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如果活在当下,会不会更惨?|重读郁贤皓《李太白全集校注》(25)

 走读生日记 2023-07-30 发布于浙江

首先说明,标题只是我提出的一个问题,不是对李白多一点了解的人,不一定明白这个问题。

在我们被床前明月光照亮的记忆里,在我们被浪漫两个字呛得差点背过气的记忆里,在我们一声又一声高呼正能量的剧情里,李白被简单标签为诗仙两个字。

这个标签不是老百姓给李白贴上的,后来,被这个标签忽悠的人绝大多数都是老百姓。这导致李白真实的样子越来越朦胧,以至于被人利用且胡编乱纂,越发让人看不清李白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在我看来,李白是一个想让老百姓过上太平和富足日子的人,只是他的理想没能够实现。当然,也不可能实现,所以他的小弟杜甫才那么激烈的怀念当年公私仓廪俱丰实的日子。

在暴风雨肆虐的时刻,无论如何也无法让心安静下来。算了,不再企图记录内心凌乱不堪的情绪和感触。

继续分享阅读郁贤皓先生《李太白全集校注》时候的随手记。

阳,月亮,星星,大概也代表了一个人一生中接触的三类人:太阳这类人,仰望,不可直视;月亮这类人,可以成为亲人和朋友,可以成为邻里乡亲;星星这类人,自然也就是心与心无限遥远的陌生人。

所以,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诗意里必不可少的意象,就像故乡,就像朋友一样,成为一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白,更是一个离不开月亮的人。

李白问月,大可以看做是他在问另外一个自己。前世今生,过往未来……问了一个遍,得到的答案不过还是“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所以还是珍惜眼前人,做好眼前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就着月光下酒,生活就充满了仪式感,平淡的流年就拥有了各种各样的颜色,而不至于局限于黑白。

金樽里,被我用于一个小群的名字。群里,只有三、五位相处了几十年的老哥们儿,偶尔进行“云小酌”。这基本符合李白这首诗的本意。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活着的时候,就好好对待活着的每一天,与老哥们儿小酌一杯,时常抬头看一看李白曾经早已看过的月亮……美好并不是遥不可及。

759年秋天的岳阳,因为李白,以及李晔贾至等人相聚于此,多少也有点风云际会的意味。李白在这个秋天在这里写了很多诗,不论是洞庭湖,还是岳阳楼君山,在今天都成为岳阳旅游不可或缺缺之无味的文化标签。

这首诗是《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组诗中第二首,也是我特别喜欢的一首。

品味这首诗的时候,就会自然想起李白另外两句写到月亮、月光与酒的千古名句: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对照阅读,我们就可以真切领会李白在那一刻为什么如此表达他的心情。

这首诗最后一句成就了洞庭湖畔一个酒品牌——白云边。我曾经感慨过,酒的包装很一般,甚至很土气,单纯从外表而言,这酒配不上李白这首诗。

好在,酒质不错,入口之后,品味之余,多少还是会让喜欢李白的人心里平衡了一点。

想到这里,借助李白这首诗,是不是还可以创立另外几个酒品牌:无烟,流直,赊月?

白离开这个人世的最后日子里,也还写了很多首诗歌。这一首《九月十日即事》,是让我读来最沉重也最五味杂陈的一首。

一生即将结束,壮志终未酬,此时此刻,李白并没有激愤,也没有抱怨,只是平平静静的一问,他到底在问谁?

问自己?

问上苍?

问命运?

问时光?

……

也许,他谁也不用问,他的问题本身就是答案。

在这一刻,李白给自己的一生做了汇总。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对李白而言,“赐金放还”是一次,“下狱流放”是一次,两次远比霜雪摧折和人为攀折更让一个人难以承受的命运巨锤,都狠狠地锤击在李白身上。

这是两次彻底改变了李白命运与心境的暴击。登得再高,喝得再尽兴,都不能抚平李白内心的创伤。

而这种痛到无言之痛,李白就用这么简单、平白、舒缓的20个字表达出来,却让人不忍卒读。

这就是李白,古往今来,独一无二的李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