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文帝下落之谜被解开?后世争议600余年,其实朱棣早就找到答案

 登西峰看东海 2023-07-30 发布于山东

公元1392年,年仅38岁的皇太子朱标,突然病逝。

朱元璋悲痛异常,这是他最中意的帝国接班人选,可如今,不仅白发人送黑发人,一个棘手的难题又立刻摆在了眼前:

接下来该立谁为太子呢?

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继承原则,朱标之后,数皇次子朱樉(shǎng)年岁最长,但朱元璋认为他“不晓人事,蠢如禽兽”。

按照实力大小,在朱元璋的26个儿子中,数皇四子朱棣在诸王中实力最强、名声最盛,但朱棣非马皇后所生,他不是嫡出,光这一点,朱元璋就把他排除在皇位的候选人之外了。

思来想去,朱元璋决定不立太子,直接立朱标的次子、年仅16岁的朱允炆为皇太孙。

朱元璋笃信“嫡长子继承制”,为什么不立朱标的长子朱雄英呢?

这是因为朱雄英在8岁时早夭,原本身为次子的朱允炆,顺理成章就成为了“嫡长子”。

1398年,朱元璋驾崩,21岁的朱允炆即位为建文帝。

谁知,朱允炆屁股还没坐热,就发现爷爷给自己留下了的,不仅是一个幅员辽阔的江山,还有一个令人十分头痛的问题:

大明王朝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遍布着手握重兵的藩王叔叔们。

如果这些藩王一致对外还好,可万一哪天,他们看自己这个侄子不顺眼,想联起手来造反,怎么办?

在死党黄子澄的建议下,建文帝朱允炆决定削藩。

当时,天下大定、兵戈不试,削藩是大势所趋,可在削藩方式上,朱允炆却选择了最错误的那一个。

一、建文削藩

朱元璋在世时,曾问过朱允炆一个问题:“如果藩王不听从你的号令,你该怎么办?”

年轻气盛的朱允炆略一思索,信心满满地回答:“我首先会以德服人,如果他们还执迷不悟的话,我就削藩!”

可等朱允炆登基后,他并没有如前所说,先施展自己的品德魅力,而是直接下令削藩。

而且,他选择的削藩策略是:先弱后强。

于是,实力最弱的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先后被贬为庶人,他们或被流放异乡、或被逼身死家亡。

事情发展到这一地步,就是傻瓜也看出来,建文帝对削藩是志在必得了。

对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来说,摆在面前的只有两条路:

要么冒险举兵反抗,搏一线生机,要么被侄子削掉藩位、贬为庶民、任人宰割。

在装疯卖傻了一段时间后,朱棣毫不犹豫选择了前者。

时谙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以次削除之。惮燕王强,未发,乃先废周王橚,欲以牵引燕。于是告讦四起,湘、代、齐、岷皆以罪废。王内自危,佯狂称疾。”——《明史》

1399年8月,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靖难。

起兵之际,朱棣只有区区几万藩王之力,占据的也不过只有北平一地。

而朱允炆坐镇京师,手握百万之兵,一声令下,就可以召天下臣民进京勤王。

从刚开始的实力对比来看,朱棣几乎没有取胜的可能,然而,他只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就逆袭翻盘,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造反成功的藩王。

反观朱允炆,明明手握一把好牌,最终却打得稀烂,究其原因,除了他的削藩策略失当外,他还犯了以下三个错误:

第一、靖难前夕,放走朱棣的三个儿子。

1399年6月24日,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忌日。

按照礼制,燕王朱棣应该亲自到南京祭拜,可当时建文帝的削藩已经闹得人尽皆知,朱棣担心皇帝会对自己下手,所以,只派了三个儿子作为代表前去。

兵部尚书齐泰、魏国公徐辉祖力劝建文帝:“务必要把这三人留在南京为质,以防燕王作乱!”

可建文帝思来想去,一方面不忍心软禁自己的堂兄弟,另一方面还想继续麻痹朱棣,所以在犹犹豫豫中,朱高炽三兄弟被放走了。

朱棣本来对造反还有点后怕,这下见三个儿子平安归来,彻底没了后顾之忧,一家人都到齐了,那就反吧!

后来,朱棣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在靖难之役中出力甚多,打了不少胜仗,建文帝只能顿足捶胸、悔不听辉祖之言!

第二、临战之际,交代诸将不可伤害叔叔朱棣。

两军交战前,朱棣给将士们训话,交代最多的就是一句:“毋使朕背负弑叔之名”,也就是说,你们打仗可以,可千万不要让我背负杀害叔叔的罪名啊!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战场上刀枪无眼,杀人极其容易,可不能伤及对方主帅,这仗还怎么打?将士们还敢使出十二分的力气,跟对方拼命吗?

