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伤寒论》中“厥”之本意

 亲阳曾子 2023-07-30 发布于湖北


王明炯,陈 艳

《伤寒论》言辞古奥,含义深广,历代医家对于《伤寒论》 研究的热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未消减,本文重新考证了《伤寒论》原文337条中厥字的含义,认为宋版《伤寒论》 [1] 原文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中的“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很可能是后人所删改的注解。并且对于“厥”的症状和病机做出了全面的论证。

1 “厥者”是否等于“手足逆冷”?

宋版原文337条: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一般认为厥阴病中出现手足逆冷是很常见的情况,所以历代医家对于此条几乎没有争议。 而我在阅读厥阴病篇原文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难以解释的矛盾。原文330条: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原文335条: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此处的矛盾有二,矛盾一:四逆和厥是否一个意思?查原文296条: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318条: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四逆显然就是指的四肢逆冷,既然四逆是四肢逆冷,那么原文330条再加“厥”一字,语意岂不重复?矛盾二:330条说“四逆厥者不可下”,而335条却又说“厥应下之”,如果厥和四逆都是指的手足逆冷,那仲景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众所周知,张仲景行文的一贯风格和最被后人称道的就是他逻辑的严密性,怎么可能犯下如此明显和低级的错误?百思不得其解时,查阅康平古版《伤寒论》 [2] 此条为: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注:厥者,手足厥冷是也。”显然宋版“厥者,手足逆冷是也。”一语不仅可能是注家所加,且后世改“厥冷”为“逆冷”,所以厥的本意很有重新考证的必要。

2 厥字本意

2.1 厥的病机

2.1.1 “厥”字的本意

“厥”字的本意为名词,石头之意。《说文解字》 [3] 云: “厥,发石也。”《荀子》 [4] 曰: “和之璧,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为天子宝。”后逐步才演变为其他含义。《伤寒例》云: “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少阴脉主肾,此条提示肾经的虚弱是厥逆的病理基础之一。这点在王叔和的《脉经》中也可以找到验证,《脉经·肾足少阴经病证第九》 [5] 云:“肾气虚,则厥逆。”

2.1.2 厥逆的病理基础

气血的亡失导致阳气的亏损同为厥逆的病理基础,在经典中可以找到颇多验证。《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6] 云:“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逐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脉经·卷十》 [5] 云: “尺寸俱微,厥,血气不足,其人少气。”《脉经·卷三》 [5] 云: “血散不通,正阳遂厥,阴不往从(血行脉中,气行脉外,五十周而复会,如环之无端也。血为阴,气为阳,相须而行。发其汗,使阴阳离别,脉为解散,血不得通。厥者,逆也,谓阳气逆而不复相朝使。治病失所,故阴阳错逆,可不慎也)。”《脉经·卷一》 [5] 云: “无阳则厥,无阴则呕。阳微则不能呼,阴微则不能吸,呼吸不足,胸中短气。根据此阴阳以察病也。”以上的条文足以证明肾气不足、气血衰少、阳气亏损为厥的病机特点。

2.2 厥的表现

《伤寒例》云: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伤寒例》云: “凡得病厥,脉动数,服汤药更迟;脉浮大减小;初躁后静,此皆愈证也。”原文335条:“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 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伤寒论》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云: “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渐大,是其候也。”《金匮要略·痰饮呕吐脉证并治》 [6] :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脉经· 卷十》云: “尺寸俱微,厥,血气不足,其人少气。”

综合以上条文我们可以得出厥的表现除了手足逆冷之外,还有:脉动数、少气、发热、郁冒、其面戴阳。《脉经·卷三》 [5] 云: “厥者,逆也,谓阳气逆而不复相朝使。”可见仲景书中所云“厥”和“逆”是一个意思。

2.3 厥寒、逆冷、四逆、厥逆含义相近

“厥寒”的条文有—— — 原文351条: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逆冷”的条文有—— — 原文219条: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原文295条: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原文309条: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四逆” 的条文有—— — 原文296条: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原文298条: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原文318条: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厥逆”的条文有—— — 315条: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汤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原文317条: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原文349条: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可见“厥寒、逆冷、四逆、厥逆”的意思都有“手足冷”之意,却又有细微的差别, “四逆”多用于少阴病篇,而“厥逆”多用于厥阴病篇,当少阴病的患者已经出现了“戴阳”证的表现时,仲景才改用厥逆。

3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实不可取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宋版原文337条: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中的“厥者,手足逆冷是也”是后人所删改的注解无疑。张仲景对于厥的定义只有“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康平古版《伤寒论》加了注解: “厥者,手足厥冷是也。”宋版又删改了厥的注解,改“厥冷”为“逆冷”。宋版的删改从单从语句上的解释上看是没有问题的,且在《伤寒论》中有很多条文的厥确是指“手足冷”这一症状,篇幅所限,不再一一列举。但是宋版《伤寒论》的作者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删改的注解很容易对后学者产生误导,认为厥=手足逆冷,这不但和张仲景的前文产生了矛盾还与《黄帝内经》产生了矛盾。《素问· 厥论篇第四十五》云: “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显然,在《内经》中定义厥证是分寒热的;而如果按照仲景原文的解释就不会出现此问题。且东汉刘熙《释名·释疾病》 [7] 云: “厥,逆气从下厥起,上行入心胁也。” “厥”并没有解释为“手足逆冷”,可作为另一佐证。

事实上厥的含义确远远不是单指的“手足冷”,厥的症状包含了:脉动数、手足冷、少气、发热、郁冒、其面戴阳。厥的病机为:肾气不足、气血衰少、阳气亏损。所以宋版删改的注解有画蛇添足之嫌疑,一字之别,相差万里,经典的文字决不可随意更改,否则难免贻笑大方。总之,正确且全面理解”厥”的病机和症状特点对于学习《伤寒杂病论》的意义不容小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