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护和太守谁官大?大将军是什么存在?

 地图帝 2023-07-29 发布于上海

九品中正制始魏晋时期,为方便读者理解,本文将汉朝官职分为朝廷、宫廷、地方、军队、四个部分,根据官职的俸禄、权力等因素,我们来看看这些级别较高的官职。

---地方官职---

【内史】

汉承秦制设内史,掌管关中地区,官职二品,银印青绶。

秦王嬴政的假父(继父)嫪毐,在太后赵姬的支持下曾担任内史。秦灭韩,韩国的南阳太守,摇身一变成了秦国内史。

内史权力过大,后来分左右内史,再调整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主爵都尉),分管关中三个地区。三个职位都是二品大官,银印青绶,但所管辖区域人口、户数差异较大,京兆尹人口最多,左冯翊次之,右扶风人口最少。

【太守(郡守)】

郡最大的官是太守,官职三品,银印青绶,是地方封疆大吏。

汉朝初期没有州牧,郡就是地方最大的单位高祖和吕后时期,汉朝只有六十二个郡(国),汉武帝时达到一百零二郡(国),昭帝时达到极盛的一百零三郡(国)。

汉武帝时期,河内太守王温舒,尽捕郡中豪猾,株连千余家。大者族诛,小者死罪,流血十余里。

图-李广七任太守

中原的郡太守尚且如此,边境太守手握重兵,更是呼风唤雨。汉朝边郡太守一般每隔两三年就调任,太守府的属官跟随太守走,但都尉(官职四品)及军司马(军职五品)会留下。这样将与尉分离,不会造成唐朝安史之乱那种悲剧。李广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先后担任七个郡的太守,平均两年半换一个地方。

【都护】

西汉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北部)设立幕府,镇抚西域诸国,称为西域都护(官职三品),主掌西域军政,其他屯田校尉都属西域都护管辖。

西域都护官职与郡太守相当,管辖的范围却远胜各郡,控制的军队更是达到控弦三十万骑,光是乌孙就控弦十八万八千八百骑。西域都护府管辖范围,包括怱岭东西、天山南北共四十八国,包括乌孙、大宛、龟兹等大国,完全断匈奴右臂。

西域各国国王,世袭罔替,但王权更迭需要经西域都护府上报朝廷,由汉帝册封。朝廷在各国设置官员,包括王、侯、将、相、都尉、且渠、当户、译长等,有三百七十六人佩汉朝印绶,不过这些官员也是西域本地人。

首任西域都护郑吉,集结五六万骑兵,领三千骑兵进驻乌孙国都赤谷城,将西域兵力最雄厚的乌孙国一分为二,分为大小昆弥两部。

第六任西域都护甘延寿,发西域南北两道十五国骑兵,总兵力四万余骑,西上天山,破郅支城,灭北匈奴郅支单于。

【国相】

汉初封国很大,一般包括两个郡(国)到六个郡(国),齐国达到十三个郡(国)。汉初国相俸禄真两千石,地位在丞相与太尉之间,也就是位同三公,官职一品。

汉初相国的权力极大,齐相曹参可以调动齐国十三个郡国的兵力,代相陈豨则可以直接起兵反汉。后来文帝、景帝时削藩,导致七王之乱。

到了汉武帝时期,封国经过几十年削藩,面积和人口不如一个郡。在封国中,国相还有一个诸侯王掣肘,职权略小于郡太守,官职三品,排位在郡太守之后。

【都尉】

郡(国)除了太守或国相,还有低一级的都尉(军职四品),掌军事。都尉不管民事,只管军事,可以分太守兵权。

中原的郡兵力较少,大致在千人上下,即使大规模募兵,也是补充到边郡,因此中原有的郡不设都尉府。边郡兵力约万上下,太守以下有两到四个都尉,各自统兵千人上下。

地方都尉,根据所处位置,分为东部都尉、西部都尉、南部都尉、北部都尉,也有因所守地方特别重要,根据地名强化的,比如肩水都尉、塞外都尉等,排位在东西南北都尉之前。排位再往前就是朝廷任命的都尉,比如强弩都尉等;宫廷中的都尉则更进一步,比如驸马都尉;而羽林军的副官骑都尉,则是众都尉之首。

贰师将军李广利第二次出征西域,率校尉、都尉约有五十个,将军却只有李广利一人。校尉、都尉都是军职四品,排位很重要,校尉统率常备兵,都尉统率地方军。五十个校尉、都尉,无疑会经常遇到友军,如果意见相左,应该听排位靠前的。

无论校尉、都尉,如果在朝中有官职,或有爵位,或亲近皇帝,排位可以提前。搜粟都尉上官桀,是汉武帝的身边的侍中,贰师将军李广利在攻破贵山城后,才留一个美差给他,即攻打郁成城。

霍去病第一次出征前是侍中(非官职,皇帝亲信),常在汉武帝左右,出征时担任嫖姚校尉,位在所有校尉之前,一般的将军都无权指挥他。霍去病才能挥洒自如,率800精锐突袭匈奴,斩首2028级。

骑都尉李陵提出北上攻击单于,汉武帝令强弩都尉路博德同去,路博德竟抗拒诏令,也是因为排位在李陵之后,不愿听李陵指挥。

校尉、都尉之间,也有排位先后,霍去病这个嫖姚校尉大致与李陵骑都尉相当,只不过嫖姚校尉不是常设的;北军五校与驸马都尉、奉车都尉相当;军中的普通校尉与地方上东南西北都尉相当。