带着这样一个“紧箍咒”,朱棣哪怕只身闯入南军大营,都没人敢动他分毫。

藳城之战,朱棣的燕军死伤殆尽,而一直坚守在前线的朱棣竟毫发无损;

东昌之战,朱棣身为主帅,甚至敢单骑殿后!

是朱棣真的不怕吗?

不是!朱棣的底气,都是好侄子建文帝给的。

第三、建文帝既识人不明、又用人不当。

建文帝能当上皇帝,得感谢皇爷爷朱元璋,可他在登基后,面临的困境,也全拜皇爷爷朱元璋所赐。

为了给子孙留下一个“安稳”的江山,朱元璋亲手将开国功臣、干将强吏杀了个干干净净,以致建文帝打仗时,竟在朝中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大将来用。

在这种情况下,建文帝只能瘸子里边挑将军,然而,无比可惜的是,他的眼光还不怎么好。

这从他重用翰林学士黄子澄、三军统帅李景隆这两个人就知道了。

黄子澄是建文帝的死党,也是建文帝最为信任的智囊团之一,“先弱后强”的削藩策略是他提出的,放走朱棣的三个儿子,也是他建议的;

而李景隆就更奇葩了,作为三军统帅,干啥啥不行,逃跑第一名,在战场上没打过一次胜仗不说,当朱棣兵临城下时,他竟主动开门迎降,将应天(今南京)拱手让给了朱棣。

总的来说,从小在深宫中长大的建文帝朱允炆,虽然获得了法统上的皇位继承权,但不管是从个人才能、还是执政经验上,他跟叔叔朱棣都不在一个段位上。

二、葬身火海

1402年7月,朱棣攻占南京,年仅26岁的建文帝朱允炆万念俱灰,便在皇宫里放了一把大火,自焚而死。

历经三年的靖难之役,以建文帝的“死亡”正式画上了句号。

由于朱棣在大火中,只找到了几具面目全非的焦尸,并不能确认哪个是建文帝,所以,世人纷纷猜测,建文帝或许并没有被大火烧死,而是落发为僧,四处云游去了。

“宫在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明史》

就连朱棣也对此怀疑不已,在之后的22年时间里,朱棣先后派出多人,始终未放弃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据《明史·郑和传》载,朱棣之所以派郑和下南洋,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让他寻找可能逃到海外的建文帝。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命和等通使西洋。”——《明史·郑和传》

除了郑和外,朱棣还指派了户科给事中胡濙(yíng)、工部尚书严震等人,到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湖南、甘肃等地四处寻访。

据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说,胡濙很可能找到了建文帝的下落。

公元1407年,胡濙以“普查全国寺院度牒、寻访仙人张三丰”作为掩护,密寻建文帝,结果,这一找,就是十年。

在这十年的时间里,胡濙几乎没回过家,有一年,他的母亲去世,胡濙申请回家守孝,却被朱棣“强制夺情”。

功夫不负有心人,直到1423年,已升任礼部左侍郎的胡濙,突然漏液赶到朱棣所在的宣府,二人秘密交谈了几个小时,"漏下四鼓乃出,至时疑始释"

二人究竟谈了些什么?史料中没有记载,我们也不得而知。

但从此之后,朱棣的疑虑就打消了,胡濙也再没出去寻找过建文帝的下落,或许他真的已经圆满完成了朱棣交给的任务,找到了“出家为僧”的建文帝。

至于建文帝的最终隐居地,众说纷纭,据不完全统计,民间就有将近50种说法,比如福建宁德大金贝村、贵州安顺、四川达县中山寺、青海瞿昙寺等等。

建文帝或许会逃得一线生机,但他的家人就没那么幸运了。

三、祸及兄弟、妻儿

朱允炆的父亲朱标在世时,不仅是一个孝顺的儿子,还是一个宽厚的兄长,由于他对弟弟妹妹一直很照顾,所以,朱棣也很尊敬这位大哥。

可靖难之役后,朱棣对朱标的妻子、儿孙实在算不上厚道。

朱标一生共娶了两任妻子,一个是大将军常遇春的女儿、太子妃常氏,一个是吏部尚书吕本的女儿、侧妃吕氏。

常氏生育了两个女儿和长子朱雄英、三子朱允熥(tēng),可惜,常氏在生下三子朱允熥后不久,就去世了,她死时,年仅24岁。

常氏去世后,吕氏就被抬为正妃,她除了生下次子朱允炆外,还生了四子朱允熞(jiān)和五子朱允熙。

除了建文帝和早夭的长子朱雄英及两个女儿外,朱棣攻占应天时,朱标还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活在世上。

