

二是获税务局返还的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手续费


新增“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收益”
2019年在“投资收益”科目下,新增“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收益”,单独披露本来计划持有收息并等待到期收回本金的“瘫子”,中途转让带来的收益或损失。

新增“信用减值损失”科目

按照新准则,减值准备的计提规则从“已发生损失法”修改为“预期信用损失法”后,原“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拆分为“信用减值损失”和“资产减值损失”两个科目。对于各类应收款及对外债权投资,因预期欠债信用变化而计提的减值准备,计入“信用减值损失”。其他减值准备继续在“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披露。

新增“资产处置收益”科目

2017年新增“资产处置收益”科目,记录原本记录于“营业外收入”科目的资产处置利得或损失,包括处置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生产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持有待售资产及负债等。上述资产及负债既可以是公司自有的,也可以是因债务重组及非货币资产交换活动带来的。

新增“净利润”科目下的“按经营持续性分类”

2017年前,“净利润”科目下只是按照所有权归属,分类为“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和“少数股东损益”。2017年新增“按经营持续性分类”,将公司净利润分类为“持续经营净利润”和“终止经营净利润”

其中“终止经营净利润”反映企业处置已经划分为持有待售资产或负债,计划终止经营的业务部门或子公司带来的净利润或亏损。除此之外的净利润为“持续经营净利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