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阜阳牛文化|阜阳历史上的“牛王坟”“牛王庙”

 颍州西湖会老堂 2023-07-31 发布于安徽

几千年来,农业一直是阜阳百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当地农民饲养耕牛、毛驴和骡马比较普遍。牛马驴骡等大牲畜被农民视为“半个家业”,成为传统农业生产力的要素之一。

  耕牛,有着吃苦耐劳、踏实肯干、任劳任怨、奉献终生的优秀品质。它们不仅是农民劳作时的得力伙伴和无言朋友,而且是农耕文明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对因疾病、伤残、衰老而死亡的耕牛,人们往往抱以十分的伤感,有还给耕牛修坟建庙,以示对耕牛无私奉献的感恩之心。每一座“牛王坟”、“牛王庙”,都铭刻着一段难忘的乡愁记忆;每一头被祭祀的耕牛,都有着一段感人的奉献故事。

  如颍泉区行流镇历史上曾有一座牛庙村。相传清时,此村有一殷实之家,他家的一头耕牛,体格健硕,性情温顺,被视为家庭的一员。这头耕牛踏踏实实地干了一辈子的农活,最后因衰老而逝去。牛主人的一家都很悲痛,不忍心剥其皮、食其肉。于是选择了一块风水好的地头埋葬了老牛,还修了一座坟,立了一块碑,建了一座庙,俗称“牛庙”。该村因“牛庙”故名。

  再如《阜南县文物志》(1998年版)记载:中岗区马棚乡政府所在地北面,有条小溪流,左岸靠公路处,有座牛王坟,广约十平方米,略高于附近地面。坟东二十五米,旧有牛王庙一座,已倒坍。

  传说在很久以前,此地有一农户,养头身高体壮的键牛,性颇温顺,下地或归来,不须人牵,自来自往,不吃路旁青苗。干活时亦勿用吆喝鞭抽,该行则行,该停则停,众皆爱之。饲养十余年,已呈老态。一日,它以角触地,掘坛银子,遂气绝而死。主人感其德,不忍食其肉,在原地挖坑埋葬,修一圆冢,俗之“牛王坟”,并在坟之东侧,用所挖之银修庙祭祀。

  阜阳文史专家、阜南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范立功先生考证认为,阜南县中岗镇牛王坟的传说有不同版本,《阜南县文物志》采用了最为流行的一种传说,可是这个传说没有任何文字史料记载可以佐证。然而“牛王坟”却是个客观存在,他被附着了神秘色彩,自古以来牛王庙香火旺盛,至今牛王坟依然有香火。

  历史上,阜阳境内的“牛王庙”遍布各乡镇集市。而以阜南县(原行政区划)境内的“牛王庙”最多。据《解放前阜南境内部分庙宇统计表》(1997年《阜南县文史资料》)所列就有6处:

  1、中岗镇马棚乡牛王庙;

  2、黄岗集西头牛王庙;

  3、许堂乡董王庄东头牛王庙;

  4、田集镇刘大庄东头牛王庙;

  5、城关镇李谷堆东南角牛王庙;

  6、王化镇大高庄东头牛王庙。

  耕牛有着家喻户晓的美好形象和底蕴深厚的文化意象,蕴含着我国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精神密码。阜阳境内诸多的“牛王庙”(牛王坟),说明了人与牛之间的密切和谐关系、人们对耕牛的敬重和崇拜。耕牛,吃的是草,长的是肌肉,干的是最重的苦力活。牛的身上蕴涵着的那种勤劳本分、善良忠诚、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高尚情操和宝贵品质,能给人们以深刻的教育启迪,鞭策着人们奋发有为、奉献社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