在这些儿女里,论血统,朱标的三子朱允熥比朱允炆更具有继位的合法性,毕竟他的母亲是朱标的元妃,当时已被追谥为孝康皇后,与朱标同祀。

所以,除了“自焚而死”的朱允炆,朱棣对这个侄子朱允熥尤为忌惮。

他先是将朱允熥由“吴王”,贬为“广泽王”,然后又将他的封地,从富庶的浙江首府杭州,换到了蛮荒之地漳州。

之后,为了抹黑朱允炆兄弟,朱棣又命人编造了一本《奉天靖难记》,在书里,“朱允炆和朱允熥,不仅对着朱元璋的棺木仗剑大骂,还拆毁地宫、纵火焚毁了朱元璋、马皇后的遗体,毫无人伦可言”。

一时间,朱允熥由金尊玉贵的王爷,变成了人人喊打的“混世魔王”。

然而,朱棣尤不放心,四个月后,朱允熥被匆匆召回京城,谁知,他前脚刚到,朱棣就以“弗知省躬,自生疑怼”之罪,将其废为庶人,囚禁在凤阳。

1417年,谷王朱橞和崇阳王朱悦燇私下合谋,准备起兵造反,朱棣怀疑朱允熥与他们有联系,不久之后,年仅39岁的朱允熥就“暴卒"了。

至此,朱标的儿子里,就只剩下四子朱允熞和五子朱允熙两人。

他们作为朱标的血脉,自朱棣成功进驻应天府的那一天起,就注定无法善终了。

朱允熞原本是衡王,结果被朱棣一贬再贬,先是被贬为“怀恩王”,然后又和哥哥朱允熥一道,被贬为庶人,囚禁在凤阳。

1414年,朱允熞“卒”,他死时,年仅29岁。

至于五子朱允熙,他的经历就更惨了。

朱棣登基时,朱允熙年仅11岁,朱棣先是将他从“徐王”降为“敷惠王”,然后又和母亲吕太后一起,被赶去给父亲朱标守陵。

此时的朱标,不再是“孝康皇帝”,而是“懿文太子”,本为“太后”的吕氏,也被降位为“懿文太子妃”。

两年后,朱允熙被改封为“瓯宁王”,谁知,公元1406年,瓯宁王府突发大火,年仅16岁的朱允熙被活活烧死,生母吕太后也在大火中不知去向。

即便她侥幸活下来,看着儿孙们接连去世,她的余生也一定是极其煎熬的吧。

与儿子相比,朱标的两个女儿,由于对皇位构不成什么威胁,所以,相较起来,朱棣对她们还算仁慈。

朱标的长女江都公主,早年下嫁给了长兴侯耿炳文的儿子耿璇,靖难之役时,耿璇曾建议父亲直捣北平,一举歼灭朱棣的大本营,朱棣称帝后,耿璇因立场问题被杀。

江都公主虽然只是被贬为了江都郡主,可面对家破人亡,她整天郁郁寡欢,不到一年,就抑郁而终了。

朱标的所有子女中,结局最好的就属二女儿宜伦郡主了。

靖难之役发生时,宜伦郡主年纪还小,朱棣不仅亲自把她养大,之后还做主将她嫁给了锦衣卫百户于礼,最后得以善终。

朱棣对长兄的妻子儿女尚且如此,更别提对侄子朱允炆的妻儿了。

1402年7月,建文帝朱允炆在大火中下落不明,同时下落不明的,还有他的长子——年仅七岁的皇太子朱文奎和生母马皇后。

有专家猜测,朱文奎和马皇后出逃的可能性很小,他们很可能当场就葬身火海了。

“长子朱文奎,建文元年立为皇太子,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明史》

朱允炆共有二子,除了长子朱文奎(kuí )外,还有次子朱文圭(guī )。

当时,朱文圭年仅2岁,还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孩童,可朱棣并没有因此宽赦他,他不仅将朱文圭废为庶人,还将其囚禁在凤阳广安宫中,长达55年。

直到明英宗朱祁镇登基时,朱文圭才重获自由,得以婚配,可长期的监禁生活,早已摧毁了他的身体和生存的意志,所以,没过多久,朱文圭就去世了。

听居凤阳,婚娶出入使自便。与阍者二十人,婢妾十余人,给使令。文圭孩提被幽,至是年五十七矣。未几卒。——《明史》

朱标一脉就此绝嗣。

总结:

由于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夺了侄子的江山,并以极其残忍的手段,残害了长兄一脉,所以后人,大多对建文帝持一种同情的态度。

但客观地评价,建文帝是一个好儿子、好孙子、好侄子,却不是一个好皇帝。

起码,他没有做皇帝的才能和胆略,也没有身为帝王的狠心和无情。

朱棣能亲上战场、击退万千敌兵,能开疆拓土、编修《永乐大典》、出使西洋、弘扬国威、能天子守国门,这些如果换成建文帝,他能做到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