---军队官职---

秦朝时将军分为上将军、将军、裨将三个等级,将军数量较少。王翦、王贲是不同时期的上将军,李信、蒙恬、王离、章邯、屠睢、任嚣是将军,司马枿、赵佗、杨熊、涉间、苏角、章平、赵贲等是裨将。汉初刘邦帐下将军泛滥,将军名号众多,大致也分成三个等级。

汉朝时将军的权威高于朝臣,大将军、骠骑将军位在三公之上,车骑将军、卫将军位比三公。前后左右将军官职相当于九卿,却是三公级别的金印紫绶,牌面上高于银印青绶的九卿。

【大将军】

大将军不常设,位在三公之上,军职一品,金印紫绶。

西汉长期担任大将军的有韩信、卫青、霍光、王凤(王莽的叔叔)等。

秦始皇时期的上将军王翦,汉王刘邦时期的大将军韩信,汉武帝时期的大将军卫青,都是手握重兵、一手遮天,有颠覆帝王的实力。

汉武帝临死时,以从未上过战场的霍光为大将军,制衡左将军上官桀等宿将,也方便后来的皇帝驾驭。

【骠骑将军】

骠骑将军不常设,位在三公之上,军职一品,金印紫绶,与大将军职能重叠,西汉时期专为霍去病所置。

【车骑将军】

车骑将军位比三公,军职二品。皇帝有时候用车骑将军制衡大将军,有时候不设大将军,只设车骑将军。

文帝时大将军不常设,先后拜舅舅薄昭和亲信张武为车骑将军,稳定局势。武帝临终前,以霍光为大将军,拜金日䃅为车骑将军,就是互相制衡的关系。宣帝时拜张安世为车骑将军,对大将军大司马霍光形成制衡。霍光去世后,宣帝铲除霍氏一族,却没有拜张安世为大将军,而是在车骑将军的基础上,拜大司马,领尚书事。

【卫将军】

卫将军不常设,军职二品,金印紫绶。

卫将军主要职责是拱卫京师,不对外出征,一般在新皇登基时任命。汉文帝即位时拜宋昌为卫将军,汉宣帝即位时拜张安世为卫将军。

【中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

中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军职二品,金印紫绶。

卫青为大将军时,曾拜公孙敖为中将军,代替卫青节制各路将军。西汉知名的前将军有赵信、李广、韩增等,后将军有李广、赵充国等,左将军有公孙贺、荀彘、上官桀、冯奉世等,右将军有苏建、张安世等。

【杂号将军】

秦朝时副将称为裨将、偏将,汉朝将军泛滥,为了区分各路裨将,就出现了杂号将军,军职三品,银印青绶,仪同九卿。杂号将军的排位在太守之前,出征时各地太守要积极配合。

如材官将军李息、强弩将军李沮、楼船将军杨仆、伏波将军路博德、横海将军韩说、戈船将军田千秋、匈河将军赵破奴、贰师将军李广利、度辽将军范明友等。

---宫廷官职---

【太后】

太后即皇帝的母亲,先帝的皇后。太后的地位,尤在天子之上。武帝修建章宫前,皇帝居未央宫,太后居长乐宫。

【皇后】

皇后即皇帝的正妻,又称正宫,地位等同皇帝。

皇后的父亲、兄弟,一般封为列侯,外戚就产生了。灭亡西汉的王莽,就是王皇后的侄子。忠奸难辨的三皇权臣霍光,更是三度成为外戚。霍光同父异母之兄霍去病,是武帝卫皇后的侄子。霍光的外孙女上官氏,是昭帝的皇后。霍光的小女儿霍成君,是宣帝的皇后。

西汉亡于王莽,这是有先兆的,在景帝的皇后王娡、宣帝的生母王翁须、元帝的养母王氏、元帝的皇后王政君、平帝的皇后王嬿,持续作用下,王氏外戚灭亡西汉。

【太傅】

太傅不常设,位在三公之上,官职一品,金印紫绶。

太傅即皇帝的老师,出入宫廷,与闻朝政,无所限制。西汉皇帝都不喜欢这个职位,吕后时期,曾为前后少帝拜了王陵、审食其两位太傅,高祖、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时都不拜太傅。汉平帝时期,王莽做了五年太傅。

【昭仪】

昭仪位在皇后之下,在朝中位比丞相。

元帝的冯昭仪,父亲冯奉世拜左将军(军职二品),授光禄勋(郎中令,官职二品);儿子刘兴封为中山王;孙子刘衎[kàn]即平帝。元帝的傅昭仪,儿子刘康封为定陶王;孙子刘欣即哀帝。

【婕妤】

婕妤位在昭仪之下,在朝中位比九卿。

武帝的赵婕妤(钩弋夫人),儿子刘弗陵即昭帝。

【太子太傅】

太子太傅,位比九卿,官职二品,金印紫绶。

太子太傅即太子的老师,是太子小朝廷之首。西汉太子太傅,包括刘盈(惠帝)时的叔孙通,刘启(景帝)时的石奋,刘彻(武帝)时的赵周,刘据(武帝子)时的卜式,刘奭(元帝)时的夏侯胜、黄霸、萧望之、丙吉、疏广等。

重要属官:太子少傅(官职三品)、太子家令(官职五品)、太子洗马(官职八品)、太子舍人(官职十三品)。

汉景帝即位后,太子家令(官职五品)晁错先授内史(官职二品),后拜御史大夫(官职一品),并主持削藩。

汉武帝即位后,太子洗马(官职八品)汲黯一路高升至右内史(官职二品),太子舍人(官职十三品)公孙贺更是一飞冲天成为太仆(官职二品)。卫青拜为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自三公以下都要低头下拜,汲黯却长揖不拜,他的倨傲是有原因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