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在机器上炒的菜品是“没有灵魂”的?

 扫地僧一一 2023-07-30 发布于江苏

图片

最近我在视频号上发了一些关于餐饮厨房自动炒菜机的视频,在评论区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支持派的意见自不必说,单说说反对派的意见,其中有两种比较有代表性:

1、这样炒出的菜没有灵魂。

2、这种机器一旦广泛推广,会引起大量失业。

我就来谈谈对这两种反对意见的看法。

如果说炒菜机炒出来的菜没有灵魂,那么我们就要首先来定义究竟什么是“灵魂”。这是个不容易量化的概念。如果说炒菜机炒出来的菜不好吃,这是一个可以量化的标准,但灵魂很难量化。

一般而言,我们意识中对于“菜品”的灵魂,都是经过传统烹饪技艺,经过人手调制后,所制成的菜品。由于机器只能按程序流程运行,显得冷冰冰,所以被认为“没有灵魂”。但假如,某个“一把准”的大厨,每次的火候和调料均全部一致,那么这道菜是否还有灵魂呢?进一步的,当把这个大厨所做的菜品与机器炒制的菜品,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同时端上眼前,你能够分得出灵魂在哪盘里吗?这不就是图灵测试吗?

因此,人们常说的灵魂,事实上是经由人的情绪所产生的一种不确定性。机器的作业过程是完全确定的,因此是冰冷的和生硬的。人则由于情绪和肌肉控制而产生各种不确定性,因此有温度,也就产生了所谓的“灵魂”。

图片

但这种“灵魂”是个双刃剑,首先,情绪起伏太大时,这种不确定性就会导致质量的不稳定性,因此,菜有时候咸了有时候淡了,就是很正常的事情。其次,这种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就是“不标准”,而不标准就是“不量化”。被“少许、文火”等词汇折磨多年的中餐行业,也因此难以开出大量连锁店。而想要连锁,其方法还是要学习西方的连锁标准化体系。

滚筒洗衣机已经替代了大姑娘用木槌在河边敲打衣服,而滚筒洗衣机的原理也依然是拍打衣物使其洁净,那么是否衣物因此就没有了灵魂呢?

已被广泛接受的电饭煲蒸饭,是否相比煤气炉蒸饭就缺少了灵魂呢?噢不,如果说灵魂的话,也许柴火灶比煤气灶更有灵魂。

美式手冲是否比挂耳咖啡更有灵魂呢?然而,意式咖啡从诞生开始就必须用咖啡机高压蒸汽才能产生油脂层,那么Espresso是否从一开始就是个没有灵魂的产物呢?

当《舌尖上的中国》中介绍某位烹饪大师时,给出的画面往往是面色凝重,屏气凝神,全神贯注,精确把握自己的每一滴投料,每一道工序。这就是所谓的“匠人”精神,然而大师之所以可以称之为大师,匠人之所以可以称之为匠人,还不是因为他们可以不受外界干扰,宁静内心,减少失误,总是能够以最佳状态做出每一道菜。归根到底,成为大师和匠人,就是减少自己的不确定性。这像不像一个肉身机器人呢?难道练就成大师,就等同于消失了自己的灵魂?

图片

说到底,所谓“灵魂”是一种心理上的诉求,而非对菜品品质和味道的诉求。而所有心态的问题,都是习惯的问题,而时间则是习惯的杀手锏,正所谓习惯成自然。

而另一方面,真正能够通过图灵测试,可以称得上“智能”的机器,如今还是太少了。最近大热的ChatGPT,正是由于接近了图灵测试,才火热起来,也更说明了,能够接近图灵测试的设备或程序,几乎凤毛麟角,否则也不会有ChatGPT的火热。

在这个时代,真正能够产生生产力进步的,既不是完全有灵魂的人,也不是完全没灵魂的机器,而是人与机器的结合。流水线再怎么自动化,工厂里也会有工人。无人机没有飞行员,但却需要地面操作人员。

设备所带来的生产力提升,不是将去掉了所有的人工环节,而是用机器替代了重复性的人工劳动,从而减少了在低价值劳动上的人工投入。同时,由于机器善于标准化作业,因此对“大师”的需求就没有这么多了,原本高技术或高风险的工作,可以由机器来代劳,而看护机器的人,对于其能力要求就没有这么高了,但却并不意味着完全不需要人来看护它。

在19世纪末期,汽车发明之后,大量的马车夫失业,后来他们中的很多人转作做了出租车司机。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完成了变革,生产力得到了提升。但也肯定有一些马车夫没有成功转型成为出租车司机,于是只能送报纸卖牛奶过活。

生产力的提升不断逼迫人类提升自己的劳动价值,其实也是机器在挑选自己合适的合作伙伴。但在真正的人工智能的革命中,也许人类已经不是那个马车夫了,而是那匹马。

好在,我们现在依然是车夫,我们是马的那个时代还尚未到来。学会接受机器,操作机器,与机器合作,发挥机器的最大生产力,我们就依然是这个时代的主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