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句顶一万句》:别让你的人生毁在说话上

 王心雨 2023-07-31 发布于山东

原创 庄生枭梦 轻松趣读书 

《一句顶一万句》

   刘震云

两个人可以因一句话成为好朋友,也能因一句话反目成仇;一句话能成事,一句话也能坏事。

话有两面,有人拣好的一面说,坏话也成了好话;有人拣坏的一面说,好话也成了坏话。

关键时候一句好话可以救人一命,一句坏话也能毁人一生。

身边人很多,找一个说得上话的人难,找一个说得上话又敢和他说的人更难。

我们一生寻寻免觅,只不过想找个知心的人说说话,然而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有找到,到头来只好把话封在心底,这就是人越来越沉默的原因。


图片

01

保持距离,是对关系最好的保护

冯世伦和牛书道是好朋友,一到冬天,两人总会相约一起去长治拉煤取暖。

来回路程三百多公里,两人一起住店,一起吃饭,一路上互相陪伴,互相帮助。

两人约定,以后每年都要结伴拉煤。

这年两人拉煤返回时,牛书道的车轴断了,两人只能等待天亮后去镇上买车轴。

长夜漫漫,带的干粮都已吃完,两人在饥肠辘辘中睡去。

半夜冯世伦起床撒尿,发现牛书道躲在煤车后,正在偷偷啃一个馒头。

在冯世伦看来,他陪着牛书道受冻,明明有馒头,却不分给朋友吃,越想越气。

等牛书道睡下,冯世伦拉起煤车,自己走了。

牛书道醒来后发现冯世伦撇下自己走了,很是生气,他本以为没了干粮,扯被子的时候才发现一个馒头。

他恨冯世伦因一个馒头把自己扔下,从此两人成了仇人。

他们的儿子牛爱国和冯文修是小学同学,两人却成为了好朋友。

小时候两人常在一起养兔子,互相给对方带好吃的。

长大之后,牛爱国选择当兵,冯文修以卖猪肉为生。

牛爱国复员回来后,两人关系依旧很好,牛爱国遇事总爱找冯文修商量。

牛爱国妻子出轨后,他心乱如麻,半夜敲开了冯文修的家门,诉说心事。

图片

后来牛爱国买了十斤猪肉忘了给钱,晚上冯文修的老婆就来上门收账,这惹恼了牛爱国。

本来冯文修对此事并不知情,是老婆背着自己去的,牛爱国却认为是冯文修指使,并且把自己对冯文修的意见说了出去。

很快话传到了冯文修耳朵里,他不去责骂自己的老婆,反而觉得牛爱国不地道。

冯文修喝酒后越想越气,便把牛爱国老婆出轨的事情说了出去,还喊道:没想到二十多年的好朋友,不值十斤猪肉。

《庄子》:君子之交淡如水。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常犯的一个错误是走得大近。

人与人交往要松弛有度,整天黏在一起,维护关系的成本会越来越高。

如果有一天,当对方发现你没有那么好的时候,你们的关系就会终结。

于其这样,还不如从一开始就保持好适当的距离,若即若离。

02

言多必失,祸从口出

老汪是私塾先生,有一些文化,却不爱讲话。老汪的妻子银瓶是个文盲,话却特别多。

老汪一上学堂,银瓶就出去和人聊天。

她说话像刮风一样,想到什么说什么,而且爱背地里对别人评头论足。

来镇上三个月,得罪了一大半的人。

县长小韩爱说话,而且喜欢别人听自己讲话。

小韩上任不久,就开办了学堂,他招的老师都是不爱说话的闷葫芦,目的是怕自己说话的时候别人插嘴。

这些老师本不爱说话,这样一来,只能听小韩讲个不停。

为了多讲话,小韩经常到学校演讲,平均三天一场。

省长老费来到县里视察,由小韩陪同,小韩一天喋喋不休,还把自己演讲当作政绩讲给老费听,惹恼了老费。

老费对专员老耿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五十年固守一句话就不错了;他半年讲了六十二场话,他都说了些啥?

