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读《论语》之君子论(2)君子之道——仁

 陆英图书屋 2023-07-30 发布于北京

孔子所培养的君子,是能够担当天下兴亡大任的社会精英。他们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和远大的理想。这样的君子人格,孔子用一个字加以高度概括,就是“仁”。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个“道”,就是仁爱之道。他一生的理想,就是弘扬仁爱之道,以实现礼乐仁和的大同世界。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用“仁者爱人”这样一句简洁明了的话,深刻揭示出“仁”的基本含义,就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仁爱之道,就是从对父母的孝开始,延伸到对兄弟的悌,对朋友的信,对天下民众广泛的爱,同时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

孔子抓住“仁”这个核心,提出了一整套关于道德教化和社会规范的思想,主要有以下要点:

1)“仁”的基础是“直”。“人之生也直”,真情实感、质朴坦率是人的秉性。他赞成“刚毅木讷”的实在人,反对“巧言令色”的虚伪人。

2)“仁”的内涵是“爱人”。具体地说,就是要“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能行“恭、宽、信、敏、惠”五者于天下。

3)“仁”的根本是“孝悌”。“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是人自身的品德,对父母的“孝”和对兄弟的“悌”,是“仁”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4)“仁”的延伸拓展是“爱民”。“孝之放,爱天下之民”,要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推广到爱天下的民众,即“泛爱众”。尧舜那样掌握最高权力的人,“修己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更高境界的圣德。

5)“仁”的践行之方是“忠恕”之道。其基本的要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高的标准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具体方法是“能近取譬”,从切近处做起,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6)“仁”的关键是自己去做。“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就在自己身边,只要真心去做,从身边的具体事情一点一滴去做,任何人都能做到。

7)“仁”的规范是“礼”。“人而不仁如礼何”,强调“仁”是“礼”的根本;“克己复礼为仁”,又强调“礼”是“仁”的规范。君子要克制自己非礼的欲望,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8)“仁”的目的是“和”。建立“礼乐仁和”的社会,是孔子终身为之奋斗的理想。“礼之用,和为贵”,强调“礼”要体现“仁”的精神,通过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达到人世间的和谐。

仁爱思想具有深厚的人性根基。它主张以“孝”为出发点,抓住了人心中最深沉、最真挚的情感;主张把“亲亲”之情延伸扩展到“泛爱众”,激活了人心中最闪光、最宝贵的良知;主张推己及人,“能近取譬”,从自身做起,去实践“仁”的精神,既切合实际,又可以通过教化而得到推行;主张以“礼”作为“仁”的规范,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使“仁”的推行有了社会认同的准则,既符合社会治理的规律,也符合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