老费回去的第二天,老耿就把小韩的县长撤了下来。

接触人多了就会发现,看人的第一印象是穿着、长相,第二印象就是言谈举止。

有人穿着普通,长相一般,谈吐却很不一般,话不多但逻辑清晰,都能说到点子上。

有人外在形象很好,通过交谈,很快就会发现,这是没有内涵的人,话虽多,但不精,明明一句话可以说清楚,他却要十句话才说明白。

因此第二印象常常会颠覆第一印象。

话多的人大都有一个致命习惯,先说后想,说了再想。

这种习惯无法使每句话在说出前进行合理性判断,因此很多不应该说的话就此诞生。

换句话说,得罪了人,都不知道是怎么得罪的。

03

话少的人,城府最深

杨百顺在老蒋的染坊做挑水的工作,老蒋不爱说话,遇到事情只看不说,低着头想。

老蒋虽然不打骂员工,但十几个员工都怕他。

员工做错了事情,老蒋总是盯着那人看,把人看得心里发毛,然后低头不语,好像是在琢磨什么事情。

那人只好赶紧弥补错误,结束这种未知的恐惧。

老蒋一句话不说,却把染坊管理得井井有条。老蒋不说话,并不代表心里没数,不说话的人反而想的最多。

这类人惜字如金,非到必要的时候不愿多说一个字。

表面上说出了一句话,实际上在心里不知道盘算了多少遍。

话少的人,并不是不会说话,往往是城府最深的人。

04

就怕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杨百顺走投无路时想和老裴学剃头,老裴没有收留他。

老裴把他推荐给了杀猪的老曾,从此杨百顺开始跟着老曾学杀猪。

一开始不敢动刀,老曾让他从杀鸡杀狗开始,练出了胆子,才慢慢接触杀猪。

在老曾的言传身教之下,杨百顺很快能够独当一面。

刚开始作为学徒,本不该拿工钱,老曾体恤徒弟,把东家给的猪下水让杨百顺看着拿。

杨百顺也知趣,一般拿三成,剩下七成归师傅所有,再把拿到的猪下水卖给饭店,也算是自己的工钱。

后来老曾娶了老婆,杨百顺有了师娘。

以前师傅分下水是让自己看着拿,现在是师娘挑几件给自己,一个是主动拿,一个是被动给,这让他心里不痛快。

这年临近春节,老曾突犯老寒腿,无法走道。

本是生意最好的时候,却不能出门,老曾情急之下赶鸭子上架,让刚学了一年杀猪的杨百顺独自上阵。

杨百顺虽然心虚,也只好硬着头皮上。

刚开始杀常出错,后面越杀越熟练,杀了十几头猪过后,杨百顺感觉自己已经出师。

生意是打着老曾的旗号接的,每次杀完猪后,杨百顺依然把工钱如数上交给师娘。

师娘笑眯眯接下工钱,依旧给杨百顺挑三成猪下水。

杨百顺觉得师娘不明事理,自己一个人干活,虽说工钱不敢想,师娘最起码应该多给些猪下水表示一下。

杨百顺并没有当面表示不满,而是在给老贺杀猪后,随口说给了老贺听。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老贺赶集时又把杨百顺对师娘的不满告诉了老孔,而师娘正是老孔的妹妹。

话传了几遍早已变了味道,本来说的是师娘,经过几个人添油加醋,传到老曾耳朵里变成了对老曾的强烈不满。

老曾没想到一手培养的徒弟过河拆桥,在背后捅自己刀子,差点气晕过去。

从此和杨百顺一刀两断,永不往来。

与师傅闹翻,毁了名声,杨百顺也无法在杀猪行业继续下去,又开始了飘零的生活。

《沧浪之水》中池大为和尹玉娥是同事,两人在一个办公室。

两个人都是单位的边缘人物,升迁无望,也没有什么追求,说起话来没什么顾忌。

尹玉娥的老公老彭是计财处的副处长,多年没有提拔,早已心生怨言。

尹玉娥也为老彭鸣不平,经常当着池大为的面说一些阴阳怪气的话,埋怨领导。

池大为嘴上不说,心里默默记下。

后来经过努力,池大为成了领导的亲信,为了表示衷心,就把尹玉娥说的话全部告诉了领导。

很快,池大为平步青云,而老彭副处长的位子被撤下。

池大为说:一个人的走运是需要另一个人倒霉作为代价的。

路走错了可以回头,话说出了就再也收不回去了。

看似漫不经心的一句话,有可能被人拿去添油加醋,断章取义,成为一把利剑,刺向自己。

即便是很好的朋友也不可口无遮拦,因为你无法保证对方会永远是你的朋友。

05

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

牛爱国当兵时偶然遇到了其他连队的杜青海。

两人因借火结识,随意聊了几句,没想到越说越对脾气,自然而然成为了好朋友。

牛爱国认识很多人,一个连队一百多号人,没有交上一个知心朋友,没想到和杜青海只见了一面,两人就成为了朋友。

两人连队相距五十多里路,中间隔着一座山和一条河,每逢礼拜天,牛爱国跋山涉水去找杜青海。

杜青海在连队开汽车,有时也拐到牛爱国的连队去看他。

牛爱国说话乱,思路不清晰,遇到烦心事总找杜青海商量,杜青海帮他出主意,把事情捋得清清楚楚。

杜青海遇事也找牛爱国,牛爱国虽不会捋事情,但是一个好的听众,向牛爱国倾诉之后,杜青海自己也把事情搞清楚了。

两人复员后,牛爱国回到山西,杜青海回到河北,相聚一千多里路。

距离阻碍不了情谊,两人经常通信。

牛爱国家庭出现变故,身边无人商量,辗转了两天两夜,找到了杜青海。

杜青海听完牛爱国的叙述,三言两语就帮他解决了苦恼。

有时我们会陷入一个误区,认为认识时间越长关系越好。

事实并非如此,有的人认识一辈子,却永远不会成为朋友。

有的人只需浅聊几句,就能成为知己。

真正好的关系,不在远近,更不在认识多久。

只有拿不出像样的情谊,才会用认识时间长来标榜这段关系。

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

复制搜一搜转发收藏划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